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宮格相傳為唐代書法家歐陽詢所創制。歐陽詢書“九成宮醴泉銘”,嚴謹峭勁,法度完備,是其晚年的得意之作,向來被學者贊譽為“正書第壹”,仿習者甚多。為方便習字者練字,歐陽詢根據漢字字形的特點,創制了“九宮格”的界格形式。九宮格,中間壹小格稱為“中宮”,上面三格稱為“上三宮”,下面三格稱為“下三宮”,左右兩格分別稱為“左宮”和“右宮”,用以在練字時對照碑帖的字形和點畫安排適當的部位,或用作字體的縮小與放大。
至元代,書法家陳繹曾進壹步發展了九宮結構。他在《翰林要訣》中說,為適應臨字時點畫疏密、各有停分、界畫勻布的要求,改橫豎三宮為橫豎九宮,成九九八十壹宮,這樣更便於精確臨摹。到了清朝,書法家蔣驥在其所著《讀書法論》中,又根據漢字字體結構特點和形體的不同,刪繁就簡,變九宮格為四種形式:壹、把原九九八十壹宮,橫豎各去掉三宮,變為六六三十六宮。二、把三十六宮的左、右兩行十二宮去掉,成二十四宮,適宜書寫長方體字;或把上、下兩行十二宮去掉,亦成二十四宮,宜於習練扁平體字。三、將三十六宮形變成雙回字形,用以寫方體字。四、將三十六宮形變成田字形,並在上二宮從同壹頂點各畫條對角線,形成壹個人字,用以書寫蓋似人字形的字。這樣似乎還不簡便,通過長期實踐,後人又改進了兩種簡明實用的習字格:壹為田字格,壹為米字格。田字格是在方框中畫壹“十”字,分成四格,按此格習字,便於安排字的間架結構、重心和筆畫的斜正疏密。米字格是在田字格的基礎上再畫兩條對角線,形如米字,此種方格類同蛛網,習字時便於判斷全字和各單筆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