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態度怎麽看待

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態度怎麽看待

不同的角度不斷詮釋、發掘與理解,實際上魯迅已經成為中國現代民族文化

的象征,他既因為不妥協的批判精神獲得了他的擁戴者的推崇;也因對傳統文化

的思考與批判、對民族命運的焦慮而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近百年來先進的知識分子之中,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是最為深刻,攻打最

為猛烈的人之壹。和同時代的壹些先驅相比,也很明顯。比如胡適,也是從反傳

統入手,主張建設新文化,但態度比較中和;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學”

,批判“非

人”文學,也壹度表現為堅決,但很快就由於傳統結上了“氣”

;梁實秋更是直接

批評“五四”新文學的激進、浪漫,失去基本規矩。相比之下,魯迅對傳統文化

的批判的確是最深刻,攻打最為猛烈的。

魯迅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去世幾十年了,但他所思考、所焦慮的問題,有

些至今仍然纏繞和警示著我們。據說,英國人寧肯失去英倫三島,也不能不要莎

士比亞,這是形容壹種文化象征的重要性,英國人乃至很多的西方人已經把莎士

比亞這樣的經典當作民族精神的依持,當作生生不息的解讀各種基本文化命題的

精神源泉。魯迅先生對於我們民族的現代文化,也有著類似於莎士比亞之於西方

文化的經典價值,而且魯迅先生對於傳統文化的批判與思考,其影響價值是更為

現實的。現在網上和報刊上不時能看到顛覆魯迅的議論,有的學者也對魯迅持否

定性的批評態度。因此對於魯迅先生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態度的認識上我們每個人

2?

應當做到客觀而且深入。對於我們這些遠離魯迅時代的人們來說,可以從以下幾

個方面來客觀而深入的認識魯迅先生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態度:

壹、魯迅堅持對傳統文化的批判,但並不認為自己已經或者可以

隔斷傳統,而是有選擇性的繼承傳統。

眾所周知魯迅本人國學修養很深厚

,

他從小在三味書屋讀書

,

四書五經都學完

了。還有余力

,

於是又學了《爾雅》、《周禮》、《儀禮》。到了日本以後

,

魯迅師

從國學大師章太炎。他跟著章先生學習

,

把文字、音韻、訓詁全都學了。所以我們

可以說

,

魯迅是正宗的國學出身。因此,我們可以說,魯迅先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

代表性人物,對待傳統文化,魯迅先生是最有發言權的。

魯迅先生對傳統所采用的是分析的態度,他的褒貶鮮明,常有獨到的眼光,

絕非不負責任的把孩子和洗澡水壹起倒掉。

魯迅並不諱言自己反傳統之激烈、

絕對,

乃至全盤否定。魯迅說:

“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的,折中的,譬如妳說,這

屋子太暗,需在這裏開壹扇窗,大家壹定不允許的,但是如果妳主張拆掉房頂,

們就回來調和,

願意來開窗了。

沒有更激烈的主張,

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例如

“五四”

前後

,

許多搞傳統文學的人有壹個***同的特點

,

就是尊孔。

尊孔魯迅是

不同意的。我認為魯迅當時對孔子的批判沒有錯。在魯迅看來

,

孔子的策劃和設想

主要是為了治人者、

權勢者。

魯迅說的這話我覺得是對的。

現在我們當然要發揚孔

子思想中好的東西

,

例如他的教育思想之類。他的許多東西可以做現代性的轉化

,

作為壹種營養。

這樣的工作我覺得很有必要。

但是我們要歷史地看問題

,

“五四”

時代

,

“打倒孔家店”

是很必要的

,

如果妳不打倒這個

,

新的文化就起不來

,

新的文學

也起不來。這就是壹種策略,是對傳統文化的壹種思考,只有更激烈的批判傳統,

甚至全盤否定傳統,

中國人才會重新認識傳統文化,

才會有選擇的接受、

繼承傳統。

再如,魯迅先生指出傳統文化中的“十景病”、

“大團圓”,認為其功用就是粉飾

太平,制造瞞和騙的大澤。

“中國人向來因為不敢正視人生,只好瞞和騙,因此也

生出瞞和騙的文藝來,

由這文藝,更令中國人更深的陷入瞞和騙的大澤中。”

這批

判是夠激烈的了。

但魯迅對傳統文化也並非壹概否定,而是主張將傳統的“瞞”

“騙”的藝術剔除掉,給人們以全新的,真實的,真正的現實和藝術,而不是壹味

的粉飾太平。

在魯迅研究的小說史的專著中,他都發現和肯定了古代文學中許多的值的繼

承和借鑒的成分。在對《紅樓夢》的研究中,魯迅先生就非常贊許,認為其“敢於

如實描寫,並無偽飾。”魯迅所肯定的是壹種清醒的現實主義的精神與手法。

要看

到魯迅既是對傳統激烈的批判者,

同時又是對傳統文化最有見地的解釋者,

他對傳

3?

統文化的解釋中是在發現與肯定有利於新文學、新文化的東西。用現在的話來說,

就是

“價值重估”

即從文化轉型的角度,

對傳統文化重新評析、

判斷和批判繼承。

同時,

又在積極的為傳統文化尋找出路,

對其魯迅有其明確的主張,

那就是壹要批

判、二要繼承、三要轉化。

1907

年,魯迅先生所寫的《文化偏至論》中,指出:

“民族文化應與世界潮流會合,

應更新”

“外之既不後與世界之潮流,

內之仍弗斯

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這就是說擇取傳統文化中好的優秀的成分,

融合外來新思想和良規,

創立新文化。實際上,魯迅壹生做的就是這兩項工作:

是批判、破壞;二是梳理、繼承、創新、以事實為例:魯迅為此用了差不多

30

的時間,整理了

22

部古籍,收集過大量的碑帖、拓片。

因此,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並不僅僅是破壞、全盤否定的,而是另有他意

的,是有選擇的繼承的。

二、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是帶有壹種強烈的歷史轉折時期的

時代特征的

“五四”文化革命運動作為壹個特殊時期,對以往的傳統文化及傳統認識是

壹個轉折。明清以來,中國“閉關鎖國”

,隨著鴉片戰爭的炮響,中國開開禁禁,

形成了與西方與外國的復雜關系。壹時“倡師夷長技以制夷說。

”壹時又“恥於西

學,有談者皆詆為漢奸。

”壹時“漸知西學,而肯於講求。

”壹時又“鹹知變法,

風氣大開。

”而“五四”所提倡的則是“破壞”

“否定”和“重估壹切”

。這樣的

時代精神在魯迅的思想性格中有最顯著的體現,而且他幾乎是“五四”以來壹直

堅持這種批判精神的人。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呈現為壹種決不妥協、壹往無前

的氣勢;為著沖破黑暗的傳統、顛覆腐敗的傳統而采取攻擊,絕不取寬容、兼顧、

中庸守正的守勢及立場;相反卻以大無畏的氣概拒絕“過生不如死“的古訓,寧

願持“矯枉不忌過正”的鬥爭取向。

1908

年,魯迅寫了篇文章叫《破惡聲論》。

在這篇文章中,他說現在有兩種“惡聲”,壹種說妳現在要成為“世界人”,用

現在的話說,都全球化了,還談什麽文化、民族或者其他的東西?另壹種說妳現

在要成為“國民”,因為現在這個時代正是民族主義的時代。魯迅說這兩者都是

“惡聲”,因為這些說法中沒有人的自覺、沒有人自身的獨特性,無非是鸚鵡學

舌而已。在“五四”時期,魯迅壹談到舊文化制度,往往深惡痛絕,有時把話說

得很“絕”

。他甚至曾用義無反顧的語氣表示:

“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

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凡散,秘制仙丹,全部踏倒他。

所有這些“偏激”

“激進”甚至“全盤否定”的批評是與“五四”時期的時

代特征——“破壞”

“否定”

“重估壹切”分不開的,是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的。

4?

三、在對待傳統的問題上,魯迅常采用與慣常思維不同的逆反思

維。

人真是很奇怪的動物,硬塞給他的東西,哪怕是好東西他也不珍惜;他越不

容易得到的東西,他卻想方設法地得到。魯迅先生正是抓住了人的這種心理,對

傳統文化采取了壹種異於平常的批判方法——逆反批判。逆反批判給人以強烈的

震撼、驚愕,雖然不習慣卻又覺清醒、思路別開生面。這就好像佛門中講究的“當

頭棒喝”

“醍醐灌頂”和“頓悟”

,雖嚴厲,讓人驚愕,卻可讓人頓時清醒,幡然

醒悟。

壹些我們引以為榮的事,在魯迅眼裏,卻可能有新發現,有入骨的質疑。如:

雍正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

,壹般人認為是偉大的文化建設積累,盛世修史,有

大的氣魄。這是通常的評價。從文化史的角度看,也有其道理。但魯迅先生不以

為然,卻把此事視為壹種“文化管制”

,是“以勝者的看法,來批評被征服的漢族

的文化和人情”

“文字獄只是由此而來的棘手的壹種”

。魯迅要揭示的是“歷史的

闡釋權”在造就有利於統治者的文化傳統方面所起的作用。魯迅認為“官修史書

往往把歷史上的真實抹去了:明人刻古書而古書亡,清人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

在他看來,這就是所謂篡改歷史,強迫遺忘。

”因為魯迅對傳統首先采用的是懷疑

的態度,他常常另辟壹種眼光,透過歷史的本質去重新思考評判。魯迅有意用這

種逆反式的評判去警醒人們,掙脫被傳統習慣所捆綁的思維定勢,揭示歷史上被

遮蔽的真實,正視傳統文化中不是與時代發展的腐朽成分。如果不領會魯迅的這

種批判的意圖和姿態,就可能認為魯迅太片面和絕對。魯迅最為壹些人所“詬病”

的,是他甚至主張不要讀中國書。在《青年必讀書》中,魯迅這麽說:

“我看中國

書時,總覺得就沈靜下去,與人生離開;讀外國書——除了印度,時時就與人生

接觸,想做點事。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僵屍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

頹廢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廢與厭世,所以主張少看或不看外國書。

”光就這言

論來看,不無道理,的確有很絕對。問題是如何理解魯迅先生寫這段話的背景。

魯迅是針對“五四”落潮後,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讀經的思潮,而提出要“少看

中國書”的,其中包含了魯迅對中國書也就是傳統文化的整體感悟。傳統文化當

然有精華也有糟粕,不宜壹概言之,但作為壹個整體,仍然嚴重牽絆著中國社會

進步。這就促使人們采取斷然的態度,大聲吶喊。從實際上看,魯迅這種強烈的

批判是針對傳統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後性東西、是專制主義文化制度和文化,

包含“存天理,滅人欲”的“假道學”

,以及種種使國民精神愚昧、麻木、迷信的

那些糟粕。要提出這些千年來纏繞於身的“鱗甲”

,若沒有果斷的措施和決心,戀

戀不舍,溫文爾雅,談何容易!在這種情形下,魯迅為了警醒世人,最好就是大

5?

聲疾呼,用決絕的而不是溫溫吞吞的立場,去告別舊時代。

可見,魯迅在批判傳統文化時,常采用逆反批判是有其作用的,是迫不得已

的,同時也是最切合實際的選擇。他的目標就是“當頭棒喝”

“醍醐灌頂”

,使人

們從對封建文化的迷戀中驚醒;形成壹種全新的認識與理解。

四、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實際上是對美好的壹種向往,是出

於改造國民的目的

從“五四”時代起,魯迅開創了所謂的“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他

批評過復古派,批評過章士釗、《學衡派》,批評過現代評論派、古史辨派,批

評過梁實秋、胡適,批評過中醫、京劇和梅蘭芳,批評過那個時代的“自由人”、

“第三種人”、“民族主義文學”,

魯迅批評梅蘭芳,我們能夠說京劇都不好嗎?魯迅奉勸青年最好不讀中國書,

現在國學大興,魯迅的這些話有問題吧?我在這裏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壹個個地

去辨別。但有必要強調魯迅的罵人並非出於私怨,實在是出於“公仇”。從不離

開具體的情境討論問題,這是他的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的壹個突出特點,也因此,

他所談論的具體的人與事往往是社會眾生相的壹個縮影。比如,以他對梅蘭芳的

批評為例,他批評的是梅蘭芳現象,而不是梅蘭芳本人,尤其是那種“女人看見

男人扮,男人看見扮女人”的陋習。要是我們把他的批評延伸到對整個京劇藝術

的否定上去,那就是另外壹件事情了。

現在有些人似乎很“愛國”,說魯迅批判國民性把中國人說得太醜了,甚

至擔心會傷害民族的自尊與自信。他們可能並不了解魯迅所批判的國民性的具體

內涵,也不了解魯迅是在什麽背景下進行這種批判。魯迅畢生致力於批判國民性,

這也是他所理解的實現文化轉型的切要的工作。他寫小說、雜文,時時不忘揭露

批判我們中國人的劣根性,說得最多的有奴性、面子觀念、看客心態、馬虎作風,

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狹隘、保守、愚昧等等。魯迅聲稱他“論時事不留面子,

砭錮蔽常取類型”。這對於凡事都比較講面子、講中庸的傳統社會心理來說,的

確不合,也有悖於“家醜不可外揚”的古訓。但作為壹個清醒而深刻的文學家,

壹個以其批判性而為社會與文明發展提供清醒的思想參照的知識分子,魯迅對國

民性的批判真是我們傳統文化更新改造的苦口良藥。我們讀《阿Q正傳》,看小

說中那些“醜陋的中國人”的處世行為與心理表現,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惡心,

這真是給我們的同胞揭了短,露了醜。但仔細壹想,這又是何等真實的刻畫,是

壹種毫無偽飾的真實。壹些中國人***同的精神疾患久矣,我們司空見慣,見怪不

怪,也都麻木了,但是通過魯迅的創作我們重新發現了自己,發現我們周遭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