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良知和見聞

良知和見聞

良知和見聞

崇壹來書雲:“師雲:“德性之良知,非由於聞見,若曰多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則是專求之見聞之末,而已落在第二義。”竊意良知雖不由見聞而有,然學者之知,未嘗不由見聞而發:滯於見聞固非,而見聞亦良知之用也;今曰“落在第二義”,恐為專以見聞為學者而言,若致其良知而求之見聞,似亦知,行合壹之功矣:如何?”

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滯於見聞,而亦不離於見聞。孔子雲:“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良知之外,別無知矣;故“致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聖人教人第壹義。今雲專求之見聞之末,則是失卻頭腦,而已落在第二義矣。近時同誌中,蓋已莫不知有“致良知”之說,然其功夫尚多鶻突(即糊塗)者,正是欠此壹問。大抵學問功夫只要主意頭腦是當。若主意頭腦專以“致良知”為事,則凡多聞、多見,莫非“致良知”之功。蓋日用之間,見聞酬酢,雖千頭萬緒,莫非良知之發用流行,除卻見聞酬酢,亦無良知可致矣。故只是壹事。若曰致其良知而求之見聞,則語意之間未免為二。此與專求之見聞之末者雖稍不同,其為未得精壹之旨,則壹而已。“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既雲擇,又雲識,其真知亦未嘗不行於其間。但其用意乃專在多聞多見上去擇、識,則已失卻頭腦矣。崇壹於此等處見得當已分曉,今日之間,正為發明此學,於同誌中極有益;但語意未瑩(清晰明白之意),則毫厘千裏,亦不容不精察之也。

王陽明在這裏就良知和見聞的關系大致說了這麽幾層意思:

[if !supportLists]1、[endif]良知不因為見聞而產生,但見聞沒有不是良知的運用的。

[if !supportLists]2、[endif]也就是良知不會停留在見聞之上,也不會離開見聞。

[if !supportLists]3、[endif]只在尋找見聞的細枝末節,會失去良知的指導,成為糊塗人。

[if !supportLists]4、[endif]只要壹心致良知,見聞和良知就是壹回事,不是兩回事。

[if !supportLists]5、[endif]如果說為了致良知而去求見聞,那就把良知和見聞,當成兩回事了。

[if !supportLists]6、[endif]如果說希望通過廣泛地見聞,從中找到好的東西來滋養內心的良知,從而專註在見多識廣上,也會成為糊塗人。

良知不因為見聞而產生,這個觀點有問題,不見不聞哪來的良知。古籍中,聖人之說中?那裏沒有良知。良知都是從見聞中來的。如果真有不從見聞中來的良知,那後面的“見聞和良知就是壹回事”就不對了。

不讓見聞進入內心,接受內心的審察不對,幻想不見不聞就可以得到良知也不對。致良知就是將見聞過渡到內心見解和將內心見解過渡到見聞的過程。這就是內與外的統壹。

壹時之念,不知對不對,權且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