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南線由長安(東漢時由洛陽)沿渭河過隴關、上邽(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臨夏),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鬥拔谷(今偏都口)至張掖。
③中線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莊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南線補給條件雖好,但繞道較長,因此中線後來成為主要幹線。
南北中三線會合後,由張掖經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蔥嶺(今帕米爾高原)或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城)。
絲綢之路
自玉門關、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今吐魯番),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鹹海間)。北道上有兩條重要岔道:壹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瑪幹沙漠至南道的於 闐;壹是從龜茲(今庫車)西行過姑墨(阿克蘇)、溫宿(烏什),翻拔達嶺(別壘裏山口),經赤谷城(烏孫首府),西行至怛羅斯。
由於南北兩道穿行在白龍堆、哈拉順和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條件惡劣,道路艱難。東漢時在北道之北另開壹道,隋唐時成為壹條重要通道,稱新北道。原來的漢北道改稱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經伊吾(哈密)、蒲類海(今巴裏坤湖)、北庭(吉木薩爾)、輪臺(半泉)、弓月城(霍城)、砕葉(托克瑪克)至怛羅斯。西段。蔥嶺(或怛羅斯)至羅馬。絲路西段涉及範圍較廣,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歷史上的國家眾多,民族關系復雜,因而路線常有變化,大體可分為南、中、北3道:
①南道由蔥嶺西行,越興都庫什山至阿富汗喀布爾後分兩路,壹西行至赫拉特,與經蘭氏城而來的中道相會,再西行穿巴格達、大馬士革,抵地中海東岸西頓或貝魯特,由海路轉至羅馬;另壹線從白沙瓦南下抵南亞。
②中道(漢北道)越蔥嶺至蘭氏城西北行,壹條與南道會,壹條過德黑蘭與南道會。
③北新道也分兩支,壹經鈸汗(今費爾幹納)、康(今撒馬爾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與中道會西行;壹經怛羅斯,沿錫爾河西北行,繞過鹹海
絲綢之路
、裏海北岸,至亞速海東岸的塔那,由水路轉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