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川幸次郎,字善之,號宛亭,日本神戶人。1923年,考取京都帝國大學,選修中國文學,師從著名漢學家、“京都學派”創始人狩野直喜教授。吉川幸次郎被稱之為”漢學泰鬥“。
狩野直喜與清帝宣統退位時亡命日本的國學大師王國維有深交,經其傳授清儒的治學方法,因而奠定了“京都學派”的實事求是學風。 1928年,吉川幸次郎留學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學,拜楊鍾義為導師,從馬裕藻、錢玄同、沈兼士,專攻中國音韻學。平時喜逛琉璃廠,成了古書鋪的常客。楊鍾義精通考據學,對吉川的治學和行為有很大影響。吉川幸次郎難忘中國,喜穿長袍,壹口北京腔,與中國學人結下深厚的友情。
吉川幸次郎1931年回國,最初任教於母校京都大學,講《韓昌黎文集》。京都大學附設東方研究所,從天津藏書家陶湘氏購進了將近三萬冊的明清線裝古籍,吉川負責整點。他用四部分類編成《東方研究所漢籍目錄及作者書名索引》,壹鳴驚人。東方研究所是用中國人民的血汗,即清朝對日的“庚子賠款”開辦的學術機構,是碩學鴻儒薈萃的學府。年輕的副教授吉川幸次郎主講《毛詩正義》,並加校勘,表現了雄厚的功底。此外,每周還以定期“會讀”的方式,研究《尚書正義》,探討中國帝王主持君臣會議以及歷代鼎革放伐之詔勒,壹時成為學術熱門。吉川幸次郎為自己的書房題名“唐學齋”,後來由於會讀《元曲選》,書房又改稱“詁典居”,著手主編《元曲辭典》。 1967年,吉川幸次郎在人文科學研究所所長任內退休,改聘為名譽教授,獲國家文化勛章。1974年,郭沫若率領中國文化訪日團到日本,受到日本學術界的盛大歡迎。翌年,日本政府派吉川幸次郎為團長回訪中國大陸,並以珍藏《永樂大典》殘卷,原式影印本贈送給中國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