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2021醫療衛生中醫學重點考點:中醫內科學之肺系疾病

2021醫療衛生中醫學重點考點:中醫內科學之肺系疾病

中醫內科學是通過中醫學理論和中醫臨床思維方法,闡述內科所屬疾病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及預後康復規律的壹門臨床學科。在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各學科之間有著橋梁性的作用。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只有在中醫內科學的講授和臨床實習中,才能被深入理解和掌握;中醫臨床各學科則必須以中醫內科學作基礎,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學科的特點和技能,從而更靈活地運用於臨床。所以,中醫內科學,在當前的考試中以及今後的臨床上都是重中之重。

肺系病證在歷年考試中所占分值約為16分,占比約為19%,多考查疾病的病因病機、歷史沿革、辨證要點、辨病、辨證及治法方藥,相似證型之間的治法與方藥或相同疾病之間的鑒別。重點考查:咳嗽、哮病、喘證、肺癰。我們在此把重點疾病的重要知識點進行總結匯總,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壹、感冒

1.宋?《仁齋直指方》首先提出?感冒?病名。

2.病因病機:病因以風邪為主,病機為肺衛不固,衛表失和。

3.病位:肺衛。

4.分證論治:

風寒束表?辛溫解表荊防達表湯或荊防敗毒散;

風熱犯表?辛涼解表銀翹散或蔥豉桔梗湯;

暑濕傷表?清暑祛濕解表?新加香薷飲;

氣虛感冒?益氣解表參蘇飲;

陰虛感冒?滋陰解表加減葳蕤湯;

陽虛感冒?助陽解表麻黃附子細辛湯。

二、咳嗽

1.張景嶽在《景嶽全書》中將咳嗽歸納為外感、內傷兩大類。

2.外因: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或因吸入煙塵、花粉、動物毛屑、異味氣體等。

3.內因:飲食不當,過食生冷,或嗜食酸鹹甘肥,或進食海膻發物;情誌刺激;體質虛弱(多以腎為主),或病後體弱(多以肺為主)。

4.病機:邪犯於肺,肺失宣肅,肺氣上逆。

5.病位:肺,與肝、脾有關,久則及腎。

6.治療原則:外感咳嗽治應祛邪利肺為主,邪去則正安。用藥宜輕揚,當因勢利導以宣暢肺氣。外感咳嗽壹般忌斂邪留寇,不宜過早使用固澀藥物。註意化痰順氣,痰清則氣順。

7.分證論治:風寒襲肺?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湯合止嗽散;

風熱犯肺?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桑菊飲;

風燥傷肺?疏風清肺,潤燥止咳?桑杏湯或杏蘇散;

痰濕蘊肺?燥濕化痰,理氣止咳?二陳平胃散合三子養親湯;

痰熱郁肺?清熱肅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湯;

肝火犯肺?清肺瀉肝,化痰止咳?黛蛤散合黃芩瀉白散;

肺陰虧虛?滋陰潤肺,化痰止咳?沙參麥冬湯。

三、哮病

1.朱丹溪首創哮喘病名。提出?未發以扶正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急?。

2.病機:痰為夙根,痰阻氣道,肺失宣降。

3.病位:主要在肺,與脾腎密切相關。

4.病理因素:以痰為主,宿痰內伏於肺。

5.誘因:如氣候、飲食、情誌、勞累等,其中尤以氣候變化為主。清代李中梓在《證治匯補》中把哮病病因要點概括為?外有非時之感、內有壅塞之氣、膈有膠固之痰?。

6.鑒別:哮指聲響言,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喘指氣息言,以呼吸氣促困難為主。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7.分證論治:

發作期

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幹麻黃湯或小青龍湯;

熱哮清熱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湯或越婢加半夏湯;

寒包熱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熱?小青龍加石膏湯或厚樸麻黃湯;

風痰哮祛風滌痰,降氣平喘?三子養親湯;

虛哮補肺納腎,降氣化痰?平喘固本湯;

喘脫危證?補肺納腎,扶正固脫?回陽急救湯或生脈飲;

緩解期

肺脾氣虛?健脾益氣,補土生金?六君子湯;

肺腎兩虛?補肺益腎?生脈地黃湯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證

1.《景嶽全書》把喘證歸納成虛實兩大證,提出了喘證的辨證綱領。?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

2.病位:主要在肺和腎,涉及肝脾。

3.病理性質:實喘在肺,虛喘責之肺、腎。

4.喘證的嚴重階段,不但肺腎俱虛,在孤陽欲脫之時,常累及到心。出現面、唇、指甲 青紫,甚至喘汗致脫,亡陰、亡陽等危重局面。

5.治療:實喘治肺,以祛邪利氣為主;虛喘治在肺腎,以培補攝納為主。

6.分證論治:

實喘

風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黃湯合華蓋散;

表寒肺熱?解表清裏,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湯;

痰熱郁肺?清熱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湯;

痰濁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

肺氣郁痹?開郁降氣,平喘五磨飲子;

水飲淩心?溫陽利水,瀉肺平喘?真武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

虛喘

肺氣虛耗?補肺益氣養陰?生脈散合補肺湯;

腎虛不納?補腎納氣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

正虛喘脫?扶陽固脫,鎮攝腎氣?參附湯送服黑錫丹合蛤蚧粉。

五、肺脹

1.概念:肺脹是多種慢性肺系疾患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導致肺氣脹滿,不能斂降的壹種病證。臨床表現為胸部膨滿,憋悶如塞,喘息上氣,咳嗽痰多,煩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紺,脘腹脹滿,肢體浮腫等。嚴重者可出現神昏、驚厥、出血、喘脫等危重證候。

2.基本病機:本虛標實,肺、腎、心、脾臟氣虧虛為本,痰濁、水飲、血瘀互結為標,二者彼此影響,互為因果,復感外邪誘發,致氣道壅塞,肺氣脹滿,不能斂降,發為肺脹。關鍵是肺葉脹滿,不能斂降。日久累及脾腎,後期病及於心。

3.分證論治:

外寒內飲?溫肺散寒,降逆滌痰?小青龍湯;

痰濁壅肺?化痰降氣,健脾益肺?蘇子降氣湯合三子養親湯;

痰熱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湯或桑白皮湯;

痰蒙神竅?滌痰,開竅,息風滌痰湯合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

痰瘀阻肺?滌痰祛瘀,瀉肺平喘?葶藶大棗瀉肺湯合桂枝茯苓丸;

陽虛水泛?溫腎健脾,化飲利水?真武湯合五苓散;

肺腎氣虛?補肺納腎,降氣平喘?參蛤散合補虛湯或平喘固本湯合補肺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