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學術專著 1、《東晉文化》(合著者:傅江),南京出版社,2005年9月。
2、《中國墓葬史》(編著),廣陵書社,2009年7月。 3、《漢唐考古與歷史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1月。
二 合著、參著 1、《中國歷史文獻學》(楊燕起、高國抗主編),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2003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修訂出版。 2、《中國歷史文獻學》(張大可主編),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3、《中華文物鑒賞》(羅宗真、秦浩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年 4、《隋唐考古》(秦浩編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5、《六朝經濟史》(許輝、蔣福亞主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6、《中國古代典章制度大辭典》(唐嘉弘主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7、《江南社會經濟研究(六朝隋唐卷)》(範金民主編,分卷主編胡阿祥),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年。 本人執筆:1,《六朝農業經濟概說》,第170-227頁;2,《再論六朝江南的麥作》,第271-305頁;3,《東晉的“度田稅米”制與土斷的關系》,第306-343頁;4,《論江南在唐帝國時期的地位演變》,第344-356頁;5,《20世紀日本的魏晉南北朝經濟史研究》,第440-497頁。 8、《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蘇新寧主編)第6章《考古學》,第222-271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三 譯著 1、《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2、《中國文明記》,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又收入張明傑主編“近代日本人中國遊記”叢書,中華書局,2008年。 3、《日本國立三館所藏國寶數位處理作品解題》,平凡社(東京),2001年。 4、《中國·南京雲錦》(日文版),南京出版社,2003年。 5、《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合譯者:伍躍、楊文信),總804頁,商務印書館,2005年。 6、《內藤湖南的世界──亞洲再生的思想》(合譯者:馬彪、胡寶華、李濟滄),總380頁,三秦出版社,2005年。 7、《居延漢簡研究》,上、下冊,總604頁,500千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四 學術論文 1、《論唐代江南在唐帝國地位的演變》,載《古代長江下遊的經濟開發》,三秦出版社,1989年。 2、《唐代江南災荒研究》,《江蘇社會科學》1990年第5期。 3、《試論六朝江南之麥作業》,《中國農史》1990年第3期。 4、《滂民考述》,《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3期。 5、《後趙浮海抄略散論》,《南京史誌》1991年第3期。 6、《江蘇境內的漢代王陵》,《江蘇僑聲》1992年第3期。 7、《唐代水旱賑恤、蠲免的實質與實效》,《中國農史》1993年第1期。 8、《菇菜、蒓羹、鱸魚膾與吳人的相思》,載《六朝史論集》,黃山書社,1993年。 9、《曹魏租調制度につての壹考察——特にその租額問題を中心として——》,《史林》(日本京都)第81卷第6號,1998年11月。 10、《〈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跋》,《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附,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11、《〈觀世音應驗記〉の六朝隋唐における著錄と流布》,《古代文化》(日本京都)第51卷第6號,1999年6月。 12、《幕末明治時期的中國見聞錄與宇野哲人的〈中國文明記〉》,《中國文明記》附,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 13、《戰國秦漢大小畝制新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八期,1999年。 14、《〈觀世音應驗記〉的發現、研究及其在六朝隋唐時期的著錄和流布》,《傳統文化研究》第7輯,古吳軒出版社,1999年。 15、《論曹魏租調制中的田租問題》,《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4期。 16、《論東晉的度田稅米制——特別是從其與土斷的關系來看》,《中國史研究》(韓國大邱)第8號,2000年。 17、《西晉の占田、課田、租調制の再檢討》,《東洋史研究》(日本京都)第59卷第1號,2000年。 18、《東晉の哀帝——哀帝を通してみた東晉前、中期の政治と社會》,《古代文化》(日本京都)第52卷第8號,2000年。 19、《遣唐使的虛像與實像》,《日本新華僑報》第37-40期連載,2000年7月8日- 8月8日。 20、《西晉諸侯分食制度考實》,《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1期。 21、《評點校本〈觀世音應驗記〉(三種)》,《文史》2001年第4期。 22、《東晉的哀帝——東晉前中期的政治與社會》,載《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成立三十周年紀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社,2002年。 23、《九品相通:再論魏晉時期的戶調》,《江海學刊》2002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中心《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3年第1期。 24、《城市文化遺產保護中亟需認識的兩個問題》,《中國文物報》2004年2月6日遺產周刊。 25、《日本對文化遺產的界定》,《中國文物報》2004年2月13日遺產周刊。 26、《日本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中的財政預算與相應政策》,《中國文物報》2004年2月20日遺產周刊。 27、《日本京都、奈良的文化遺產保護法規》,《中國文物報》2004年2月27日遺產周刊。 28、《千年歷史、百年大計:日本奈良、京都文化遺產保護四例》,《中國文物報》2004年3月5日遺產周刊。 29、《書評:王永平〈六朝江東世族之家風家學研究〉》,《中國學術》第16期,307-313頁,2004年3月。 30、《南京司家山出土謝氏墓誌研究》,《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32-40頁。 31、《讀西安出土姚無陂墓誌》,《華夏考古》2005年第2期,第97-102頁。 32、《南京象山東晉王氏家族墓誌研究》,載牟發松主編《“社會與國家關系視野下的漢唐歷史變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第319-336頁。 33、《六朝建康城的發掘與復原的新思路》,《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第26-38頁。 34、《論南京鐘山南朝壇類建築遺存的性質》,《文物》2006年第4期,第58-68頁。 35、《四—五世紀における東アジア世界の形成と東晉南朝 ——中國側の史料を中心として——》,載田中良之、川本芳昭編《東アジア古代國家論》,すいれん舍,2006年4月,第298―323頁。 36、《日本入唐求法僧最澄所攜唐代官文書三種(上)》,載蘇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編《傳統文化研究》第14輯,群言出版社,2006年,第257―264頁。 37、《日本入唐求法僧最澄所攜唐代官文書三種(下)》,載蘇州市傳統文化研究會編《傳統文化研究》第15輯,群言出版社,2007年,第319―322頁。 38、《山東臨沂洗硯池晉墓墓主身份蠡測——以隨葬品的考察為中心》,《文史》2008年第1輯,第31―49頁。 39、《日本入唐求法僧最澄所攜明州、臺州官文書三種》,載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編著《寧波文物考古研究文集》,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240―248頁。 40、《中國考古學研究領域作者、機構和地區的學術影響分析——基於CSSCI的分析》,《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6期,2008年11月,第32―43頁。 41、《論洗硯池晉墓出土漆器的官工產品性質》,《南京博物院集刊》第10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2月,第47―50頁。 42、《中國考古學研究概況分析(2005-2006)——基於CSSCI的分析》,《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1期,2009年1月,第50―55頁。 43、《四至五世紀東亞世界的形成與東晉南朝》,載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武漢大學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61―275頁。 44、《六朝建康城的研究、發掘與復原》,載《蔣贊初先生八秩華誕頌壽紀念論文集》編委會編《蔣贊初先生八秩華誕頌壽紀念論文集》,學苑出版社2009年,第276―292頁。
五 譯文 1、《回教傳入中國及其批判——隋開皇年間說》,《中國回族研究》第1輯,1991年。 2、《簡牘的古文書學研究》,《簡帛研究》第3輯,1998年。又載《安作璋》,泰山出版社 3、《1999年日本史學界關於商周春秋歷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年第5期。 4、《1999年日本史學界關於戰國秦漢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年第6期。 5、《1999年日本史學界關於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年第7期。 6、《1999年日本史學界關於隋唐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年第9期。 7、《1999年日本史學界關於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年第10期。 8、《1999年日本史學界關於明清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年第10期。 9、《2000年日本史學界關於戰國秦漢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2年第3期。 10、《2000年日本史學界關於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2年第9期。 11、《2001年日本史學界關於戰國秦漢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3年第5期。 12、《2001年日本史學界關於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3年第10期。 13、《2002年日本史學界關於戰國秦漢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4年第6期。 14、《2002年日本史學界關於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2004年第10期。 15、《禮忠簡、徐宗簡研究的展開——以居延新簡的發現為契機》,載本書編委會編《安作璋先生史學研究六十周年紀念文集》第357-372頁,齊魯書社, 2007年。 16、《關於東漢邊郡統治的壹個考察——以放棄和重建為線索》,載《日本中國史研究年刊》刊行會編《日本中國史研究年刊 2006年度》第109-14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教學情況
本科: 隋唐考古、中國歷史文選 碩士:漢唐文物資料研究、漢唐史料學、考古學研究理論與方法、中國古代史研究與方法、中國古代史通論 博士: 中國中世文物資料研究、漢唐基礎史料研讀、中國古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