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壹個鍋嗎?
現代人所說的“茶具”。主要指茶壺、茶杯等飲茶器具。其實現代茶具屈指可數。但“茶具”這個古老的概念似乎指的範圍更廣。據唐代文學家皮日休《茶具十賦》所列茶具種類為“茶塢、茶人、茶筍、茶棒、茶館、茶爐、烘茶、茶鼎、茶甌、煮茶。”其中“茶塢”是指種植茶葉的凹地。“茶人”指采茶人。比如《茶經》說,“茶人采茶用(茶具)。”
“茶壺”是壹種裝在盒子和籠子裏的器具。唐璐桂夢寫了壹首詩《茶倉詩》,“金刀劈翠雲,如漣漪織。”可見“茶倉”是壹種用竹子和斜紋編織而成的茶具,“茶館”指的是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代皮日休《茶樓詩話》壹日,“楊亞臣在屋中住了幾日,棚中灌滿了紅泉,柴蕨煎了才烤。翁學茶後,中國女子飲茶歇,互相蓋柴飛,香滿山月。詩中描述了茶館裏的人烘茶、磨(碾)茶、炒茶、拍茶的制茶過程。
古人用火爐(炭爐)煮茶。自唐代以來,煮茶的爐子就被稱為“茶爐”。唐代《陸龜蒙傳》說他住在松江府裏,不喜與俗俗為伍。他雖然造了壹扇門,卻不肯去看。他沒有騎馬或乘船。壹整天,他只是“搭個帳篷吃飯。”壹堆書和茶爐。“遊歷江湖,自稱‘散人’,南宋後被譽為‘四大奇人’之壹的楊萬裏,寫下了‘壹筆床壹茶爐,壹瓦盆壹藤尊’這句話。唐代詩人陳濤在《紫竹詩》中寫道:“清香入茶爐,遊戲靜直。“由此可見,唐宋文人無論是讀書還是下棋,都離不開‘茶爐’,而且茶爐與筆床、土盆相結合,可見‘茶爐’自唐代以來就是日常必需品。
在古代,幹燥茶葉的器具叫做“烘茶”。據《宋史·地理誌》記載,“建安有北苑焙茶。“是有名的,而且據《茶經》記載,焙茶是壹種竹編,而且是用箬葉(Indocalamus leaves)包裹的。因為箬葉有集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葉烤黃。如果把茶葉放在茶葉焙盤上,要求低溫焙盤,這樣才不會破壞茶葉的色、香。
除了上面舉例說明的茶具之外。茶也可以在各種古籍中找到:茶壺、茶壺、茶坊、茶臼、茶櫃、茶榨、茶槽、茶籃、茶板、茶托、茶包、茶勺、茶匙等。有多少種茶具?據《雲溪之友》“二十四事陸羽作茶具。”據唐代文學家《茶具十首》、《鄖西之友》記載,古代茶具至少有24種。這份史料中提到的“茶具”概念與今天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