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壹葉桂舟救千年

壹葉桂舟救千年

? 葉桂即葉天士,本來就“神悟絕人”、聰明絕世,加之這樣求知如渴、廣采眾長,且能融會貫通,因此自然在醫術上突飛猛進,不到三十歲就醫名遠播。除精於家傳兒科,在溫病壹門獨具慧眼、富於創造之外,葉天士可謂無所不通,並在許多方面有其獨到的見解和方法。在雜病方面,他補充了李東垣《脾胃論》詳於脾而略於胃的不足,提出“胃為陽明之土,非陰柔不肯協和”,主張養胃陰;在婦科方面,闡述了婦人胎前產後、經水適來適斷之際所患溫病的癥候和治療方法;他對中風壹癥有獨到的理論和治法;他還提出久病入絡的新觀點和新方法,如此等等,不壹而足。由於精研古籍,他還十分善於運用古方。

? 葉天士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癥,是中國最早發現猩紅熱的人。在溫病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壹。清代乾隆以後,江南出現了壹批以研究溫病著稱的學者。他們以葉天士為首,總結前人的經驗,突破舊杠杠,開創了治療溫病的新途徑。葉天士著的《溫熱論》,為我國溫病學說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他首先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論點,概括了溫病的發展和傳變的途徑,成為認識外感溫病的總綱;還根據溫病病變的發展,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辨證施治的綱領;在診斷上則發展了察舌、驗齒、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醫章虛谷高度評價《溫熱論》,說它不僅是後學指南,而且是彌補了仲景書之殘缺。

? 葉桂酷愛醫學,性格謙遜,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訓。凡是聽說有比自己高明的醫生,都不遠千裏,前往求教,不管什麽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為師。這樣,他的老師有長輩,有同行,有病人,甚至還有和尚。當他打聽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學成後才離去。從十二歲到十八歲僅僅六年,他除繼家學外,先後踵門求教過的名醫,就有十七人。當然也有特殊事例發生過,葉天士與薛雪。壹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高熱大汗,面赤口渴,脈象洪大,葉天士開了藥方,可服後總不見效,他知道治療母親的病應該使用白虎湯,可總是擔心母親年歲已大,受不了這種攻伐力量強的方劑。薛雪聞得此事後,笑道:“老太太得的是這個病,本就該用白虎,藥下對了,當然不會傷人,有什麽可猶豫的呢?”葉天士聞言頓悟,便改用此方,果然很快就好了。於是,他親自前往薛雪家中,拱手作揖,誠心請教,薛勇也十分感動,二人盡棄前嫌,從此成了至交密友。 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於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於成了真正的江南第壹名醫。

? 山東有位姓劉的名醫,擅長針術,葉天士很想去學,只苦於沒人介紹。壹天,恰巧有位姓趙的病人,是那位名醫的外甥,因為舅舅沒法治好他的病,特地來找葉天士醫治。葉天士專心診治,給他服了幾帖藥就好了,趙姓病人很感激,葉天士趁機請他介紹去拜姓劉的那位名醫做老師。這個要求得到允諾,葉天士就改名換姓去當學生,他在'劉名醫'那裏,每逢臨癥處方,都虛心謹慎地學習。壹天,有人擡來壹個神智昏迷的孕婦就診,'劉名醫'候脈後,推辭不能治。葉天士仔細觀察琢磨,發現孕婦因為臨產,胎兒不能轉胞,是痛得不省人事的。於是,取針在孕婦臍下刺了壹下,就叫人馬上擡回家去,到家,胎兒果然產下。'劉名醫'很驚奇,便詳加詢問,才知道這個徒弟原來是早已名震遠近的葉天士。葉天士接著便把為何要向他學習的苦心如實說了出來,'劉名醫'很受感動,終於把自己的針灸醫術全部傳授給他。

? 清朝雍正年間,有壹浙江舉人乘舟北上參加會試,船行到蘇州時,舉人忽然生病。同船夥伴便建議說:“聽說蘇州城裏有個名醫葉天士,醫術精湛,能藥到病除,何不找他診治壹番?”於是舉人上岸前往葉天士處求醫。葉天士為舉人把脈很久,然後對舉人說:“閣下患的是風寒感冒小毛病,壹帖藥就好。聽您口音不像本地人,準備往哪裏去?”舉人說準備北上參加會試。葉天士肅然說:“失敬,原來是位孝廉公。但我建議您還是不要北上,盡快回家為好。”舉人頗為驚訝,當然不願輕易放棄會試機會。葉天士接著解釋說:“剛才我診治時,發現您的身體還將患有另外壹種疾病消渴癥(類似於現代糖尿病),此病發作無藥可救,從脈象上已經能看出,估計您還有壹月壽命,現在回家準備後事,還能來得及!”舉人聽了頓時如五雷轟頂,失魂落魄中提著感冒藥回到船上,準備辭別同伴返家。同伴聽完後,就勸他說:"別聽那些醫生胡說,都是他們嚇唬人騙錢的小把戲,葉天士雖然略有名氣,但他又不是神仙,怎能斷人生死?"第二天,舉人喝完感冒藥後,覺得身體通泰,不像將要患病的樣子,心裏略微放心。此時同伴又來相勸,於是壹起開船北上,但心裏想起葉天士的話,還是有些忐忑不安。船到鎮江長江口時,恰逢風浪太大,壹時無法過江,於是舉人與同伴相約遊覽金山寺。到達金山寺門口,看到有僧人為人治病,舉人心壹動,走上前去施禮,請僧人為自己診斷。僧醫是個頭發花白的老和尚,把完脈對舉人說:“閣下將到哪裏去?”舉人亦說準備進京應試。老和尚皺眉說:“妳有消渴癥早期癥狀,等下次離船上岸時就會發作,發作時最多能活壹個月而已!”舉人嚇得落下眼淚,說:”蘇州葉天士與您說的壹模壹樣。“老和尚問說:”那麽葉天士給妳開了什麽藥方?“舉人說:”無藥可救。”老和尚憤然說:“胡說,藥如果不能治病,那聖人何必讓它流傳後世?”舉人壹聽,覺得尚有生還機會,於是懇請老和尚救命。老和尚想了想說,“妳此去途中到達淮安王家營時,上岸買壹百斤秋梨,然後雇車從陸路前往京城,每天要飽食秋梨,到達京城時病應該就可以治好了。”舉人聽完非常高興,歡天喜地的拜別老和尚。到了淮安後,舉人離船上岸不久,果然覺得四肢無力,口渴異常。於是買梨雇車,口幹時就吃梨解渴;饑餓時蒸梨為飯。到了京城,大概已吃了壹百多斤秋梨,身體無恙。會試結束後,舉人名落孫山,但絕癥治好,舉人對落榜也不以為意。返鄉途中路過金山寺,舉人為了感謝老和尚救命之恩,特意送了京城土產和紋銀二十兩。老和尚收了土產退了白銀,然後對舉人說:“妳路過蘇州時,再去找葉天士診斷壹下,看看病是否痊愈。如果他說病已痊愈,就質問他為什麽之前說無藥可救。如果他問是誰治好妳,妳就告訴他是老僧我治愈的。”到達蘇州時,舉人前去拜會葉天士,並依老和尚所說質詢葉天士。葉天士看著眼前活蹦亂跳的舉人驚訝不已,問:“奇怪之極啊,妳是遇到神仙了嗎?”舉人笑說:“不是神仙勝似神仙!”然後把金山寺老和尚為自己治病的經過講了壹下。葉天士聽完,長籲壹口氣說:“幸好有這樣的高人施以援手,不然我豈不是誤傷人命。我要暫停醫館,向他請教壹番。”葉天士送走舉人後,立即收拾行李換上便裝,乘船來到金山寺,用了假姓名投入老和尚門下學醫。如此過了壹個多月,覺得老和尚看病開方與自己基本沒有差別,便對老和尚說:“師傅,我以前也曾行醫看病,只是醫術不精,如今跟您學了壹段時間,也算有點心得。以後病人問診是否可以讓我試試?”老和尚自然同意。於是葉天士每次診斷病人開完藥方,都要先送與老和尚過目,同意後才能給病人。過了幾天,老和尚對葉天士說:“妳最近開的藥方跟葉天士很相似,醫術也不差於他,為什麽不自立門戶而來依附我呢?”葉天士恭敬回答說:“弟子怕醫術不精會誤傷人命,只想精益求精,不問其它。”老和尚對他的回答頗為贊許。有壹天,金山寺來了個病人,肚皮漲的如孕婦,疼得滿地打滾,跟隨的家人說此人已腹痛壹年多,最近疼的實在受不了了。老和尚先行診斷,然後讓葉天士復診開方。葉天士診後提筆開方,只寫了砒霜三厘。老和尚壹見,大笑道:“了不起啊,不過妳藥方雖然開對,但還是缺點火候,要用壹錢砒霜才能讓病癥徹底除根。”葉天士大吃壹驚說:“此人不過肚裏有蟲,三厘砒霜毒蟲足夠,開多了只怕人吃不消。”老和尚說:“妳既然知道他肚裏有蟲,但知道蟲的大小嗎?這條蟲子長有二尺,三厘砒霜只能暫時毒暈它,等它蘇醒藥性已過,以後就沒有藥能克制住。如用壹錢砒霜,可以直接毒斃它,之後隨大便壹起排出,永絕後患,豈不是更妙?”見葉天士不信,老和尚讓人取來壹錢砒霜藥丸並開水與患者服下。然後對病人家屬說:“今晚回去病人肯定大便,挑出糞便中的蟲子,讓我徒弟見識壹下。”病人回去到了半夜,果然大便,糞便中有壹赤蟲長約二尺。之後病人腹痛不再,肚子有了饑餓感。老和尚又給病人開了幾副開胃和進補的藥,說連續服用壹旬,身體就會恢復如初。經此壹事後,葉天士徹底心悅誠服,將自己的真名告訴老和尚,老和尚也覺得葉天士是個虛心求教愛學習的人,於是將生平所學毫無保留的傳授給葉天士。

? 碰到自己治不好的病,葉天士樂於傾聽同道的意見,哪怕是“名未著”的醫生,他也虛心吸取其診病立方的長處。有壹次,葉天士的母親年老患病。他多方治療總是無效,又遍請縣城內外有名的醫生治療,也沒有效。病情壹天天加劇,葉天士很憂慮,便向仆人說:“本城還有沒有學問深而無名氣的醫生?”仆人說:“後街有個章醫生,平日總是誇耀自己的醫術比妳高明,但是上門請他看病的人,寥寥無幾。”葉天士吃驚地說:“敢如此大言不慚,應當會有真才實學的,快去請來!”仆人奉命去請。章醫生詳細詢問病情。仆人說:“太夫人服藥無效,病勢日危,主人終夜徬徨,口中喋喋不休念著“黃連”二字。”章醫生心中有所領悟,便到葉天士家。診視葉老太太後,又拿過去的藥方子細看,沈吟很久說:“原藥和癥相合,照理應當奏效。但太夫人病由熱邪郁於心胃之間,藥中必須加黃連,才能治愈。”葉天士壹聽,不覺壹躍而起,說道:“我早就想用這味藥,因為考慮母親年紀大,恐怕會滅真火,所以不敢用呀。”章醫生說:“太夫人兩遲脈長而有神,本元堅固。對癥下藥,用黃連有何不可?”葉天士表示贊同。結果,服藥壹劑,病情就大有好轉,再服壹劑,病就好了。葉天士喜出望外,踵門拜謝,並致厚酬。章醫生推辭說:“只是我的見解同妳的心意偶合,何足道謝?”以後,葉天士經常對病人說:“章醫生的醫術比我高明,可以請他看!”

吳門醫派的突出貢獻 — 溫病學說

? 分析吳門醫派眾多醫家的學術成就及思想,大致可以分為以葛可久、繆希雍等為代表的吳門雜病流派,以張璐、柯琴等為代表的吳門傷寒學派,以葉天士、吳又可等為代表的吳門溫病學派,以薛己、王維德等為代表的吳門外科學派,當然溫病學說是吳門醫派對中醫學的突出貢獻。

? 溫病學說是吳門醫派最實質性的內涵之壹,它的形成雖然與吳中地區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密切相關,更主要的是吳中名醫的輩出、學術的包容,繼承與創新並舉,始有“吳中醫學甲天下”的局面出現。 梳理溫病學說的形成過程, 歷經萌芽—形成—鼎盛三個時期。壹個地方醫學流派能在醫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獨樹壹幟,真正體現了吳門醫派的重臨床、重療效、重師承而敢於爭鳴,重門派更兼百家的基本特征。

萌芽時期

? 以元末明初王履為代表。王履(1332—1391 年),字安道,號畸叟,江蘇昆山人,早年從師於朱丹溪,《古今醫統大全》稱之“學究天人,文章冠世,極探醫源,直窮奧妙”,存世著作《醫經溯洄集》。從書名即可看出,王履對醫學的探本溯源之意。該書探討了 《內經》、《難經》、《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 等醫學典籍及晉以後20余家之說,短小精悍,內容廣泛,提出不少精辟見解。王履明確提出了“溫病不得混稱傷寒”的觀點,澄清了當時關於溫病、傷寒的模糊看法,認為溫病和傷寒是兩類不同的疾病,在治法上溫病當以“辛涼苦寒”,有異於傷寒的“辛溫解表”。 從而使溫病在名稱和治法上擺脫了傷寒的羈絆,突破了傳統診病“法不離傷寒,方必遵仲景”的條條框框,終使發端於傷寒的溫病學脫離了傷寒的體系,也使王履成為明清吳門醫派溫病學理論的重要奠基者。 所以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稱贊王履“始能脫卻傷寒,辨證溫病。 ”

形成時期

? 以明末清初吳有性為代表 。吳有性(1582—1652 年),字又可,號淡齋,江蘇吳縣人,傳世著作《溫疫論》。 該書對瘟疫的病因、病機、傳變及治療等均有真知灼見,自成體系,發前人所未發,堪稱我國醫學史上第壹部瘟疫學專著,對後世溫病學家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 首先,吳氏提出來“戾氣”致病說。 “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壹種異氣所感”。 他把這種“異氣”叫作“雜氣”(又稱疫氣、癘氣、戾氣),以傳染為其特征,將“瘟疫”與其他熱性病區別開來,從而使傳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氣致病學說”的束縛,可謂意義非凡。其次,吳氏指出了“戾氣”致病的方式,即傳染途徑,主要有兩種方式:“有天受,有傳染受”。 “天受”就是空氣傳染,“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邪從口鼻入”;“傳染受” 就是指通過與病人的接觸而染病。更難能可貴的是吳氏已經註意到了疫病的發生可以是散發的,也可以是大流行的。

? 吳氏的這些認識,並非閉門造車,而是基於對疾病的細致觀察。當時江南壹帶瘟疫流行,“壹巷百余家,無壹家僅免,壹門數十口,無壹僅存者。 ”用治傷寒治法診治,導致“遷延而致死,比比皆是。 ”吳氏深感“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簡古書,原無明論,是以投劑不效”,所以“靜心窮理”,基本形成了中醫學瘟疫辨證論治的框架,為吳中溫病學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創新的學術思想體系

溫病學說

? 首先,溫病學派將溫病從傷寒中獨立出來, 糾正了前人的錯誤,補充了前人在理論上的空白,使溫病的治療擺脫了《傷寒論》的束縛,本身就是壹種巨大的理論創新。

? 其次吳有性創造性地提出“戾氣”通過口鼻侵犯人體,使人感染瘟疫,科學地預見了傳染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從“口鼻而入”,初步建立了中醫傳染病學。

? 再者,溫病辨證論治的綱領衛氣營血辨證補充了傳統的“六經辨證”和“八綱辨證”的內容,為中醫診斷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絡病理論

? 絡脈是中醫基礎理論的組成部分,對其病變認識的絡病理論初見於《黃帝內經》,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對其有了更為詳盡的論述,真正在臨床上作為準則應用的還是清代醫家葉天士。他在《臨診指南醫案》中提出了“久病入絡”、“久痛入絡”等這樣的千古名論,引領著絡病的臨床診治。 對臨床更有指導意義的是葉天士將通絡藥物應用於具體病案中,形成了諸多的通絡治法。

? 現代絡病理論研究的興起,全面地從人體的微結構來認識絡病發生與發展,探討絡病的實質內容,為多種的疑難病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其發端應該來源於葉天士的絡病理論。

胃陰學說理論

? 葉天士認為脾胃雖同屬中土,但兩者不能混為壹談。 “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脾胃分論是胃陰學說的關鍵點。葉氏提出甘涼柔潤、滋養胃陰的見解,補充了東垣剛燥溫升、健運脾陽的偏頗,從而為胃陰學說奠定了理論基礎。

鼎盛時期

? 以清代葉天士為代表 。葉天士(1667—1746 年),名桂,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人,居上津橋畔,故葉桂晚年又號上津老人,傳世著作《溫熱論》、《臨證指南醫案》。

? 《溫熱論》是葉氏治療溫病的經驗結晶,概述了溫病辨證歸類的綱領、傳入途徑、診斷要點、治療原則,對臨床實踐的指導意義,為承先啟後著作。《溫熱論》的問世標誌著溫病學說理論體系的確立。葉氏不僅僅是接受了吳氏的溫病“口鼻傳入”的理論 ,而是著力闡述了溫病的傳變途徑和規律。《溫熱論》開篇即言“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成為溫病學說裏程碑式的理論。葉氏所言的“逆傳心包”之變,揭示了溫邪為患可迅即內傳心營,導致病情惡化,出現神誌異常的證候特點。

? 葉氏溫病理論的核心是衛氣營血辨證。他在《溫熱論》中這樣寫道:“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 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論述了溫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病位淺深、病情輕重及病程的先後階段,概括了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的證候特點及其治療大法,就此成為溫病辨證論治的首要綱領,同時確立了衛氣營血辨證在溫病治療理論中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