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說陜西人是不是秦人,當時是。當時關中是全國最發達地區,人口密度遠遠高於其他地方。我看過壹本書說當時整個北方要占全國人口的80%,南方基本沒什麽人。而關中當時的比例雖然沒說人口的比重也很高,因為秦始皇滅六國後把大量人口都強迫遷移到關中居住。而當時派出50萬大軍後,留在當地的人仍然要比派出的人多(比如秦國300萬人,派出50萬)。因此關中人當時主體就是關中本地和來自戰國其他國家國都的人。而秦人的老家是在甘肅天水,秦人的祖先原先是在天水給周王室放馬的。
後來建立漢朝,西安做首都,很多人遷入。後來又經歷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關中人口音與全國大部分地方壹樣逐漸演變,而廣東由於南嶺阻隔,廣東話變化較小,更保留秦音。當然也隨著漢唐等強大王朝的影響而有壹些變化。
北方語言變化最大應該是在元朝統治全國以後,元朝、明朝、清朝讓全國口音越來越統壹,但是宋朝南遷帶動的中原人口大規模南遷讓壹些人跑的南方山區丘陵地帶。比如福建、潮汕、江西等多山地區,從而保留了宋朝方言。而廣東由於高聳的南嶺難以翻越語言較穩定,變化較小。
由此可見我國語言粵語可能是最古老的秦音,而閩語可能是唐宋語言,而目前北方方言區包含了整個北方和壹半以上南方地區,則是元朝明朝清朝的官話區。普通話並不是清朝獨有語言,更加不是滿族語言。妳去故宮看看,牌匾都是用漢滿兩種文字寫的,那滿文跟漢字相差十萬八千裏。
由此可見,說普通話是滿語也是胡說八道。普通話與古籍壹脈相承,特別是與元朝以後的白話文小說十分相近。這都能說明普通話是元明清以來的官話。
普通話形成的另壹個重要時期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五四時期大量從日本留學回來的新青年,如魯迅等。借助日語中有漢字的便利,把大量日語詞匯,如社會、經濟、科學等等引入漢語。讓漢語走向了現代。
綜上所述,粵語、閩語、客家話、普通話都是從古漢語演化而來。只不過由於歷史原因才不同時代走出了不同的分叉而已。普通話的基礎北方方言是我國使用人口最多,使用範圍最大的漢語分支。確定為國語天經地義,無可非議,大家都學好普通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粵語、閩語、客家話作為古漢語的分支有其歷史地位,可以與普通話相互影響,從而保持普通話在演變中與古漢語的承接關系,從而有利於我們閱讀古籍方便。
至於有人說廣東人長相,那我覺得很可笑的。幾千年下來在氣候條件差異非常大的不同地區生活的人肯定會不壹樣的。橘生淮南為橘,而生淮北為枳。植物都這樣,人作為高級動物也是壹樣。黑人從非洲到美國才300年與非洲黑人都大不壹樣了,何況從秦至今2000多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