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醫是如何認識痛經病因病機的?

中醫是如何認識痛經病因病機的?

痛經的辨證要點是根據疼痛的性質、部位、程度、時間,結合月經的周期、量、色、質,與兼證、舌象、脈象等來辨別寒、熱、虛、實。疼痛的性質、程度:脹痛、絞痛、刺痛、拒按屬實證;隱痛、墜痛、喜揉按屬虛證;下腹冷痛,得溫痛減,屬於寒證。

下腹痛如針刺,得熱痛劇,屬於熱證;脹甚於痛,排氣則舒,屬於氣滯;痛甚於脹,經行血塊排出腹痛減輕,屬於血瘀。疼痛的時間:發生於經前或經潮1~2天內多屬實證;經後腹痛綿綿多是虛證。疼痛的部位:痛在兩側少腹病多在肝;小腹痛引腰脊者病多在腎。

女性痛經,中醫治法眾多,臨床療效較好。痛經的病因繁多,病機復雜,有虛有實,虛有肝、脾、。腎虛之別,亦有氣虛血弱之分,實有寒凝、血瘀、氣滯、濕阻之異,且常因實致虛,因虛致實,虛實夾雜,相互為患。 治療時也要根據個人不同體質及不同的伴隨癥狀,辨證論治,才能 提高療效,緩解甚或解除患者的病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中藥食療方:

姜艾薏苡仁粥:幹姜、艾葉各10克,薏苡仁30克。將前兩味水煎取汁,將薏苡仁煮粥至八成熟,入藥汁同煮至熟。具有溫經、化瘀、散寒、除濕及潤膚功效。適用於寒濕凝滯型痛經。

?姜棗紅糖水:幹姜、大棗、紅糖各30克。將前兩味洗凈,幹姜切片,大棗去核,加紅糖煎。喝湯,吃大棗。具有溫經散寒功效。適用於寒性痛經及黃褐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