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蘇軾寫的《思治論》的出處在哪裏

蘇軾寫的《思治論》的出處在哪裏

出自宋代蘇軾嘉佑八年在鳳翔東湖蘇公祠前院影壁上所作的《思治論》。

釋義:至高至難的地方沖擊,才能夠達到至臻至美的境界;向至高至難的地方發起挑戰,才能夠達到最遠的目標。意思就是,壹個人敢於挖掘潛力,挑戰極限,就能超越自我。

擴展資料:

背景

《思治論》針對時之“三患”(財之不豐、兵之不強、吏之不擇)之弊,指出要“課百官,安萬民,厚財貨,訓兵旅”;又分別在《萬言書》和《辨試館職劄子之二》中力斥時弊,又向神宗提出其改革綱領乃“法相因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

更力主擇賢選能並望神宗能“與二三大臣孜孜講求,磨以歲月,則積弊自去而人不知”。如此等等,可見東坡既非守舊儒生,亦非空腐文士,而是既謀革新、復圖漸進的務實型人物。

“早在青年時代,蘇軾就是主張革新政治的。他在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壹○六○年)應“制科”考試時的試卷《進策》(包括《策略》、《策制》和《策斷》***25篇)以及後來在鳳翔判官任上所作的《思治賦》中,就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提出了許多切中時弊的改革主張。

他不但壹針見血地指出北宋當時“有治平之名無治平之實”,“財之不豐,兵之不強,吏之不擇”是關系國家存亡的主要時弊,以及這種弊病遲遲得不到革除的原因,在於皇帝的只務虛名而不求實效和大小官員們的因循茍且,不思改革。

而且針對這些時弊,提出了“課百官”、“安萬民”、“厚貨財”、“訓兵旅”的革新措施。在政治上,他主張“歷法禁”,要像商鞅、韓非那樣,“用法治於大臣,而後及於疏賤”;他主張“決壅蔽”,鼓吹整頓吏治,任用賢能,罷斥冗員,使下情得以上達。

在財政上,他主張“均戶口”,“較賦役”,改變那種“富者地日緊益,而賦不加多,貧者地日以削,而賦不減少,”的極端不合理現象,剎住越來越嚴重的兼並之風,“使民得以少蘇”;

他主張“厚貨財”,“省奉給”,“節用廉取”,裁減“冗官”、“冗兵”,以減輕老百姓的負擔。在軍事上,他主張“教戰守”、“訓後旅”,教會平民打仗,“使民得更代而為兵,兵得復還而為民”,借以提高軍隊的戰鬥力,鞏固邊防,抵抗遼、夏的侵略。

從而結束從前那種募民為兵,終身服役,在對外戰爭中,“使老弱不堪之卒,拱手而就戳,以百萬之眾,而見屠於數千之兵的悲劇。”

由此可見,蘇東坡在青年時代就是壹位主張變革的有理想和抱負的政治家。

百度百科-思治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