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彜族的資料

關於彜族的資料

彜族的資料,彜族的資料! 1、彜族源起與稱謂

彜族自稱“諾潑”、“諾蘇潑”。漢晉文獻中稱“夷”,唐代稱“東爨蠻”,宋以後稱“烏蠻”或“夷”。元開始,多以“羅羅”為族稱,其後又稱“倮倮”或“倮夷”。彜語中“羅”意為虎,“羅羅”為“羅”疊稱。最初,彜族自稱“羅羅”,自命為虎族。在盤縣淤泥河壹帶彜族老人中,有將“羅羅”說成“擼羅”,意為龍虎。“羅羅”還有“盧鹿”、“倮倮”等別譯。由於封建王朝推行民族歧視政策,有封建文人將“羅羅”寫成“玀玀”或“裸羅”,極傷民族感情。建國後,黨中央和中央人民 *** 確定以鼎彜之“彜”作為各地區各支系彜族的統壹名稱。

盤縣境內的彜族經歷了漫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東漢、三國之際,彜族便是貴州西部人口最多、影響最大的民族。貴州彜族先民,有的學者認為是夜郎“夷族系統”的夷人演變而成的,有的學者認為是源於古代氐羌族群“昆明”支系。按彜文古籍記載,東漢後期,彜族先人篤慕俄娶妻三人,***生六子,世稱“六祖”,即史慕雅枯、慕雅怯、慕雅賽、慕雅臥、慕克克、慕齊齊。其子孫又繁衍為六個系,分別為:武系、乍系、糯系、恒系、布系、默系。有研究認為,市境內的彜族主要為布、默兩系的後裔。早期入住的彜族先民少,被當地濮人同化,至今水城縣仡佬族中,還有被稱為“彜仡佬者”,其語言習俗,有壹部分與彜族相通。

盤縣境內彜族現有龍隴姬安陸(盧、祿),班沙高李武、唐謝王張管、余恭姚石胡、毛顧甘趙杜、柳蘇蘭支普、萬車尹周金、海田楊黃劉、耿董畢鄧等40余個姓

2、彜族人口與分布

盤縣境內彜族呈小聚居、大分散狀態分布,1992年撤區並鄉以前,其聚居區主要有9個彜族鄉,分別為:坪地彜族鄉 、四格彜族鄉 、松河彜族鄉 、雞場坪彜族鄉 、舊營白族彜族苗族鄉 、保基苗族彜族鄉 、淤泥彜族鄉 、 普古彜族苗族鄉、馬場彜族苗族鄉、彜族人口96101人,另外,板橋鎮、瑪依鎮、滑石鄉、羊場鄉彜族村寨也較多。

(二)民俗

1、婚俗

彜族的傳統婚姻獨特而風趣。婚姻形式有兩種,壹種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壹種是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結成的婚姻。壹般婚姻都有以下四個過程:介紹人(彜語譯音“福糾”)、提親(譯音“妻糾”)、定親(譯音“阿曲祖”)、送財禮(譯音“肘合”)、嫁娶(譯音“阿買妻”、“妻客”)。

提親。彜族男女青年在公***場合或經介紹相識後,常相約到野外對歌(譯音稱“曲谷”)或單獨幽會互吐愛戀之情。直到談婚論嫁,彼此對婚事都無異議後,男方的父母就要請介紹人到女方家試探。介紹人幾經試探,覺得婚姻有望,便正式告之男方及其父母,男家於是準備好酒、燕麥炒面等與介紹人壹同正式到女方家提親。父母包辦者,首次提親女方父母不受禮,介紹人須三番五次上門,費盡口舌,方得允諾。盤縣坪地鄉壹帶還有所謂“投石落地,壹言為定”習俗,即丟個石頭看到落地,表示答應親事。

定親。由男方家擇定吉日,介紹人領著男方及其父親、叔、伯等,帶壹升燕麥炒面、兩瓶酒和兩段布(給女方及其父母)到女方家正式確定婚姻關系,吃訂親酒。是時,女方家要殺壹只公雞和壹只母雞(象征陰陽相配)宴客,並邀族中長輩陪席。席間由主人分雌雄雞頭、雞翅、雞腿等,按賓主分食。飯後主人將賓主吃剩下的雞骨進行仔細占蔔,分析判斷婚姻的吉福。然後將四支雞卦(雞股骨)雌雄搭配成對,用五色彩線捆紮好,男女雙方各持壹份作為訂婚憑證。

擇日。兩家經過反復協商同意後,由男方家擇定送財禮的吉日。到時,介紹人帶領男方及其至親叔伯等(人數必須為雙數),攜帶商定好的錢物、婚嫁吉日帖(結婚日期)到女方家。次日,女方家殺雞宰羊招待,並請族人至親......>>

關於彜族的資料 彜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壹員,擁有淵遠的歷史、古老迷人的彜族風情。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彜族人民養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藝術,民族節目燦爛多姿。此外,他們還擁有獨特的飲食、起居、婚喪、服飾,待客及慶典禮儀盡可讓人返樸歸真,體驗古老的文明之韻味。

(壹)歷史悠久的彜族文字

彜文的起源和歷史,說法很多,迄今無定論,傳說有畢阿史拉則(1500年前)在大森林聽神鳥傳經記寫畢摩經書壹事。據彜族譜系,畢阿史則迄今已有六十多代,美姑縣人,涼山解放後仍有石砌經庫,(“文革”中被毀),其可推至漢晉時期。到隋唐時期,彜文已具有壹定規模,後世又續有增補,明清時代已相當發展,現在遺存的許多彜文碑刻,經典抄本,都是這段時間的產物。到目前為止各地的彜文總數在萬字左右,但較常用者只有壹千多字。1974年,制定了統壹的彜文規範方案,簡化統壹的819個單字。

(二)彜族古老的神話和傳說故事

彜族民間流傳著大量的神話和傳說,其中最具代表性並有彜文記錄的是從史詩《勒俄特衣》中反映出的神話。史詩敘述了宇宙的變化,人類的起源,祖先的遷徙等12個方面的內容。這些故事既是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系的,它以磅礴的氣勢,生動的形象,樸素的語言,反映了彜族人民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初期的壹些背景。

(三)彜族音樂

彜族音樂豐富多彩,歌曲、舞蹈、器樂優美動人,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

歌曲有俄、雅、左、格等名目。

俄,即唱的意思,有多種曲調,如“牛牛俄”,“阿莫尼惹俄”等。

雅,這是壹種獨唱山歌,常在高山放牧,野外耕種或遊玩演唱。演唱者壹般為男女青年,多是即景生情,表達渴望自由、愛情,追求幸福的情感,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左,彜族稱阿絲木莫左,是壹種婚禮歌。

格,又叫策格或承阿古格,壹種悼念死者或祭祀活動時演唱的歌曲,也是因為“阿古阿……哦嘆嘎啦”為每段開頭而得名。這是壹種合唱的歌曲,壹般以十人為壹隊,列隊邊舞邊唱,歌詞由領唱者即席創作,壹般是主客雙方各自組隊演唱,參加者女均可。

樂器,彜族的民樂器較豐富,常見的有口弦、月琴、胡琴、笛子、嗩吶、葫蘆笙、皮鼓、銅鈴以及木葉等,而以口弦、月琴和笛子流傳最為廣泛。

彜族傳統的舞蹈有:節日舞、婚禮舞、悼念舞、或喪事舞、宮廷舞和鈴鼓舞、勞動舞和征戰舞、對腳舞、趕街舞、手帕舞、手鐲舞、輪翻舞等。

節日舞主要有歡度火把節跳的“都火舞”。這是壹種大型的女子集體舞。舞蹈隊形有圓圈式和雙行橫隊排列式兩種,而以圓圈式為主。壹般以三至五十人組成,每圈有壹人領舞領唱,其余舞伴都尾隨其後邊唱邊舞,同時,每人左手持壹把傘,右手拉著前面壹人的衣襟,形在壹個個舞圈。壹個火把場上,往往都有數十個,甚至上百個這樣的舞圈在跳舞。參加跳舞可達數百人、數千人之多。這是涼山彜區火把節上最為壯觀的場面之壹。

(四)彜族美術

彜族的美術,在勞動人民長期的積累和創造下,取得壹定的成就,並別具風格。

繪畫,涼山彜族沒有專門的繪畫藝術,僅在畢摩的經書可以看到日、月、人、雞、蟲等圖形,所畫的人物,鳥獸、花草等圖形,所畫人物則系神話傳說中的神人支格阿龍。傳說支格阿龍曾經射日月,並將地上的動物打小,因而在畫支格阿龍的時候,伴隨畫日、月、人、雞、蟲等。這些由點、線組成的白描,給人壹種原始古樸的美感。

雕刻,過去彜族的統治階級的房屋、屋基、柱礎、檐柱和鍋莊石上,往往有工匠雕刻的人物、鳥獸、花草等圖案。此外在常用的寶劍、長刀柄上,也有工匠雕刻的美麗的花紋。

刺繡,涼山彜族婦女擅長刺繡,常常在擦爾瓦、頭巾、衣......>>

彜族的生活習慣和資料 大多數彜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雜糧面、米為主食。手沙江、安寧河、大渡河流域的彜族,早餐多為疙瘩飯。即將玉米、蕎麥、小麥、大麥、粟米等雜糧磨成粉,和成小面團,加水煮成面疙瘩,也稱疙瘩飯,有酸菜、豆豉、辣椒等即可,午餐以粑粑做為主食,備有酒菜。粑粑是將雜糧面和好,貼在鍋上烙熟,也有將和好的面發酵後,再貼在鍋上烙熟,稱為泡粑。在所有粑粑中,以蕎麥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據說蕎面粑粑有消食、化積、止汗、消炎的功效,並可以久存不變質。貴州女寧蕎酥已成為當地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晚餐也多做疙瘩飯,壹菜壹湯,配以鹹菜農忙或蓋房請人幫忙,晚餐也加酒、肉、煮豆腐、炒鹽豆等菜肴。在春、夏季裏,喜用酸菜或幹板菜(白菜或青菜白水煮熟後曬幹即成)拌豆米煮成酸湯作菜。也有將玉米磨成米粒,去麩皮,與大米合在壹起蒸熟作為主食,還有是將各種面粉搟成粗面條,作為主食。吃飯時,長輩價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挾菜、泡湯。

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湯鍋、羊湯鍋,或烤羊、烤小豬,狩獵所獲取的鹿、熊、巖羊、野豬等也是日常肉類的補充。此外山地還盛產蘑菇、木耳、雞(土+從)、核桃,加上菜園生產的蔬菜,使得乙族蔬菜的來源十分廣泛,除鮮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幹酸菜和泡酸菜兩種,用煮過肉的湯煮酸菜加少許的辣椒,可解油膩、解渴、醒酒,並可解輕微的食物中毒,每餐不少。另壹種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間最常見的菜肴。制作“多拉巴”時先將黃豆磨成漿,連漿帶渣與酸菜壹起煮食,味鮮美。

彜族的歷史 關於彜族 的族源,迄今仍眾說紛紜,尚無定論。到目前為止,彜族的族源以土著說、氐羌說為主。土著說又分西南土著說和雲南土著說兩種。西南土著說認為,彜族自古以來就居住在祖國的西南,經過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成為現今的彜族。這種主張的依據,除了漢文文獻資料外,更多的是古彜文文獻資料和神話傳說等。雲南土著說認為,雲南是彜族的起源地。羌氐說的觀點較為普遍,它認為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國西北青海地區的古氐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壹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遊弋。古羌人早期南下的支系與當地土著民族融合,後來形成了西昌地區的邛蕃和雲南地區的滇蕃等便是彜族的先民。此外還有“西方外來人種說”,清末西方人帶著人類學的眼光來到彜族地區,調查的結果是:“從彜族在體質上表現出來的體格高大、高鼻深目、古銅膚色等特點,認為彜族的血緣中應帶有西方雅利安人或高加索人的血緣特征。尤其是當時的小涼山還處於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社會成員在等級劃分上與印度種姓制度(雅利安人入侵帶入印度)有著相似性。並據此認為彜族是來源於西方或至少帶有西方雅利安人的血統。 戴維斯在其1911年所著的《雲南――連續印度和揚子江的鏈環》壹書中提到彜族:......我們越過4000英尺高的山巒抵達左曲倮倮村,村裏的倮倮人可說是我在南方所見過最優良的類型,各自長得很高,鼻子筆直,面貌清秀。 “呂達真在其《倮倮人的人種學研究》《建昌倮倮》壹文中提到彜族“是壹個被戰敗的優秀人種”。 俄國人人顧彼德在《被遺忘的王國》壹書中也提到:“他們身材高大......他們膚色壹點也不黑,而象黑白混血兒,呈現奶油巧克力色,他們大眼睛亮晶晶的,總是炯炯有神,他們的相貌鷹鉤鼻幾乎像羅馬人。他們頭發漆黑,稍微卷曲相當柔軟“。  “現代倮羅中,黑白兩個群體是有體質上的差別。黑倮羅體格高大,有人說比歐洲人還高些。他們有鷹鉤鼻,隆起的鼻脊與蒙古裏亞型是十分不同的。” 因此看,彜族”西方外來人種“的說法屬於無風不起浪。3000年前彜族祖先已分布於部分西南地區,即史書中常出現的所謂“越嵩夷”、“侮”、“昆明”、“勞浸”、“靡莫”、“叟”等部族。彜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範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壹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8世紀30年代,統治範圍達到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與四川全部,基本上控制了彜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區。南詔奴隸制王朝曾長期統治彜族先民地區,不能不對當地奴隸制的存在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唐天復二年(902)。兩宋300多年中,戎(宜賓)、瀘(瀘縣)、黎(漢原)3州的彜族先民,處在宋王朝與大理政權的相互爭取之中,出現了奴隸制經濟相對繁榮的局面。與之相配合,奴隸制生產關系出現了強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況。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騎兵自四川分三道進攻雲南,經彜族地區,促使處於分裂狀態的各彜族地區出現比較松散的反蒙古聯合,開始統壹於羅羅族稱之下。明代276年間,地跨雲、貴、川三省的水西(大方),烏撤(威寧)、烏蒙(昭通)、芒部(鎮雄)、東川(會澤)、永寧(敘永)、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彜族土司(茲莫)連成壹片,相互支援,保持著基本上相同的奴隸制度,與低下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各彜族地區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土司及黑骨、白骨與家奴3個等級。在上述等級關系的基礎上,明代水西、建昌、烏蒙等地彜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隸制的上層建築。康熙、雍正年間,清王朝在彜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給土司、土目、奴隸主勢力以沈重打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建國時期大部分彜族地區仍然處於奴隸制晚期或封建領主制社會。

...>>

彜族民風民俗的資料 歷史

彜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

,居住在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壹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遊弋。到3000多年前,這支向西南遊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為單位,在祖國的西南地區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書中常出現的所謂“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勞浸”、“靡莫”等部族。當古羌人遊弋到西南時,西南地區已有與其先後到達的兩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後,他們了百濮、百越長期相處、互相融合,並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晉以後,昆明人與焚(濮)的融合發展為對僚人的融合。漢至六朝,漢文史籍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稱為叟人,有時則以叟、濮並列。

隋唐以來,彜族先民地區有烏蠻與白蠻的分化,烏蠻系由昆明部落發展而成,白蠻系以叟、濮為主體,並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彜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範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壹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

彜族歷史上壹個重要特征,是長時期保持著奴隸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及其以前,彜族先民社會已出現遊牧部落與定居農業部落的分化。東漢至魏晉時期,各彜族先民地區繼續分化出壹批叟帥、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礎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從原始部落向奴隸占有制度的過渡。

8世紀30年代,蒙舍詔統壹六詔,雲南彜族、白族先民聯合各族上層建立了南詔奴隸制政權,統治中心在今雲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壹帶,統治範圍達到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與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彜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區。

南詔奴隸制王朝曾長期統治彜族先民地區,不能不對當地奴隸制的存在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唐天復二年(902),南詔奴隸制王朝的覆滅,不意味著彜族先民地區奴隸制隨之消亡。兩宋300多年中,戎(宜賓)、瀘(瀘縣)、黎(漢原)3州的彜族先民,處在宋王朝與大理政權的相互爭取之中,出現了奴隸制經濟相對繁榮的局面。與之相配合,奴隸制生產關系出現了強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況。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騎兵自四川分三道進攻雲南,經彜族地區,促使處於分裂狀態的各彜族地區出現比較松散的反蒙古聯合,開始統壹於羅羅族稱之下。與之相對應,蒙古貴族加強了對各地彜族茲莫即土長的爭取工作,發展為在部分邊疆民族地區分封各族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當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繼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寧等地設立彜族土司。

明代276年間,地跨雲、貴、川三省的水西(大方),烏撤(威寧)、烏蒙(昭通)、芒部(鎮雄)、東川(會澤)、永寧(敘永)、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彜族土司(茲莫)連成壹片,相互支援,保持著基本上相同的奴隸制度,與低下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各彜族地區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土司及黑骨、白骨與家奴3個等級。在上述等級關系的基礎上,明代水西、建昌、烏蒙等地彜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隸制的上層建築。

康熙、雍正年間,清王朝在彜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給土司、土目、奴隸主勢力以沈重打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部分地區比較迅速地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

[編輯本段]

文化藝術

彜族人民能歌善舞。彜族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山歌分男女聲調,各地山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彜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弦、編鐘、銅鼓、大扁鼓等。彜族舞蹈......>>

彜族火把節的資料 “火把節”慶祝***三天: 火把節第壹天:祭火。這壹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彜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裏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於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壹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彜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駿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壹年壹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壹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彜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彜族國際火把節的 *** 。這壹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壹起,形成壹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火把節是彜、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民族中的'彜族'詳細資料? 彜族年少兒耍豬腳習俗的來歷 古代彜族年期間,少兒有耍豬腳的習俗。過年的第二天,村子裏少年兒童們帶著各自宰殺下來的豬腳聚集這壹習俗的來歷,有個美麗而動人的故事。 從前,有壹個很有名的獵人。這個獵人有個獨兒子,他很愛自己的獨生兒子,把他當成寶貝,對他百依百順。 有壹天,兒子向父親提出壹定帶他去打獵的要求。於是,獵人就帶上自己的寶貝兒子上山打獵。 父子倆轉了天,直轉到下午,也沒見有什麽獵物。這時,獵狗也由於過度勞累,不肯進入林區尋找目標。無奈之下,父子倆找點水坐下來調點糌粑沖饑。正當他倆吃著,吃著,獵狗揪著了壹只彜名叫“果補”的小動物,朝前攆去。此時,父子倆停下吃糍粑,尾隨其後。 果補、獵狗、獵人父子均狂跑壹陣後,過補被獵狗攆到壹棵美麗的樹腳下。果補壹躥,躥到了樹上,壹晃就不見了,只見獵狗蹲在樹下不停地狂吠。這顆樹所開的話既有白色的、黃色的,又有紫色的,且花大無比,美麗絕倫,父子倆不知是棵什麽樹。其實,這是壹棵彜語叫“倫補”的樹。 這種倫補樹屬珍稀植物,可以移位。這時,不知道這種樹特性的獵人對兒子說道:“妳就在這裏好好看護這棵書,我返回家拿來斧頭和繩子,我倆把這棵樹砍回來。”說完,轉身走了。 獵人回來後,樹子沒有了,兒子也不見了。獵人傷心地哭了壹場。哭著,哭著,他睡著了。朦朧中,只見倫補樹美麗異常地出現在他的面前。果補在樹上躥來躥去,自己寶貝的兒子從樹上跳下來對他說:“爸爸,妳為何如此傷心?我再也不能跟妳回家了,希望妳不要悲傷,趕快回去,以後過年的第二天,帶著兩只豬腳來給我玩。”就這樣,獵人醒來,更加傷心地回去了。 為紀念獵人的兒子,以後,村子裏的人們就在過年的第二天,讓自己的孩子們帶上宰殺下來的豬腳到倫補樹、果補和獵人兒子消失的地方聚餐。從此以後,這壹作法迅速流傳開來,且延續至今。即使在 漢雜居受彜漢族習俗影響較大的地方,彜族年期間,少年兒童們都要耍豬腳的習俗。

彜族火把節的資料短壹點 火把節是彜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火把節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

等。少數民族的舉辦時間彜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彜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壹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如今人們還利用 *** 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火把節”也是白族的壹個盛大節日,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會舉行預祝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的活動。漢族的火把節江蘇省南通地區是整個漢族中可以說是唯壹進行火把節的地區,每年的冬至那壹天,當地的精壯男子都會拿著壹大把由稻稈作成的火把,在房前屋後澆上油,在田間地頭繞上幾圈,以乞求來年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彜族人名字有那些 現在的明星有吉傑、寧靜、何潔、前幾年的有三鷹組合、動力火車、歷史上有奢香夫人、夜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