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如何理解老子"人生三寶"的智慧

如何理解老子"人生三寶"的智慧

老子的思想裏面,在他的五千言裏面寫的最多的,是關於個體在這個社會上應該如何自處的問題,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稱之為人生哲學。那麽老子的人生哲學,建立在壹個什麽基礎之上呢?

實際上老子的人生哲學,包括後來整個道家的、莊子的人生哲學,都建立在壹個基本的判斷的前提之上。這個判斷就是這個世界是危險的,這壹個世界是不可信賴的,這壹個世界是充滿陷阱的,這個世界也是沒有正義的。既然如此,妳對這個世界越是有用,妳越是危險。妳要想沒有危險,妳要想好好地保全自己,那麽妳最好要成為壹個無用的人。莊子在《人間世》的最後,講了兩個人的故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壹個是莊子虛構的壹個人,幾乎是壹個廢人,另壹個卻是大名鼎鼎的聖人孔子。

非常令人吃驚的是,莊子在這兩則故事裏面,給予這個散人、廢人是表彰,是羨慕,是推崇,他把他當做壹個模範,向別人來推薦,而給予孔子的是什麽呢?是嘲笑,是批評,是否定。那麽這兩個人到底有什麽樣的故事呢?首先我們來看壹下這個廢人。這個人名字壹聽就很有意思,叫支離疏,壹看到這三個字,妳就會想到漢語中壹個很有意思的詞“支離破碎”。壹個人的名字就給人感覺到支離破碎的,他這個人會怎麽樣呢?他說這個人是嚴重的殘疾,“頤隱於臍,肩高於頂,會撮指天。”

我們大概可以想象出來,這個人肯定是嚴重的畸形,頭整個的到了自己的肚臍眼這個地方,所以肩膀比腦袋高了。既然頭已經下垂了,所以他的頭發是指向天的,“五管在上”。既然頭已經垂到了下面,那麽身體的內臟,五臟也就在頭的上面了,“兩髀為脅”,兩條大腿夾在自己的肋骨上面,嚴重殘疾,而且殘疾的讓人目不忍睹,簡直沒法看了,典型的壹個廢人。可是莊子偏偏寫出他廢中的不廢。正是這樣的人,在這個社會裏面,卻偏偏是混得最好的人。他怎麽樣謀生呢,挫針治繲,給人挫壹挫針,給人縫壹縫衣裳,他就足以糊口了,給人篩壹篩糠,給人簸壹簸米,他甚至可以養活十個人了,而且問題是像他這樣無用的人,社會不會來找他麻煩,這是最重要的,上征武士,統治者,諸侯要打仗了,要征兵了,會不會征到他身上去呢?不會的。為什麽呢?他是殘疾人,所以他不要服兵役,這是國家有事,輪不到他。那麽反過來,當統治階級哪壹天發善心了,要給全國的殘疾人給壹點恩惠,那名單上肯定有他,征兵的名單上沒有他,但是國家給這些殘疾人壹點接濟的時候,這個名單上壹定是有他的,他反而可以壽終正寢,可以在家裏終其天年。講了這個故事之後,莊子馬上又說出另外壹個人,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大名鼎鼎的孔子。那孔子是這個社會上最有用的人,孔子也是最希望在這個社會裏面能夠得到重用的人,希望用他自己的智慧,來改造世界的人。所以他周遊列國,顛顛簸簸,到處去推銷自己的思想,希望有朝壹日用他的思想來改造世界。那麽莊子就寫了壹個故事,對孔子進行嘲諷,說孔子到了楚國去,楚國有壹個狂人,也就相當於壹個隱士吧,名叫接輿,《論語》上也有這麽個人,《論語》上有記載的,接輿遊其門,接輿就專門到了孔子的門口,把孔子教訓了壹番,他說:“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

鳳啊鳳啊,妳怎麽這般落魄?天下有道,智者便出來化成天下;天下無道,智者只能保全性命要緊。算了吧,算了吧,這樣的時代,不要再用妳的光明去顯出人家的黑暗;荊棘啊荊棘,不要傷了我的腳,我已經在拐彎走了。

他把孔子稱之為鳳,我們說老子為龍,孔子為鳳,這也是中國文化的兩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孔子啊孔子啊,孔丘啊孔丘啊,妳的道德,妳的德性,怎麽如此的衰敗呀,妳整天這麽顛顛簸簸,周遊列國,試圖推銷妳的治國的思想,可是妳知道不知道,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過去的壹切妳追不到了,未來的壹切妳也等不到,妳這樣做有用嗎?方今之世,僅免刑焉,今天這個世道,妳能夠免於刑怒,能夠壽終正寢,能夠終其天年,就已經很不簡單了,妳怎麽這麽糊塗呢?福在那個地方,像羽毛壹樣輕,妳卻不知道把它接收下來,禍是那麽重,妳卻不知道避, 妳偏偏在這樣壹個充滿兇險,充滿陷阱,沒有正義的世界上到處碰壁。莊子在《人間世》這壹篇文章的最後寫了這兩個故事,表達了道家對這個世界的整體的看法,就是這個世界沒有正義,這個世界沒有安全,這個世界到處都是危險,到處都是陷阱,到處都是荊棘。既然如此,道家所選擇的是什麽呢?是躲避。所以,如果說老子的人生哲學是壹種大智慧的話,那麽我們也可以講,他不是積極的智慧,而是壹種消極的智慧。

從莊子的故事裏,我們可以看出,老子和道家的思想雖然有大智慧,但也有消極厭世的壹面。那麽我們又能從老子的思想中得到什麽有益的啟示呢?老子有壹句名言,他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就是說我有三個人生的法寶,我壹直緊持在自己的手中,保護著它,不要丟失。哪三種人生的法寶呢?壹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這個慈實際上是講珍重,慎重,保重,就對自己來說,這個世界既然如此危險,所以我壹定要珍重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壹定要慎重地為人處事,要好好保重自己,這是慈。所以,韓非子的解釋很準確,他說:“慈於身者,不敢離法度。”壹個人如果真正愛護自己的話,他絕不會去違法亂紀。三寶之二,儉。那麽有人說儉就是節儉,沒錯,但是還不全面,還要加上簡單,還要加上節制。什麽叫簡單?不要把事情弄得太復雜,自然而然,做得自然壹點,做得隨意壹點,為人處事簡單壹點,不要太復雜,這是儉的壹方面,然後還有壹個節制。節制是最為重要的,做事情壹定要有所節制。所以老子講,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知足知足常足矣。最大的禍,沒有什麽比不知足更大的禍了,沒有什麽東西比貪得無厭更大的過錯了。韓非子對這兩句,曾經舉過壹個古代的故事來說明。為什麽不知足是最大的禍?他舉了春秋後期的三家分晉的故事。

在春秋的後期,晉國是北方的大國。晉國當時壹開始有六家大夫,權力很大,國君的權力全在六家大夫那個地方。這六家是哪幾家呢?範氏、中行氏、智氏,還有趙魏韓總***加起來六家。在這六家裏面,範氏和中行氏是比較弱的,所以智氏,趙氏,魏氏,韓氏這四家合起來,首先把這兩家給滅了,把這兩家的土地就給瓜分了,按說已經不錯了。可是在剩下的四家裏面呢,智氏是最大的,智伯瑤這個人很貪得無厭,他在分掉那兩家之後,他又在想著把剩下的三家也壹家壹家地削弱掉,蠶食掉,晉國就變成他壹家的了。他有這樣壹個貪得無厭的欲望,不知足。於是讓趙氏、魏氏和韓氏每家拿出壹百裏土地給他。這個趙襄子是壹個犟脾氣,趙襄子說,我這個土地是我祖先傳給我的,我做子孫的,怎麽能夠隨便地把祖先傳給我的土地讓給別人呢?堅決不給。趙襄子就找到了魏氏和韓氏,跟他們說,不如我們三家聯合起來,把他給滅了。最後的結果果然是這樣,這三家聯合起來,就是趙魏韓三家聯合起來,出其不意,把智家給滅了,把智伯瑤給殺了。

我們來看壹看,智伯瑤本來是晉國六家大夫裏面勢力最大的,可是他最終的結局是最慘的。為什麽他有這樣的壹個結局呢?韓非子給他的評價就是老子的這壹句話,禍莫大於不知足。如果他當初知足了,就不會有這樣的情況了。在講到咎莫大於欲得的時候,他也舉了壹個例子,也舉的是晉國的事情。晉獻公想滅了虢國,但是要滅這個虢國的話,必須要從虞國經過。因為虢國和晉國中間,隔著壹個虞國。晉獻公就向虞國的國君請求,妳能不能夠讓我們的軍隊從妳的國家經過?我們到妳國家的那壹邊,把那個虢國給滅了。虞國的國君當然不願意,虞國的大臣們也不願意,大臣們還講了壹番道理,我們和虢國之間是唇亡齒寒,他滅了,我們也就跟著麻煩了,所以千萬別這麽做。所以,壹開始晉獻公想從虞國借道,去消滅虢國這個想法受到了挫折。正好他的身邊有很漂亮的玉璧,還有壹匹很好的馬。他就派使者把這個玉璧和這壹匹寶馬送到了虞國,跟虞國的國君說,我給妳送這壹塊漂亮的玉璧,還給妳送這壹匹寶馬,怎麽樣?妳能不能給我們讓開壹條道,我們到妳的國家的那壹邊去,把那個虢國給滅了。本來虞國的國君是很聰明的,很明智的,這個事是不能幹的。但是他壹看到這壹塊漂亮的玉璧,壹看到這壹匹寶馬,漢語裏有壹個詞叫“利令智昏”。

這個時候,他的智慧就昏了,他就答應了。,於是晉國的大軍從虞國過去,把虢國給滅了。滅了虢國之後,晉國的大軍回來的時候,順手也就把虞國也滅了。虞國的國君最終的下場是身死國滅。他為什麽會得到這樣的壹個不幸的下場?韓非子講,這叫“咎莫大於欲得”。他到底犯錯誤犯在什麽地方?他的錯誤就犯在他太貪得了,他看到了這麽壹個好東西他就想要。人當妳有欲望的時候,就可能是妳犯錯誤的時候。

約,就是儉。壹個人假如他能夠很好的約束自己,很好地檢束自己,他很謹慎,很節制,那麽他就很少有失誤。而我們知道孔子本人在他的性格和氣質裏面,也有壹條很重要的儉。子貢曾經總結過他的老師孔子的氣質,是五個字:溫,良,公,儉,讓。

就有這麽個儉,這個儉就是節制,就是約束,就是謹慎。實際上我們說,過多的欲望,過多的貪欲,妳貪來那麽多東西,真的會給我們帶來幸福嗎?貪來那麽多東西就壹定能夠守得住嗎?所以老子又告誡我們:“金玉滿堂,莫能守之;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滿堂的金玉,妳有辦法守得住嗎?還真守不住。壹個人富貴,可能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妳富貴了,有驕橫霸道,那就壹定會帶來禍患。周公曾經對他的兒子就說過類似的話。周公以自己來做例子,他說,比如說我,我是周文王的兒子,我是周武王的弟弟,我是周成王的叔叔,而且現在我又做周成王的相,就是天下的宰相,妳看我的身份怎麽樣?我的地位怎麽樣?我的身份,我的地位,難道不是既富又貴嗎?可是我有了這樣尊貴的身份,我是怎麽做的呢?壹沐三握發,壹食而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我在洗頭的時候,古人的頭發很長,我正在洗頭,假如聽說有人要來見我,我根本不敢讓他等我把頭洗完,我再去見他,我趕緊用手抓住我濕淋淋頭發,我就趕緊跑出去見他。我常常在洗頭的時候,因此中斷很多次,就是我洗壹次頭,可能我要出去接見好幾個人,我不會讓他們在外面等我。吃飯也是壹樣,我正在吃飯,聽說有人要來見我,有人要求見,我不是讓他等著我把飯吃完,我甚至把吃到嘴裏的飯都吐出來,我先出去接見別人,壹頓飯也常常被這樣中斷過很多次。他對他兒子說,我為什麽要這樣做?我擔心別人說我驕傲,說我驕橫,說我因為有這樣高貴的身份以後,就輕視天下的人才,所以我要做得特別謙恭,這樣才能收攬天下的人心,才能避免禍患。然後周公對他兒子再次說,妳壹定要引以為戒,妳到了魯國以後,千萬不要犯富貴而驕的毛病。老子是明智的思想家,周公是明智的政治家,無論是老子,無論是周公,都知道富貴而驕,是會給自己帶來禍患的。當然,孔子也壹樣。我剛才講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貢,就曾經討論過人生的幾種境界,富貴而驕,他認為是人生最低的壹種境界。有這麽壹副很好的對聯,我們來看壹看,上聯是“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下壹聯是“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這裏面最好的就是享下等福,為什麽這個好?因為它充分體現了老子的慈,老子的儉,以及不行其險,平實人生的哲學精髓。為什麽老子說人生應該要節制,不應該不知足,不應該貪得無厭呢?上等的福為什麽就不能享,而要享下等的福呢?因為老子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禍福是相依的,所以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妳別看那是壹個禍,禍裏面往往福也就在其中;妳別看這是壹大堆福啊,可是禍也就潛伏在其中。所以享下等的福,妳也就可以避免太多的禍,享下等的福,妳的心態壹直是謙卑的,妳的人生壹直是平實的,妳就可以有壹個平實的人生,有壹個寧靜的心靈,這就是老子式的智慧,也是老子對我們壹種真誠的告誡。老子的人生三寶裏面,我們前面已經分析了慈和儉,尤其是我們特別講到了儉。那麽還有壹條,第三條,不敢為天下先。這個不敢為天下先,又是什麽意思呢?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麽也能夠成為我們人生的三大法寶之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