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詩聖”故居——杜甫草堂

“詩聖”故居——杜甫草堂

“詩聖”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全家壹起到成都。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修建茅屋居住。在此地居住了四年的杜甫,***創作詩歌240余首。

其中,有我們耳熟能詳的:

杜甫草堂因詩名揚天下,借詩聖而後世流芳。

杜甫草堂占地面積近300畝,完整保留著明、清兩代修葺擴建時的建築格局。建築古雅、園林清幽、風景如畫。

杜甫草堂博物館內珍藏各類資料3萬余冊,文物2000余件。包括歷代來杜甫詩集的各種遺存本,是有關杜甫平生創作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在2008年5月,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壹級博物館。

我們走進杜甫草堂的大門後,進入大雅堂。在大雅堂中,陳列著許多歷代詩人的塑像。我最喜歡的是“詩仙”李白,飄飄欲仙、栩栩如生的漢白玉雕刻的塑像。

我們走出大雅堂,走進書畫館。館內裝潢,清新脫俗,文藝氣息,頗為濃厚。我們壹路都在觀賞大家之作的淡雅書畫。

我們走出書畫館後,走進了古籍修復展示館。在館內,我們看到了正在辛苦工作的古文修護者們。

他們日復壹復,年復壹年地做著古文修復,才讓這些歷代先人們的遺留真跡,得以展現在世人的眼前。

古文、古物經過歲月的洗禮、時間的打磨,會褪色殘缺。我們在博物館中,見到的至今保存尚好的文物,皆是出於文物背後的古物修護者們的默默付出的結果。

百度上,“杜甫草堂”的官方介紹,杜甫草堂的年遊客量達百萬余人。此時遊玩的我們,也證實了官方這個說法。

參觀杜甫草堂的人,真的是絡繹不絕。我拿著手機,找好了視角,壹動不動的站在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題名的“花徑”前,看著路過的人來人往,等了半個小時,才拍下了這張寶貴的圖片。

紅色的圍墻,壹人多高。綠色的翠竹,遮天蔽日,為我們擋住了烈日炎炎的侵襲。

據說,毛竹生長四年後,也才僅僅會長出3CM。毛竹之所以在前四年生長得如此緩慢,是因為,它將根埋在地下的數百平方米。

第五年後,竹子以每天30CM的速度瘋狂生長,只需6周,就可以達到15米之高。

我擡頭看向這片郁郁蔥蔥的竹林。腦海中閃現出了,關於“毛竹勵誌生長的故事”。

我們穿門而入,走進前方清幽的小徑之中,在“詩聖”杜甫生活過的地方,用心找尋著曾帶給他靈感的某個地方。

不知是誰發明了“穿越”這個詞匯。此時,我的眼睛成了壹個相機,這兩個寂靜的角落,成了眼中的壹張圖片,定格在我的雙眸中,讓我有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這個詩情畫意的環境,為“詩聖”杜甫帶來了無盡的有感而發的詩作。

第壹次看見茅草搭成的房子。年代久遠,古樸簡易。

此情此景,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出

耳邊從不遠處傳來壹陣陣整齊的朗讀詩歌的童聲。

我們尋著聲音來到了“詩聖”的故居——杜甫草堂。在草堂門前整齊地站著20余名小學生,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背誦著杜甫的詩詞名篇。

走進杜甫草堂,我擡頭看見草堂的頂蓋是用茅草所蓋,草堂的四壁是用竹子編制而成。

我仔細的看著從這些歷史悠久的茅草與編竹,想著草堂最初建成時的模樣。

我們隨著人群,走出杜甫草堂。莫名的,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了壹句話。

“詩聖”杜甫就是在這所“斯是陋室”中,居住了四年,並創作了240余首佳作。

縱觀歷史文壇,多少文人墨客,居所皆都簡陋不堪。但是,他們的內心卻是如此充盈。周遭的環境,卻是如此水木清華。

和我壹起去旅行——四川印象:

1、成都——錦裏

[ /p/537fc7aadfb4 ]

2、成都——寬窄巷、玉林路、九眼橋

[ /p/2619efe6c653 ]

3、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p/60899b6c2c56 ]

4、泰安古鎮:唐時的“味江寨”,清時的“泰安場[ /p/e600a3bd8000 ]

5、青城天下幽

[ /p/7b0faa1bcef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