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玄門大義缺乏整理,沒有系統的介紹書籍。
2、普通民眾簡易修煉方法太少,類似佛教念佛,不識字也會做,而道家丹道等難度太高,沒壹定文化程度難說 。
3、終極關懷模糊,比如佛教念佛往生西方極樂,通俗易懂,環境誘人,到達容易,念佛就行,成功率極高(反正死後沒人知道如何了),而道家仙境仙國之情況模糊,如何到達沒人說清,丹道又難,無法清晰簡單解決生死問題。
4、道家迷信、粗陋、抄襲佛教、不關懷大眾等形象待改善 。
5、缺乏積極入世,宣揚玄門的形象鮮明的精神領袖式人物。 原因
1、玄門大義缺乏整理,沒有系統的介紹書籍。
對於這個問題,鄙人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中國道教協會的很多仁人誌士以及很多道教研究學者再研究這壹問題,以期解決道教目前存在的這壹狀況。中國道教協會張繼禹道長在《中國道教》上就發表了對中國道教教義的觀點,還有陳耀庭教授等眾多人士發表了對道教教義的研究和理解。目前正處在研究階段,只有壹些論文出現。
2、普通民眾簡易修煉方法太少,類似佛教念佛,不識字也會做,而道家丹道等難度太高,沒壹定文化程度難說。對於第二個問題,在幾個月前我也持這個想法,不過在師父開示下認識到了不能如此的原因。舉個例子說:“如果大家都認為大學的課程很難,而認為高中的還能容易做,是不是也要讓大學教授高中的知識呢?”我們道教所闡述的“道”是非常博大精深的,本不求人人領悟,人人得道。因為這個世俗的人,本身的孽障太深,也很難有那種決心和恒心,以及對世間萬事的徹悟,讓他們相信能修煉成仙極屬不易,所以有人說,中國佛教徒在整體上呈下降趨勢,遠遠不如基督教徒發展迅猛,主要原因是佛教戒律比基督教嚴格。這話確實有壹定道理,說明現代人身心趨於浮躁,欲望熾盛,煩惱重重,談戒色變,持戒更難。並且,縱然學佛,也多半偏學義理與禪定,忽略戒律,結果學出狂禪與狂慧,仍是有漏法,未能與戒定慧三學壹體的無漏佛法相應,充其量不過是佛教學者,並非真正的佛教徒,與了生脫死亳不相幹。以只能將法留在世間,等到眾生機緣成熟自有能夠領悟的壹天。3、終極關懷模糊,比如佛教念佛往生西方極樂,通俗易懂,環境誘人,到達容易,念佛就行,成功率極高(反正死後沒人知道如何了),而道家仙境仙國之情況模糊,如何到達沒人說清,丹道又難,無法清晰簡單解決生死問題。
至於終極關懷模糊,我想大家可以翻看各種道教典籍,沒有壹本不是慈悲提示,只是眾人熟視無睹。至於樓主所說“佛教念佛往生西方極樂,通俗易懂,環境誘人,到達容易,念佛就行,成功率極高(反正死後沒人知道如何了),”,如果說我們道教也僅僅因為在生死問題上,提倡更加通俗易懂,環境誘人,更容易實現,成功率極高的局面,那麽我們道教也就走到了壹個死胡同了。如果,壹個求真的宗教為了有更多的人來修持而就去說自己都不能確定的假話,那麽這樣的假繁榮寧可不要。如果壹個宗教連自家的珍寶都不要了,而去編假話哄騙眾生,這才是最大的罪孽。如果了生脫死如此簡單,為何祖師們當初還要艱苦修行為我們樹立榜樣呢?
在此借用博客上,月悟法師的話:“有人說,中國佛教徒在整體上呈下降趨勢,遠遠不如基督教徒發展迅猛,主要原因是佛教戒律比基督教嚴格。這話確實有壹定道理,說明現代人身心趨於浮躁,欲望熾盛,煩惱重重,談戒色變,持戒更難。並且,縱然學佛,也多半偏學義理與禪定,忽略戒律,結果學出狂禪與狂慧,仍是有漏法,未能與戒定慧三學壹體的無漏佛法相應,充其量不過是佛教學者,並非真正的佛教徒,與了生脫死亳不相幹。”我覺得這壹段話對於回答第二、第三個問題有壹些幫助,如果僅僅認為佛教修行方法簡單,這些都是對佛教修持不了解,才會說出這樣的話。對於道教也壹樣,正是因為現代人身心趨於浮躁,欲望熾盛,煩惱重重,談戒色變,持戒更難。並且,縱然學道,也多半偏迷迷糊糊,忽略戒律,結果對道壹知半解,仍是有漏法,未能領悟大道,充其量不過是道教愛好者,並非真正的道教徒,與了生脫死亳不相幹。4、道家迷信、粗陋、抄襲佛教、不關懷大眾等形象待改善。
鄙人認為,這壹問題有待考究。道教是存在著壹些迷信的地方,但不能壹棒子打死,認為整個道教宣揚的都是迷信的,這樣說很不科學。另外,說道教抄襲佛教,試問幾大宗教在歷史的發展中,又有誰沒有互相學習呢?如果互相學習也叫抄襲的話,那我們向他人求教改過,不也成了抄襲?
對於關懷大眾,鄙人還是舊話重提,從很多道教經典中我們都能感受到道教關懷眾生,祖師爺悲憫眾生的詞語。《三官經》《北鬥經》《度人經》《玉樞寶經》《救苦經》等等眾多經典,都是祖師慈悲開示,關懷眾生。王常月祖師更是在《龍門心法》中為道教徒如何修行提供了方向和準則。
5、缺乏積極入世,宣揚玄門的形象鮮明的精神領袖式人物。
對於這樣問題,鄙人認為道教目前依然處於發展的低潮期,雖然很多前輩們花費了大量的心血,仍沒有改變道教衰敗的現實,不過,現在仍有很多仁人誌士致力於發展道教,弘揚道學的行動中。壹個宗教的發展取決於這個宗教能否更好的與現實社會和融合,而引導道教變革就必然會出現壹位領袖,就像宋金元時期的丘祖和清朝時期的王常月祖師,領袖人物必然會出現,也需要我們更多的熱愛道教,關心道教的人去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