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壹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是我國古代以來重要的糧食作物之壹,栽培歷史已有4000多年。
我國小麥古時主要在北方種植,南宋時期北人南遷,南方開始發展種植。到明代時,小麥種植已經遍布全國。並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了小麥栽培技術。
在古代周朝的時候,有個天子叫周穆王,他特別喜歡玩耍作樂和到處巡遊。
當時中亞的大宛、安息等地都有麥的種植。《穆天子傳》記述周穆王西遊時,新疆、青海壹帶部落饋贈的食品中就有麥。
小麥起源於外高加索及其鄰近地區。傳入我國的時間較早,據考古發掘,新疆孔雀河流域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的炭化小麥,距今4000年以上。
雲南省劍川海門口和安徽省亳縣也發展了3000多年前的炭化小麥。說明殷周時期,小麥栽培已傳播到雲南和淮北平原。
甲骨文中有“來”和“麥”兩字,是麥字的初文。《詩經》中“來”、“麥”並用,且有“來”、“牟”之分,壹般認為“來”指小麥,“牟”指大麥。後來古籍多用“麥”字。以後隨著大麥、燕麥等麥類作物的推廣種植,為了便於區別,才專稱“小麥”。
從考古發掘以及《詩經》所反映的情況看,春秋時期以前,小麥栽培主要分布於黃淮流域,春秋戰國時期,栽培地區繼續擴大,據《周禮·職方氏》記載,除黃淮流域外,已擴展到內蒙古南部。另據《越絕書》記載,春秋時的吳越也已種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