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部分,鐘滿江分享經絡腧穴。
京門(GB25) ? 腎的募穴
定位:第十二肋骨遊離端的下際。
氣府、氣俞 《針灸甲乙經》(腎為氣之根,氣聚集。)
京門 ? 《脈經》
穴名解
京、都、道、裏、市,以人居人氣的聚集多少來形容氣象腧穴。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腰痛,不可久立,仰俯,京門及行間主之。
(腰為腎之府,在體合骨)(《素問·宣明五氣》:“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針灸甲乙經》:瘞,脊強反折,京門主之。
寒熱,腹脹瞋,怏怏然不得息,京門主之。
溢飲,水道不通,溺黃,小腹痛,裏急,腫,洞泄,體痛引骨,京門主之。
(溢飲,水道不通,小便黃(淋癥有濕熱),小腹痛而拘急腫脹(小便不利膀胱脹),洞泄(濕盛傷脾的泄瀉,又名脾瀉。利水滲濕。),身體疼痛牽扯到骨,是腎氣不化,水邪不行所致。)
《備急千金要方》:京門、照海,主尿黃,水道不通。(淋病)
《針灸大成》:主腸鳴,小腸痛,肩背寒,痙,肩胛內廉痛,腰痛不得俯仰久立,寒熱腹脹,引背不得息,水道不利,溺黃,小腹急腫,腸鳴洞泄,髀樞引痛。
(腸道停水,淋病,泄瀉,腰背胯痛)
《類經圖翼》:主治腸鳴洞泄,水道不利,少腹急痛,寒熱膜脹,肩背腰髀引痛,不得俯仰久立。
註治:
1.小便不利,水腫。
2.腹脹,泄瀉,腸鳴。
3.脅痛,腰痛,胯痛。
帶脈穴
定位:第11肋骨遊離端直下,與臍相平處。
取穴:章門直下,橫平神闕。
帶脈 《黃帝內經靈樞·癲狂》
交會穴
足少陽經、帶脈交會穴。
穴名解
帶:“帶,束也。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婦人少腹堅痛,月水不通,帶脈主之。
《針灸大成》:主腰腹縱,溶溶如囊水之狀(水腫腹大,帶脈不引)。婦人小腹痛,裏急後重,瘛疭,月事不調,赤白帶下。
裏急後重:自覺腹內拘急,疼痛不舒,便意急迫,時時欲瀉,但肛門重墜,便出不爽。
瘛疭:“瘈者筋脈急也,疭者筋脈緩也;急者則引而縮,緩者則縱而伸。或縮或伸,動而不止者,名曰瘈疭。”即抽搐。
《醫宗金鑒》:主治疝氣,偏墮於腎,及婦人赤白帶下等證。
(單側陰囊腫大之病癥。《慎齋遺書》:“疝偏於左右名偏腎。”
《玉龍賦》:帶脈、關元多灸,腎敗堪攻。
主治:
1.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疝氣。
2.小腹疼痛,腰脅痛。
大杼(BL11)? 骨之會 足太陽、手太陽之交會
定位:第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
大杼 《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
背俞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
大腧 《黃帝內經靈樞·背腧》
本神 《西方子明堂灸經》
百旁 《楊敬齋針灸全書》
風府 ? 《醫心方》
交會穴
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
穴名解
大為小之對。杼,是指中國古代婦女在紡紗中使用的梭子,壹種中間比較寬兩邊比較窄的織布工具,有“軸”的意思。人體的脊柱就像壹根很重要的軸,所以椎骨也被稱為杼骨,最大最突出的那個就是大椎。脊椎骨兩旁的橫骨和這種梭子比較像,它又在大椎的旁邊1.5寸的穴位命名大杼。
文獻摘要
骨病、牙痛
從清代以前的古籍中可以發現,大杼穴治療的病癥較多且比較雜亂,其多以氣病、骨病、熱病為主。對近十年來以治療骨性疾病為主。大杼的臨床治療以骨病為主。
《難經》有:“骨會大抒,骨病治此。”
頸項痛、腰膝痛
《素問·骨空論篇》:“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而大杼穴即恰在背內。
高樹中《壹針療法》:我在臨床上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患者10余例,發現大杼穴都有條索狀物或壓痛,先按壓再針刺,或用三棱針刺絡拔罐,同時令病人活動膝關節,大多數病人都能即刻減輕。至於大杼穴的獲效機理(膝痹以筋病為主)
《靈樞·癲狂》:筋癲疾者,身倦攣急,脈大,刺項大經之大杼。
《針灸大成》:主筋攣癲疾。
《針灸大成·卷六》:主膝痛不可屈伸。
傷寒汗不出,腰脊痛,胸中郁郁,熱甚不已,頭風振寒,項強不可俯仰,痎瘧,頭旋,勞氣咳嗽,身熱目眩,腹痛,僵仆不能久立,煩滿裏急,身不安,筋攣癲疾,身蜷急大。
《針灸甲乙經》:頸項痛不可俯仰、頭痛、振寒、瘛疭、氣實則脅滿、挾脊有寒氣、熱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
(頸項痛以至不可俯仰,頭痛、惡寒戰栗,筋脈抽搐,邪氣實則兩脅脹滿,以及俠脊有寒氣,熱汗不出,腰背疼痛等證)(太陽病,項背強幾幾。。。。。。)
咳嗽、哮喘
《太平聖惠方》記載:大杼穴主“風勞氣,咳嗽,氣急。”
《醫宗金鑒》稱其主治遍身發熱。
《黃帝內經素問·水熱論》: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
主治:
1.咳嗽,氣喘。
2發熱。
3.頸項強痛,肩背痛。
第二部分,砭法交流。
靜脈曲張的成因與刮時的註意事項。
第三部分,傅梓惠講解胸腺刮法。
第四部分,刮痧師互刮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