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他和女媧同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生於隴西成紀。受到了中華兒女的稱贊和***同敬仰。天水市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天水位於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素有“羲皇故裏”“龍城天水”之稱,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壹。中華大地經過三皇的辛勤努力,中華文明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人們的生活依然艱難。
壹個叫華胥的美麗女人生下了伏羲,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這是中國最早的計數文字,是中國古文字的發端,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伏羲創造歷法、教民漁獵、馴養家畜、烹飪食物、婚嫁儀式、始造書契、發明陶塤、琴瑟樂器、任命官員等;創立了中華民族的統壹圖騰“龍”,龍的傳人即由此而來。伏羲後來被中國神話描繪為“人首龍身”;被奉為中華文明的人文始祖。
伏羲是中國古代傳說中壹位對華夏文明作出過卓越貢獻的神話人物,有關他的傳說,最具神秘色彩的便是他的出生和成婚,傳說中的伏羲人面蛇身,是因他的母親在壹個名叫雷澤的地方踩了壹個巨人的腳印而懷孕12年後出生的。這個雷澤據考證就在現今的天水市境內。再後來,壹次洪水吞沒了整個人類,唯有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媧幸存了下來。要使人類不致滅絕,他倆就必須結為夫妻。
據史載,伏羲曾教人們織網捕魚,從而使人類原始的狩獵狀態進入到初級的畜牧業生產;他確定了婚嫁制度,創造了歷法,發明了樂器,教會了人們制作和食用熟食,結束了人類身披樹葉,茹毛飲血的野性狀態;最重要的是,伏羲始創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秘密符號--八卦,這是壹組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山川雷電的象形文字,也是中國文字的起源。而其中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成為古代東方哲學的標誌,並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探索和研究。日該國高島易斷總本部以高島成龍先生為首的壹行易經研究人員,每年的陰歷五月都要專程來甘肅天水祭拜伏羲。
隨著部落的兼並和遷徙,伏羲所創立和倡導的古代文明沿渭水到黃河流域,與其它民族相融合,形成了以炎黃部落為核心,以伏羲文化為本體的民華夏民族。因為伏羲人面蛇身而崇奉的蛇圖騰,也由黃土高原蔓延到中原大地,演變成為龍圖騰,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伏羲因此成了全世界華人的始祖。據悉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位於河南省、淮陽縣羲皇故都風景名勝區,毗鄰風景秀麗的萬畝龍湖。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八大名陵之壹,因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譽為天下第壹陵。
太昊伏羲陵占地875畝,規模宏大,肅穆莊嚴,始建於春秋,增制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2次禦祭,建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親筆題詞留念。太昊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築群之孤例,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壹臺、壹壇、壹亭、壹祠、壹堂、壹園、七觀、十六門。景區內主要景點包括中軸線上的壹系列建築——午朝門、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統天殿、顯仁殿、太始門、八卦壇、太昊伏羲陵墓、蓍草園等構成的主景區,以及附屬景點:獨秀園(原剪枝公園)、碑林、西四觀、嶽忠武祠、同根園、博物館等幾部分組成。
人文始祖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幾百萬人湧向淮陽縣太昊陵廟朝聖伏羲,農歷每月初壹、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遊客人數日達數十萬。以“單日參拜人數最多的廟會”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太昊陵廟會成為中國規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間廟會。太昊陵人祖祭典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源流史的角度看,有利於進壹步探究中華文明的源流發展過程,特別是龍文化的起源、傳播和發展軌跡。伏羲文化所體現的哲學思維、科學走向、人文精神和創造精神,對於今天我們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對於破除迷信、揭露邪教異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伏羲文化的民族本源性和傳播的廣泛性,對於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內聚力,團結海內外華人,積極支持和參與國家建設,促進祖國和平統壹,進壹步擴大對外文化交流,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弘揚伏xi文化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時代是進步的,文化是不斷發展的。伏羲文化正以其固有的創造性和實踐性,以其兼容並蓄的人文精神和認識世界的科學精神,感召著壹批又壹批龍的傳人投身祖國的建設發展,投身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員會,1962年、1963年先後被縣、省公布為第壹批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陽縣博物館,館址設在太昊陵。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