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對於鬼節是7月14還是15的疑問,很多人都給予了壹個答案,鬼節既是14也是15,因為不同的地方過鬼節的時間不壹樣,所以對於鬼節的節日時間也不壹定,不過在大多數人看來鬼節是七月十五。那麽,關於七月十四鬼節的來歷,妳知道多少呢?如果不知道七月十四鬼節的由來是什麽,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關於七月十四鬼節的來歷 七月十四鬼節的由來是什麽
七月十四鬼節的由來壹
相傳南方原並無中元節,是古代漢人南遷傳入的。但為何南方過的中元節是“七月十四”而不是“七月十五”?有這樣壹種傳說是:大約在宋代,北方戰亂,壹批漢人倉促南逃。但就在逃走前夕,他們遇到了壹個難題:如何把祖宗帶走?按傳統,只有在除夕、清明、重陽和中元節祭祀祖先時,祖先們的亡靈才會聚攏回家,能跟著靈牌走。此時離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只有壹天,但他們已經等不及。
為了聚攏祖先們的亡靈,他們決定提前壹天過中元節,把祖宗的亡靈集中起來,然後帶著祖宗牌位逃往南方避難。後來,為了紀念這個日子,逃往南方的漢人就把中元節改為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十四過。現在,“七月十四”已經是許多南方漢人和少數民族***同的節日。
七月十四鬼節的由來二
據查,南方人過的節是七月十四,北方人過的節是七月十五,都叫中元節,即鬼節。南方人之所以在七月十四過節,是因為以前外敵入侵,為了避免因過節而被敵人壹網打盡,先人們就把節日提前了壹天。
鬼節是7月14還是15
鬼節習俗復雜,有的地方是十四,有的是十五,甚至有十三十二過鬼節的。有的地方是要在七月十五中元節前擇吉日祭拜“家仙”和祖墳,因此會選在十三或十四。
所以各地習俗不壹,但目前壹般都定在七月十五,因為按照道教世界觀,習慣將壹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壹體系統認識。
農歷七月十四的習俗
以前,民間過“七月十四”的氣氛是相當濃厚的。應節的時辰是中午,在廣東、廣西的許多地方,是用鴨子來祭祀祖先的。據傳說,鴨子是背祖先靈魂過河的靈物,殺鴨子過節是為了讓它完成這壹使命。而實際上,因為鴨子在“六月田”(即早造收獲季節)中吃了不少散落在田裏的谷粒,長得膘肥肉滿,正是好吃的時候,祭祀先人後,味道鮮美、肥嫩的鴨肉又可大快朵頤。
“七月十四”的重頭戲是晚上的“支幽”,“支幽”的意思是“支開幽靈”,也可以說是“給幽靈壹點日常開支”。當晚,家家戶戶在家門口擺供品,燒紙錢、花衣,插香火、蠟燭。這些紙錢是特制的,將草紙染上顏色,加蓋個金錢印,卷成圓筒狀或折成元寶形;花衣表示布匹、衣服、鞋襪等;將這些東西與香燭壹起焚燒,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思念之情,讓其在陰間“享用”。這些祭奠物品也表示向陰間發放了“錢財”,施舍給那些沒有親人的孤魂野鬼。滿街點燃的香火蠟燭,是指引鬼魂來享受祭品、回歸地府的通道。
在粵西的吳川等地,還有“支山幽”和“支水幽”的活動。“支山幽”就是在野外的山嶺、坡地上擺放祭品、點燃香燭,祭祀山間的無主孤魂;“支水幽”的地點則是在河邊、塘邊,祭祀在水中淹死的人。
七月十四最好不要嫁,不要去搬家
相傳,每年從七月壹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七月十四鬼節別稱
每年農歷七月十四/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準備壹些菜肴、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節俗比較復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壹。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壹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壹天搞壹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據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目連按佛組指點,在七月十五日這壹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鑒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佛家盂蘭盆會的意義與儒家的孝道合拍,這壹天則成為民間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