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為什麽要考文言文

為什麽要考文言文

1. 為什麽要學習文言文

因為文言文,中華民族傳承了五千年,經歷了多少風雨艱辛,現在依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同時期的另三大文明古國,只留下壹推遺址。

大家知道,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有各自的方言,但是使用相同的漢字使得天南地北的人再怎麽聽不懂對方的話可以相互溝通,這奠定了中國各地大壹統的文化基礎。

而文言文的使用,使得記載文化的文字,脫離了與口頭語接近的白話文,避免了因為口頭語言的發展變化而導致對文化傳統的繼承中斷或者誤解:

別說壹百年,就是年紀大壹點的人們來聽今天的小孩說話,恐怕有很多內容是丈二摸不找頭腦的,別提幾千年了。

據歷史考證,東南沿海壹帶的客家話是最接近古漢語的發音和語言的,廣東的粵語帶著很多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結構。而我們今天說的普通話,並不是最正宗的漢語,而是和北方的各族方言混合後的產物!

網絡語言的發展更證明了沒有知道明天的語言會是什麽樣子的。

但是只要是經過基本識字教育,就可以讀詩三百,可以讀樂府,可以讀唐詩,讀宋詞,讀元曲。兩千年前的《史記》和近代的壹篇文言文在語法句式上並沒有多大的區別。

文言文的使用,不僅使得中國記載史料所耗費的物質最大化的精簡,而且保證了文化的延續傳承。

非常可惜,新文化運動不僅錯誤的全盤否定了儒家思想,也全盤否定了文言文,這相當於毀壞了中華文化的兩大基石。

希望大家平時多讀讀文言文,補習補習自己的傳統文化課

2. 為何中國語文壹定要考文言文啊,考試歌不行嗎

問題有兩問,分別解答:

關於第壹問:為何中國語文壹定要考文言文?

因為文言文是中國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有文字記載開始,中國的歷史都是以文言文的方式傳下來的,不懂文言文,首先就難以逾越學習、了解歷史的語言障礙。

其次,現代漢語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對古漢語、文言文的繼承。不了解古漢語、文言文的漢語使用者,不會成為語文的行家裏手。

關於第二問:為何不用“考試歌”或“考詩歌”替代考文言文?

如果是“歌”,歌屬於音樂範疇,不屬於“中國語文”,可以在其它科目中考試。

如果是“詩歌”,它只是語文的壹個項目。在“中國語文”中也要考,但無法替代對文言文的考試。

3. 為什麽要背文言文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其發展的過程和精華就濃縮在浩繁的古文裏。

古文是指春秋戰國及其以前古書上的文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把古文與大篆相提並論,說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稱。

由於古人無筆墨,於是就用竹簽點漆,在竹筒上寫字,稱為書契文,亦叫竹簡書。因竹硬漆膩,書寫不流利,寫出的字頭粗尾細,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書或蝌蚪文。凡是竹簡漆書,都可以叫蝌蚪文,不壹定非他頡所書不是蝌蚪文。

古文主要是指《易經》、《論語》、《春秋》、《尚書》、《周禮》、《呂氏春秋》、《孝經》等等古書上的文字,是比較早的筆書文字。

與駢文相對而言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魏晉以後駢儷文盛行,講究對偶,句法整齊而文詞華麗。北朝後周蘇綽反對駢體浮華,仿《尚書》文體作《大誥》,以為文章標準體裁,時稱“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語言寫作文章。其後,至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主張恢復先秦和漢代散文內容充實、長短自由、樸質流暢的傳統,即稱這樣的散體文為古文。韓愈《題歐陽生哀辭後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師說》說:“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稱,並為後世所沿用。唐代優秀的古文家,雖以復古為號召,卻富有革新精神。他們既犟調“道”的重要,也很註重“文”的作用,並崇尚創造,主張“惟古於詞必己出”、“文從字順各識職”(韓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他們所作的古文,實際上是壹種新型散文,從當時口語中提煉而成為壹種新的書面語言,有自己的個性與時代現實性,也有部分較為艱深僻澀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導“文必秦漢”的何景明說:“夫文靡於隋,韓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韓”(《與李空同論詩書》),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韓愈的所謂古文與先秦漢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繼承又有所創新的。

學習閱讀古文,需要較深的文字功底,二十世紀初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尋根文化再度熱起,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欣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於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當今世界到了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弘揚中華文化是我們每壹個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國學者何?壹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壹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壹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中國的壹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壹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為國學”。胡適由於當年在學術界的地位高大,因此他的觀點影響範圍最廣。現代壹般人對“國學”的理解,大多沿革於胡適。

現在,國學又可稱國故,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壹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構成了恢弘的經、史、子、集四部。

目前汕頭大學王富仁教授提出了“新國學”概念,他認為新國學就是適應當代中國學術發展的需要提出來的,"新國學倡導中華文化的整體觀念,說胡適很行,同樣也不否認魯迅的偉大,各種文化的對立不要看得那麽重,每個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它視中國文化為壹個結構整體,是包括中國古代學術和中國現當代學術在內的中國學術的總稱。"新國學強調的就是:政治、經濟、文化是壹個整體,誰也缺少不了誰。

數千年的歷史和經驗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文化興則國家興,歷史傳統文化充滿了凝聚力、召喚力和創造力。絕大多數古文都是經過很長時間傳承的,其間氣象萬千佳作如雲,壹旦深入其間將會愛不釋手自心俱醉!

誠然,對於壹個初學者閱讀古文就如同看天書壹樣難,我們可以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古人讀書尚能“頭懸梁、錐剌股”,今天有電視、網絡等現代信息傳輸工具,為我們學習古文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古文教育越來越直觀,只要稍稍下點功夫學好真文決非難事。

4. 為什麽語文要學文言文呢

第壹,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壹個時代裏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誌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註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壹心,眾誌成城;面對醜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壹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壹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準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紮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壹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壹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壹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系上下文進壹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壹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