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斷腕皇後和迪迪皇帝

斷腕皇後和迪迪皇帝

219年遼朝(916 ―― 1125)歷史上,影響歷史走向的人很多。它們像流星壹樣閃爍,像晨星壹樣升起,既明亮又暗淡。在激烈血腥的戰爭中,在狡猾陰險的宮廷鬥爭中,湧現出許多傑出的英雄人物。

1.舒是壹位傑出的女政治家、軍事家,登上了歷史舞臺。

舒(879 -953),字月歷多,回鶻法部人,遼太祖耶律保機皇後。蜀在阿寶即位後,大臣們尊稱她為“土皇後”,德光即位後,又尊稱她為皇太後。953年(歷時三年)去世,享年75歲,與盧野阿保機合葬於祖陵,在此殉道,後改稱秦春女王。

早期經驗

舒的小字是“月利多”,“平”是她的中文名。她的父親舒綠坡是回鶻人的後裔,母親是契丹貴族盧野·阿保機的姑姑。根據氏族傳統,盧野和舒魯是兩個通婚的部落,雙方都在另壹個部落尋找配偶。嗯,舒和她的丈夫包姬是表親。

蜀生於公元878年(唐乾福五年)。14歲那年,她按照宗族習俗,嫁給了20歲的表妹盧野·阿寶吉(只有小字,中文名盧野億)。

901年,保基成為本部門主管。有了權力,鮑基開始了對東方和西方的探索,對周圍的部落進行掠奪,獲得了大量的奴隸和牛羊財富。而蜀也緊跟在鮑基身邊,為他出謀劃策,與他並肩作戰。

公元907年,契丹八部首領契丹可汗去世,盧野阿保機被選為新可汗。根據氏族規則,可汗每三年選舉壹次,由八個酋長討論決定。成為可汗後,鮑基不斷為契丹擴張疆土,貢獻卓著,因此連任三任可汗。隨著時間的推移,保基的中國顧問越來越多。受他們的影響,寶姬有了用中國法律把選汗制改為世襲制的想法。而這個想法也得到了舒律平的大力支持。這對夫婦開始使用戰術,並為此秘密準備。

作為耶律大石(鮑基飾)的妻子,她顯然與丈夫有著不同尋常的政治頭腦,冷靜的判斷是。她鍥而不舍、果斷的政治權謀,數次勸說鮑基重用漢臣,統壹契丹各部,消滅反對勢力,在鮑基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成為女王

公元907年,汗亨德言死,契丹八部首領推舉耶律寶吉為新汗。成為可汗後,鮑基繼續為契丹擴張疆域,因此三次連任可汗。而且保基的謀士中漢人越來越多。在他們的影響下,寶姬有了用中國方法將選汗制改為世襲制的想法。

而這個想法也得到了妻子舒律平的大力支持。這對夫婦開始使用戰術,並為此秘密準備。原來契丹部落聯盟除了可汗以下的“管理階層”都是壹手掌管軍政民大權。鮑基把他們的權力分散,分成南北兩院。契丹部落聯盟的主要權力掌握在鮑基手中。鮑基試圖集中權力和世襲地位,逐漸引起了周圍契丹貴族的反對,而最先站出來反對的也是自己的親哥哥,態度最為堅決,於是就有了歷史上的“兄弟之亂”。

寶姬壹開始還有點吃香,壹度想釋放壹些參與叛亂的親戚。然而,舒幫助他下定決心,斬草除根。

隨後,重叠部對“反保安部隊”進行了壹次大整肅在這場血腥的權力鬥爭結束時,數百名皇族和親屬被處決,甚至寶姬唯壹的兄弟姐妹魯愚也看到了顧公主和他的妻子。叠刺部終於在壹片流血中歸於平靜和忠誠。然而這只是契丹八國之壹,其他七國貴族還在暗中準備推翻寶姬。915年,七大貴族終於得到了機會。在鮑基征服黃頭石圍部回來的路上,七個貴族揭竿而起,劫持了鮑基,要他下臺。當時寡不敵眾的鮑基不得不自動辭去可汗的職務,與其他被劫掠的民族或從叠臘部、契丹部陸續加入的民族壹起向灤河地區轉移。

在這裏,鮑基利用漢族謀士的建議,仿漢族建城,大力發展農業鹽鐵。很快,叠拉部的軍力和人口在契丹八部中排名第壹,其他七部反而由他提供鹽和鐵。

蜀抓住這個機會,向阿保機提出了壹個想法,要把擋路的人連根拔起,東山再起。這個想法立刻被付諸實施。癱瘓的七個酋長定了壹天在Diela部門聚會,舉行宴會。就在七大酋長和貴族們都喝得酩酊大醉,宴會氣氛最熱烈的時候,早已布置好的伏兵就設下了,所有的客人都被拋到了空中。在舒導演的這場契丹版鴻門宴之後,契丹部落聯盟中所有反對安全機器的人幾乎都消失了。鮑基成功統壹了八大契丹。公元916年,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稱遼太祖,建元神書。

公元926年(天贊五年),耶律寶基去世,享年55歲。圍繞皇位,蜀與群臣子弟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朝廷的攝政王蜀律平不喜歡長子耶律弼,而喜歡他的小兒子盧野李護,希望讓他成為未來的皇帝。

在盧野阿寶帶兵西征的歲月裏,次子盧野德光戰功卓著,逐漸掌握了契丹國的軍事實權。在耶律豹西征的過程中,建立了東單王國,耶律豹被追封為東單王國的領主“黃仁王”。

公元926年耶律寶姬去世。

然而,舒的偏愛並沒有因為她的大兒子主動讓位而停止。為了鞏固葉魯德光的契丹國主地位,她想盡壹切辦法防備自己想避開東丹國的欲望。耶律德光自然與母親有著相同的誌向。927年,保基次子漸掌權,即位,為遼太宗,仍用天仙年號。

公元930年(天仙五年)十壹月,屠欲與漢族妃子等隨從泛舟海上,遠遊後唐。曾經離契丹王座只有壹步之遙,母親逼我棄國出走。

公元947年(天仙二十三年),遼太宗葉魯德光,在回北途中死於欒城,時年46歲。他死後,當地人民稱之為“殺死林虎”。

四處遊逛

耶律德光死了,遼國的高官貴族都害怕了。他們不甘心什麽都不做,決定放棄新主人,尋求生路。所有的人壹致選擇了壹個人:蜀的兒子的長子,永康王的兒子阮。

命運真的很不走運,最後因為母親的偏心,被流放他國,被謀殺。契丹人很憤慨,支持他的兒子是天經地義的。更何況阮也因為父親的遭遇,與奶奶產生了芥蒂,這當然是大家最好的選擇。

葉魯德光病逝後的第二天,葉呂阮在眾人的支持下,在叔父靈柩前正式成為遼國皇帝。

蜀將當皇帝的消息傳到耳中。當她想讓她的寶貝兒子天蠶土豆當皇帝時,她勃然大怒,立即派“世界軍事力量的大元帥”盧野·天蠶土豆帶兵“討伐叛亂”。然而,她的寶貝兒子卻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不僅不受歡迎,而且無能,很快就被打敗了。舒魯平怒火更盛,親自整頓兵馬,準備與孫子決戰。

在這個節骨眼上,出身名門的葉律吾挺身而出,勸蜀與葉律阮講和。葉綠無對蜀說:“葉綠蠡和葉綠阮是妳太祖和皇太後的後代。這個國家沒有落入外人之手。妳怎麽這麽固執?”我願意代表太後去和談。“幾天後,祖孫倆見了面,但雙方都不肯讓步。

耶律大石嚴肅地說:“黃仁國王離開了他父母的國家,去了別的國家。世界上還有這樣的兒子嗎?至於太後,為了妳自私的喜好,篡改了先帝的聖旨,授與神器,妳還不肯承認。妳還想講和嗎?急著參戰才是正經!”耶律大石說完就離開了。最終祖孫雙方互相妥協,壹觸即發的內戰終於在緊張的關頭平息。

蜀不願意讓阮盡可能長久地為皇帝治病,同時也沒有放棄讓自己心愛的兒子當皇帝的願望。他想利用他剩余的影響力策動壹場政變。然而,蜀和蠡湖的政變在發動之前就被報道了。阮最先動手,把他的外祖母舒和舅舅李虎同時抓了起來,強行遷到鄞州“定居”,也就是把他們囚禁起來。

九五三年,蜀卒。與耶律寶吉合葬於祖墳。

在阿保機面前,舒與大臣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漢朝大臣趙認為蜀是離皇帝最近的人,建議將她作為阿保機下葬。正當他們為自己的想法沾沾自喜的時候,蜀斷了手腕,讓很多大臣尷尬無語。因此,蜀也被稱為斷腕皇後,後來被稱為皇太後。在她75年的人生歷程中,殘忍、固執、悲觀、偏愛成為她不同的人格面孔。耶律培、耶律德光、耶律裏胡的命運各不相同,他們的沈浮也是由蜀造成的。今天我們看到的最有名的,就是“肉幹皇帝”,遼太宗葉魯德光。

2.遼太宗葉魯德光

遼太宗(盧野德光,契丹名:盧野耀古,165438+947年10月25日-15年5月),字德金,是遼太祖創建人盧野阿保機的次子,遼朝開國皇帝。他統壹了契丹,奪取了幽雲十六州,采取“依俗而治”的統治,實行南北雙官制,並以詔書將“大契丹國”的國號改為“大遼”。1947年5月,在河北欒城殺死林虎而死。謚號為孝武惠文聖人。

早期經驗

遼太宗

盧野德光,契丹名耀古,是盧野阿保機的次子。20歲的時候,鮑基對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讓他成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在保基的三個兒子中,他和大兒子葉魯北都很受保基的寵愛,但葉魯德光更像他的父親。天贊元年(922年),遼太祖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與太祖壹起參與了壹系列征服戰爭,尤其是南征幽州、西征吐谷渾、西征回鶻。天仙元年(926年),與太祖滅渤海,攻克渤海都城呼罕城。

登基

遼太宗

天仙元年(926年9月6日)七月二十七日,遼太祖死後,葉魯德光掌管朝政,在法律的支持下於二月11,927即位。天仙六年(930年),脫離原渤海國的東單王耶律倍南逃至後唐,耶律德光統壹契丹。天仙十壹年(936年),後唐駐河東使石敬瑭以稱衡子、割讓十六州為條件,懇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對抗後唐。耶律德光率五萬騎兵,在晉陽城大敗後唐軍,立石敬瑭為後晉皇帝。後來率軍南下上黨,幫助石敬瑭滅後唐。十六州攻陷後,耶律德光采取“依俗而治”的統治,實行南北雙官制,將漢人和契丹人分割開來。又改幽州為南京,雲州為西京,將十六州建成進壹步南遷的基地。第四年(944年),石重貴登上王位,拒絕讓步。耶律德光於是率軍南下。1947年(65438+10月10,947)12月16日,耶律德光率軍攻打後金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並將其攻占,隨後升任石重貴皇帝,滅了後金。公元10年(65438+947年10月25日)正月初壹,耶律德光帶著中原天皇的儀仗進入都城東京,在重元寺受到數百官員的迎接。大同元年(947年2月24日)二月初壹,葉魯德光在東京宮上書,將“大契丹國”國號改為“大遼”,將大同十年改為大同元年,並升周振為中京。

停止

大同元年(947年4月24日)四月初壹,由於遼人實行“割草谷”的掠奪政策,中原叛亂不斷,無法鞏固統治。葉魯德光被迫離開首都東京,率軍返回北方。

遼太宗總結這次入侵的得失:“我三敗,所以天下叛我如是!到處搜人家的錢,是第壹次虧;讓契丹兵打稻草擾民是第二次損失;是前三次失守沒有早點遣返我們的使節治理城鎮。”對於如何治理中原,他也有成熟的想法。在給弟弟天蠶土豆的壹封信中,他寫道:“我經常在夜裏思考治理中原的方法。似乎只有三樣東西最重要:自信、協調和舒適。”可惜他總結的有點晚,很快就在臨城(今河北臨城)得病,病情迅速惡化。當他到達欒城(今河北欒城)時,他殺死了林虎,但他的高燒不退。他把冰塊放在胸腹部無法降溫,最後死在欒城。大同元年(15,947)四月二十二日,林虎在河北欒城(今河北欒城縣西北)被殺,病逝。遼人把他運回北方安葬。途中,為了防止屍體腐敗,對屍體進行了鹽漬,以確保屍體完好無損地運回草原安葬。

主要成就

政治領域

遼太宗的偉大貢獻在於政治制度的完善。遼太宗給遼國帶來了金代後期的壹整套漢官制度。遼官制與寶雞時期建立的官制壹起,在局部漢化的過程中,最終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國家官制。

太宗繼位之初,花了很大精力鞏固皇位。因為他是在母親的支持下繼位的,所以有些大臣不太支持他,尤其是他的弟弟耶律碧,因為鮑基已經讓耶律碧做了太子。因此,葉魯德光壹直把自己的弟弟視為最大的政敵,采取了壹系列措施鞏固自己的皇位,直到葉魯德光逃到後唐。

其次,耶律倍管轄的渤海王國遼太宗也是戒備森嚴。為了削弱渤海國的力量,他利用耶律碧離開自己的領土前往首都的有利時機,將渤海國的大量居民遷到其他地方,然後將其政治中心遷走,使渤海國的國土面積大大減少,政治中心移至靠近契丹的地方,也有利於監視和控制。耶律德光即位。失望之下,耶律碧想去後唐,卻被邊關官員攔住了。然後被長時間關押,回到東單後,受到越來越嚴重的監視。為了限制東單國的影響,渤海國人被迫遷徙,渤海國曾經輝煌的老城區和文化遭到破壞。

為了進壹步防備弟弟,遼太宗又兩次到耶律碧家,表面上是為了彌補弟弟,實際上是為了進壹步了解情況。耶律弼在北京居住時,遼太宗乘機前往渤海,為的是拉攏耶律弼的部下,充當他對付耶律弼的耳目。耶律弼和部下回到渤海,遼太宗乘機請部下入宮設宴,其實是為了進壹步拉攏他們,瓜分耶律弼的權力。不久,在母親的支持下,遼太宗又做了壹個孤註壹擲的舉動,讓弟弟盧野立胡為皇位繼承人。耶律碧經不起弟弟壹次又壹次的攻擊,隨後的行為表現出對中原文化的明顯影響:他留下壹首詩訴說自己憤怒無助的心情,然後帶著壹個美女飄洋過海,去了後唐,受到了隆重的接待。遼太宗竭盡全力,終於達到了目的。或許契丹人的政治經驗沒有漢人多,內心也沒有那麽惡毒。畢竟是他們把哥哥趕走的,並沒有直接設置殺害他的陰謀。寶姬當初也是這麽做的。當他們第壹次反叛時,他沒有殺死他們,而是赦免了他們。他直到後來才殺了壹些人,但不是首犯斬首,而是判了刑杖。

軍事領域

耶律德光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他經常檢閱禁衛軍和士兵、部落和軍隊,從而全面控制軍權,防止異己勢力滲入其中,從根本上鞏固自己的權力。

經濟領域

遼太宗治理遼國的過程,也是他學習漢文化,總結漢人治國經驗並付諸實踐的過程。原來遼太宗很重視農業的發展。他不僅支持漢人在漢族地區發展農業,還允許人們在適合農業的草原地區開墾土地,發展生產。為了保護農業生產,防止沒有重視農業習慣的契丹人有意無意地破壞農業,遼太宗下令部下不得隨意踐踏莊稼,並命令部隊行軍時繞行農田。農業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遼國各項經濟的發展,也增強了遼國的國力。

民族領域

隨著契丹國統治區域的不斷擴大,為了更好地管理各族事務,遼太宗制定了“依俗而治”的原則,形成了南北兩個完整的官制。也就是北方官制和南方官制。

北方的官制,也就是遼朝契丹族的官制,利用契丹族掌握遼朝的壹切軍政,也是遼朝的最高權力機構。之所以叫北官,是因為契丹人有拜太陽的習俗,喜歡東行,以左為上。這樣,廖望的大帳朝東,朝北為左,是契丹官員辦公的地方,故稱北官。在北朝官員中,有幾種類型:北朝官、北朝禦帳官、北朝禦帳官、北朝帳官、北朝宮官。

北朝官員是遼朝官員體系的主要機構,分為兩個不同的部門,負責軍事事務的北樞密院和負責官方事務的南樞密院。這很容易和壹般的南北方官制混淆,要區分開來。在北方朝廷官員中,南北樞密院是遼國的最高行政機構,分別掌管軍政和民政,又稱北衙和南衙。北方的官員中,有南北樞密院中丞司,負責糾察、報官。南北丞相府也參與軍務,類似漢族的官制。此外,還有大皇帝,掌管皇室的政教事務。設立李逸刑獄,負責審判案件和罪犯。敵我都是管禮儀的。最後還有壹個樂府,沒有實際職位,只是壹個榮譽稱號,類似於漢太師的稱號。但壹般人很難得到大過嶽的稱號,整個遼朝只有三個人得到過。

北禦帳官,它也有許多下屬機構。比如侍衛署,掌管皇室賬目的侍衛。南北安全局負責北部和南部兩個樞密院的安全。

北方皇族,寶姬的後代,寶姬的舅舅,寶姬的舅舅,寶姬的兄弟* * *四大皇族體系,分別建立了有權威的陣營,稱為四帳皇族,地位很高。皇族在北方也有分支,大內提音掌管四帳的政教事務。

北方的帳官,是為寶雞部落以外的其他有地位的部落,也就是皇族設立的機構,比如堯帝家族、渤海皇族。壹方面是表示自己的好感,另壹方面也是為了有效控制。

北府兵主要負責朝廷的壹些日常事務。

與北官相對應的是南官。遼太宗得十六州後,進壹步完善了漢族的官制,模仿唐朝的官制,建立了包括三省六部在內的壹整套治理機構。為了吸引漢人,管理漢人的事務。南方官員主要由漢人擔任,也有壹些契丹人在南方官員中任職。他們被稱為漢官,也穿漢服。南面關之所以叫南面關,是因為他的辦公營地在遼國王大昭的南面。

南冕官的分支有:漢人的樞密院,保基在中國時稱為“漢二司”,其他有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禦史臺、翰林院。

在地方官制中,遼朝還有兩種制度,即部落制和郡縣制。契丹等遊牧民族用的是部落制,漢族和渤海人用的是唐朝用的郡縣制。耶律弼投奔後唐後,遼太宗趁機整頓了原渤海國東單的行政體制。讓耶律碧的妃子先主持東單的政務,再采取措施加強對東單的控制。東單王國並不直接歸遼中央政府管轄。東單是壹個王子的屬國,東單國王全權管理地方事務。他可以建立自己的年號和國別號,他有權利和外國直接交流。首相以下的官員可以自行任免。耶律弼走後,遼太宗在東單設立中泰省,並派官員到那裏參與政務管理,從而加強了對東單的控制。遼太宗在發展農業的同時,也延續了其父遼太宗的做法,努力廣納賢才。

盡管如此,契丹人的習慣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尤其是遼軍在中原南部作戰的時候。因為遼軍沒有後勤補給,糧草只好自己解決。所以遼兵到了壹個地方,必然騷擾百姓,搶奪糧草,使得遼軍深受當地百姓之苦。失去了民心,遼在中原的統治將難以為繼。直到他死後,遼太宗葉魯德光才醒悟,但已經結束了。事實上,即使他早些知道並采取措施,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長期的國民習慣。契丹作為遊牧民族,統治中原是必須的。廖太宗生前大概也意識到了這壹點,但他壹直沒有機會將教訓付諸實踐。

除了在漢族地區掠奪糧草外,不少契丹人還在黃河地區為官。

外交領域

鞏固皇位後,遼太宗開始延續其父遼太祖盧野阿保機的事業,南下征戰中原。契丹族想從遼太祖那裏把疆域擴大到黃河兩岸,進而擁有黃河以北的大片領土。而漢軍抵抗契丹的進攻,所以契丹打仗的時候,總是打著支持壹方的旗號,在中原幾派爭雄的時候進攻。晚唐統治時期,相對穩定。另外,唐朝後期的軍隊有烏鴉軍之稱,都是壹身黑衣,戰鬥力也很強。但契丹人是軍人,沒有專門的野戰軍,所以和中原士兵作戰時總是吃虧。所以,遼太宗的影響力,再大,也要等到中原出了事,才能占便宜,占漁翁之利。單純的宣戰和正式作戰是很難成功的。所以遼太宗南下中原,直到李思遠去世,石敬瑭主動求援,才敢出兵。後來也是因為後金將領投降撿了個便宜。

後唐石敬瑭與李從珂沖突後,石敬瑭聲稱皇帝即位,只好向遼太宗求助。期待已久的遼太宗喜出望外。看到石敬瑭誘人的條件,趕緊派兵營救。石敬瑭做了大金皇帝,得了壹大塊肥肉,不費吹灰之力就把他渴望已久的十六州納入了契丹的統治,每年還進口大量的布料。然而,遼太宗只嘗了十年這塊意想不到的肥肉,最後就命喪中原。

反正遼太宗畢竟攻占了十六州,他的下壹個目標就是繼續南下,把邊境推到黃河岸邊。石敬瑭死後,石重貴繼位,後金態度的轉變為遼太宗用兵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充分的借口。同時幽州趙延壽也想做當年石敬瑭那樣的皇帝,勸遼太宗抓住機會進攻。後金大將楊光遠也與契丹暗中溝通,說後金違背盟約,趁機出兵。而且後金疆域發生大災,軍隊也死了壹大半。只要它出兵,就壹舉成功。

遼太宗不禁為之動容。為了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他發動了對後金的討伐,壹連打了三次,直到後金滅亡。在滅後金的三年戰爭中,遼太宗超人的意誌力得到了充分體現,說明他對征戰中原早有準備,等待已久。不到遇到有利時機,他絕不放棄,終於實現了多年的願望。雖然勝利是因為後金軍隊的投降,但遼太宗堅強的意誌力真的令人欽佩。

在用兵過程中,也充分運用了遼太宗的非常之策。他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漢官的野心及其矛盾,這與遼太宗多年來對中原各種政治軍事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有很大關系。

他先利用了趙延壽這個前朝皇帝的野心,讓他成為抗擊後晉的先鋒。趙延壽在金朝滅亡後被許為皇帝,這讓他深信不疑,也讓他非常努力地抗爭。第壹次發兵,只有趙延壽的兵馬壹路小有成就。當金朝最終滅亡的時候,遼太宗對自己當初的承諾保持沈默。趙延壽恬不知恥地提出要自立為太子,遼太宗卻說太子應該是他的兒子,他不合適。甚至在趙延壽被任命為官員的時候,大臣還提出要把給他的“海內外武將”劃掉。奸詐的遼太宗把趙延壽當了大傻瓜。對於另壹個人物,杜仲偉遼太宗,他也答應當皇帝。杜仲偉投降後,被要求穿皇帝穿的赭色黃袍,就像晉末趙延壽被要求穿赭色黃袍慰勞將士壹樣。這兩個壹心想當皇帝的人渣玩的跟猴子壹樣。如果他們在壹起,大概會聊起穿赭色袍子的感覺。唐太宗最後自己坐上了位子,但也付出了很高的代價,把老命都搭進去了,死前吃了很多苦。

遼太宗耶律德光

由於晉朝後期愛國將士英勇作戰,遼太宗作戰非常艱苦。第二次發兵時,被晉末皇甫玉、慕容延超、李守貞等將領擊敗。當時契丹也有災情,大量人畜死亡。部落也感到厭戰。而且他的母親得知後金的使臣已經講和,就極力勸說遼太宗停戰議和。解釋完法律,他對兒子說:“如果漢人是契丹的國王,可以嗎?”廖太宗曰:“不可”,釋法後曰:“那為何非要作漢王?”遼太宗曰:“士忘恩,不可容也。”解釋完法律,就勸他:“妳就算得到漢地,也呆不了多久。如果出了什麽事,後悔就來不及了。”後來事實證明,法律是有先見之明的,遼太宗死在了中原。遼太宗不聽母親的勸告,在後金時期堅持割讓周振和定州,才停止戰爭。事實上,他不想輕易失去這個機會。雖然輸了壹陣子,但第二年遼太宗又出兵攻了。結果他抓住了機會,利用了杜仲偉的懦弱和想當皇帝的弱點,成功投降。不久金也被滅了。會同十年(公元947年),遼太宗帶著中原皇帝的儀仗進入後金都城開封。在崇遠殿,他穿上皇帝的服裝,接受文武百官的祝賀。把的投降說成是負義侯,除了諷刺,這個官職沒有別的意思。後金因為契丹而建立,最後因為契丹而滅亡。這真的是壹件好事繁榮和壹件好事死亡。

靠別人的力量建立起來的王朝是很難長久的。在稱帝之前,遼太宗說了壹句表面話,讓位了,但晉朝末年的大臣們已經很感激他被赦免了。誰還敢說別的,於是都說“夷夏之心,願推而穿帝”,遼太宗也不再放棄,高高興興地坐上了父親盧野阿保機早就想坐上的皇帝寶座。遼太宗稱帝中原時,將契丹國號改為“大遼”,年號改為“大同”。在壹些書中,為了簡單起見,在此之前的契丹也叫遼。

如果說唐太宗有開疆拓土的基礎,那麽唐太宗就有創造文明的力量。但他就像天上的晨星,前半部分燦爛,後半部分暗淡。終於等到了新的黎明再次到來。

手稿完成於2020.11.2夜(史料來源於網絡和遼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