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十進制的演化
早期的計數形式,並沒有位置值系統.何為位置值系統呢?位置值系統是這樣壹種數的系統,每個數字所安放的位置,影響和改變該數字的值.例如,在十進制中數375中的數字3,它的值不是3,而因為它位於百位的位置,所以其值是300.
約在公元前1700年,60進制開始出現,這種進制給了米索不達米亞人很大幫助.米索不達米亞發展了它,並將它用於他們的360天的日歷中,今天人們已知的最古老的真正的位置值系統是由古巴比倫人設計的,而這種設計獲自幼發拉底河流域人們所用的60進制.為了替代所需要寫的,從0至59這六十個符號,他們只用了兩個記號,可以用它們施行復雜的數學計算,只是其中沒有設置0的符號,而是在數的左邊留下壹個空位表示零.
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壹種作為零的符號開始出現,而且60進制也得以廣泛的發展.在公元後的早些年,希臘人和印度人開始使用十進制,但那時他們依然沒有位置的記數法.為了計算,他們利用了字母表上的頭十個字母.最後,大約於公元500年,印度人發明了十進制的位置記數法.這種記數法放棄了對超過9的數字采用字母的方法,而統壹用頭九個符號,大致於公元825年左右, *** 數學家阿爾·花拉子米寫了壹本有關對印度數字仰慕的書.
十進制傳到西班牙差不多是11世紀的事,當時西 *** 數字正值形成.此時的歐洲則處於疑慮和緩慢改變的狀態.學者和科學家們對十進制的使用表示沈默,因為用它表示分數並不簡單.然而當商人們采用它之後,便逐漸變得流行起來,而且在工作和記錄中顯示出無比的優越性.後來,大約在16世紀,小數也出現了.而小數點,則是J·納皮爾於公元1617年建議推廣的.
或許,將來會有壹天,隨著我們的需要和計算方法的改變,壹個新的系統將替代我們現有的十進制!
2.十進制的歷史(壹)十進制的演化早期的計數形式,並沒有位置值系統.何為位置值系統呢?位置值系統是這樣壹種數的系統,每個數字所安放的位置,影響和改變該數字的值.例如,在十進制中數375中的數字3,它的值不是3,而因為它位於百位的位置,所以其值是300.約在公元前1700年,60進制開始出現,這種進制給了米索不達米亞人很大幫助.米索不達米亞發展了它,並將它用於他們的360天的日歷中,今天人們已知的最古老的真正的位置值系統是由古巴比倫人設計的,而這種設計獲自幼發拉底河流域人們所用的60進制.為了替代所需要寫的,從0至59這六十個符號,他們只用了兩個記號,可以用它們施行復雜的數學計算,只是其中沒有設置0的符號,而是在數的左邊留下壹個空位表示零.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壹種作為零的符號開始出現,而且60進制也得以廣泛的發展.在公元後的早些年,希臘人和印度人開始使用十進制,但那時他們依然沒有位置的記數法.為了計算,他們利用了字母表上的頭十個字母.最後,大約於公元500年,印度人發明了十進制的位置記數法.這種記數法放棄了對超過9的數字采用字母的方法,而統壹用頭九個符號,大致於公元825年左右, *** 數學家阿爾·花拉子米寫了壹本有關對印度數字仰慕的書.十進制傳到西班牙差不多是11世紀的事,當時西 *** 數字正值形成.此時的歐洲則處於疑慮和緩慢改變的狀態.學者和科學家們對十進制的使用表示沈默,因為用它表示分數並不簡單.然而當商人們采用它之後,便逐漸變得流行起來,而且在工作和記錄中顯示出無比的優越性.後來,大約在16世紀,小數也出現了.而小數點,則是J·納皮爾於公元1617年建議推廣的.或許,將來會有壹天,隨著我們的需要和計算方法的改變,壹個新的系統將替代我們現有的十進制。
3.十進制的起源是什麽十進制是中國人民的壹項傑出創造,在世界數學史上有重要意義。
《蔔辭》中記載說,商代 的人們已經學會用壹、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這13個單字記10萬以內的任 何數字,但是現在能夠證實的當時最大的數字是3萬。甲骨蔔辭中甚至還有奇數、偶數和倍數 的概念。
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古代人就已經能熟練地運用十進位制算籌記數法,它和現代通用的 十進位筆算記數法基本壹樣。 我國秦以前的度量衡制度很不統壹,有四、六、/V、十等進位制。
秦始皇統壹中國以後,發布 了統壹度量衡制度的法令。漢朝人劉徽在《九章算術註》中介紹,開方不盡時用十進分數(徽 數,即小數)去逼近,首先提出了關於十進小數的概念。
到西漢末年,制定了全國通用的新標準,那時基本上都采用十進制了。 到了唐朝,衡的單位根據稱量金銀的需要,增加了“錢”,壹錢為寸分之壹兩,並借用“分”、“亙”、“毫”、“絲”、“忽”,作為錢以下的十進單位。
後來將與“斤”有關的“鈞”、“石”兩個單位 廢了,並增加“擔”,作為100斤稱呼。 只有“斤”、“兩”間的十六進制,延續使用了較長時間。
到1300年前後,元代劉瑾所著的《律呂成書》中,已將106368。 6312寫成把小數部分降低壹 行寫在整數部分的後邊。
在國外,大都為十二進制與十六進制,西方的斯臺汶直到1585年才有 十進小數的概念,且他的表示方法遠不如中國先進。 直到1799年,法國才首先提出十進制度量 衡單位制的規定,1840年開始通用十進制。
到20世紀,大多數國家才將“公尺”、“公升”、“公 斤”作為度量衡十進制標準單位。 著名的英國科學史學家李約瑟教授曾對中國古代記數法予以很高的評價:“如果沒有這種 十進制,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壹化的世界了。
”。
4.十進制的起源人類算數采用十進制,可能跟人類有十根手指有關。亞裏士多德稱人類普遍使用十進制,只不過是絕大多數人生來就有10根手指這樣壹個解剖學事實的結果。實際上,在古代世界獨立開發的有文字的記數體系中,除了巴比倫文明的楔形數字為60進制,瑪雅數字為20進制外,幾乎全部為十進制。只不過,這些十進制記數體系並不是按位的。
5.十進制起源於中國還是印度中國的二進制與十進制
提起古代 *** 人對數學的貢獻,人們自然會想到1,2,…,9,0這十個“ *** 數字”。其實,這十個“ *** 數字”最早是由古代印度人創造的,後來古代 *** 人將這十個數字傳播到了歐洲,歐洲人就把這十個數字稱為“ *** 數字”。在數學的發展過程中,古代 *** 人主要是吸收、保存了古希臘和印度的數學,並將它傳給歐洲,架起了壹座數學的橋梁。
在算術上,古代 *** 人采用和改進了印度的數字記號和進位記法,也采用了印度的無理數運算,但放棄了負數的運算。“代數”這門學科的名稱,就是由 *** 人發明的。 *** 人還解出壹些壹次、二次,甚至三次方程,並且用幾何圖形來解釋他們的解法。
另外,古代 *** 人還用圓錐曲線相交來解三次方程,這是壹大進步。
古代 *** 人也獲得了較為精確的圓周率,他們計算出2π=6.283185307195865,π值已計算到了小數點後面第15位。此外,他們在三角形上引進了正切和余切,並且給出了正弦定理的證明。
古代 *** 人還翻譯並著述了大量數學文獻,這些著作傳到歐洲後,對後世數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把古代 *** 數學稱為數學的橋梁,是當之無愧的。
古代中國篇——十進制和二進制的故鄉
古代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壹。在世界數學發展史上,古代中國的數學成就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在人類文化發展的初期,中國人對數學的研究成果,實際上遠遠領先於古巴比倫和古埃及。早在五、六千以前,古代中國人就發明了簡潔的數學符號,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朝(約公元前十六世紀到公元前十壹世紀),刻在甲骨和陶器上的數字,已經十分常見。通過對當時甲骨文的研究,發現其中有表示壹、十、百、千、萬……的十三種計數單位,這說明當時中國人的計數方法,已經采用了人類現行的“十進制”。
中國人最早使用十進制的另壹個例證, 是現行數字符號“0”原本起源於中國的古籍。中國古人在刪除文章中錯字的時候,采用的就是“圈除”這種方法,久而久之,這個“○”就成為表示“不存在”,也就是“零”的符號了。而古印度正式使用“0”這個符號,已經是公元876年前後的事了。只有表示“零”的符號“0”產生後,人類發明的十進制才算完備。 因此,中國是當之無愧的“十進制故鄉”。
中國古人在運算過程中,采用的是“算籌”這種工具。“算籌”就是壹些用木、竹制作的勻稱小棍,中國古人把這些小棍縱橫布置,就可以表示出任何壹個自然數來。據考證,至少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古人的算籌記法就已經相當完備了。這種表示數字的方法,無疑走在世界的前列。
我國古人對圓周率的研究,就不用多說了。早在魏晉時期,著名數學家劉徽就計算出了極為準確的圓周率值——3.1416。南北朝時期偉大的數學家祖沖之,進壹步計算出圓周率的準確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而歐洲人在1000年之後,才計算出如此精確的圓周率。
我國周朝數學家商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勾股定理的人,早於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南宋時期的數學家楊輝,創立了數學史上著名的“楊輝三角”,這是人類數學史上對二項式系數的最早探究。
除此之外,中國古人發明的“乘法口訣”(也就是俗稱的“九九表”),大大提高了乘法和除法的筆算效率。中國古人發明的算盤,則被世界公認為現代計算機的前身。
最奇妙的壹件事,莫過於微積分的創始人之壹——法國數學家萊布尼茲所認為的,中國是現代計算機理論中“二進制”的故鄉。萊布尼茲對中國古籍《易經》有很深入的研究,他認為《易經》中的八卦圖形,所記錄的內容就是“二進制”的思想。按照他的說法,《易經》中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無疑就是“二進制”思想的體現了。
所以說,古代中國的數學家,不愧為現代數學理論的奠基人;古代中國的數學研究成果,不愧為現代數學理論的基礎。
6.十進制的來歷人類最早用來計數的是手指、腳趾或小石子、小木棍等。
表示1,2,3,4個物體,就分1,2,3,4個手指,遇到5個的物體就伸出壹只手,10個物體就伸出兩只手。當數很多時就用小石子來計數,10顆小石子壹堆就用大壹些的壹顆石子來代表。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進制記數的國家之壹。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十進制記數,十進制是中國人民的壹項傑出創造,在世界數學史上有重要意義。
現在通用的數碼是印度—— *** 數碼,用十進位制表示數。用0,1,2,3……9十個數碼可表示任壹數,低壹位的數滿十後進到壹位上去。
這種十進位制,現在看起來簡單而平常,可它卻是人類經過長期努力才演變成的。 *** 數字只有0,1,2,3,4,5,6,7,8,9這十個,然而用這十個數字可以記出無限多的數。
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都是“十”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它遵循的原則是“逢十進壹,退以當十”。
應用:10分=1角 10厘米=1分米,1丈=10尺 1斤=10兩。
7.關於十進制的由來幾乎每個民族最早都使用都十進制計數法,這是因為人類計數時自然而然地首先使用的是十個手指。
但是這不等於說只有十進制計數法壹種計數方法。例如,世界各國在計算年月日時不約而同地使用“十二進制”(12個月為壹年)又如:我國過去16兩才算為壹斤,這就是“十六進計數法”;無獨有偶,英制重量單位中,1常衡磅也是等於16盎司(也叫“英兩”或“唡”)。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我們的祖先認為十六進位制便於把東西多次用二相除,我想英國人大概也是出於這種考慮吧?大概也是出於多次平分較為方便道考慮吧,古代兩河流域的人們最早發明用六十進位法計算時間和圓周角度,以後便推廣到全世界。
有趣的是,據說拉丁美洲有個同壹氏族居住的村莊,由於居民手指和腳趾都是12根,日常計數便用的是十二進位法。
過去,保守的英國人壹直在貨幣兌換方面堅持實行在外國人看來十分繁瑣的進位制:1英鎊=20先令;1先令=12便士。暈!在英國的“老外”往往算了半天還弄不清究竟1英鎊能換多少便士,或湊多少便士才夠換成1英鎊。直到1971年,英國 *** 才擋不住世界潮流,宣布貨幣實行十進位制:1英鎊=100便士,取消了先令。
世界上還有其它進位制,不常用,就不說了。
在上古時代,人們計數不方便,會借助身邊的東西來記憶。手當然是最方便的,所以會從1數到10。之後成為習慣,壹代代傳下來。羅馬還使用過12進制。
使用十進制應該是壹種習慣了,好壞倒談不上。如果讓我選我會選2進制。
從現在看來,16進制有個最大的弱點,就是需要借助字母計數,這讓很多人不習慣。只有十進制最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