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書,壹定要看懂那些常用代詞。例如,“黃綺”指的是醫術,但實際上來自齊白石和黃帝的合稱。黃帝是軒轅的別稱。在三皇五帝和夏商時代,人們似乎還沒有形成避諱的習慣,所以黃帝只能算是軒轅黃帝的尊稱。夏朝有太康、少康,商朝有太丁、沃丁、任重、外仁,取名無諱。只是到了周代,才形成了完整的禮儀體系,禁忌開始出現。謚文王、姬昌、謚、姬發、謚王為王...他們也被稱為和,實際上是姜和重耳。
秦漢以來,為了避諱,代稱越來越多。以孔丘為例,代表人物有仲尼(字)、孔子(尊稱)、孔子(尊稱)、智勝(尊稱)、文宣王(稱號)、大成-聖賢大師(稱號)...明清以後,封建專制愈演愈烈,壹些與皇帝名字相沖突的人名、地名被篡改,連豬都不準殺。禁忌現象已經走向了反人性、反理性的極端。每當遇到需要回避的詞時,就會用壹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這種方法叫做換詞法。避免使用的詞語稱為禁忌語。改字的例子在秦漢時期屢見不鮮。司馬遷寫《史記》,為了避開秦莊王子楚的忌諱,將“楚”改為“荊”。漢高祖劉邦在《漢書》中將“邦”字改為“國”,以避其諱。到了隋唐,改字之風漸盛。比如唐高祖以深著稱,所以楊尚山在太素把“太淵穴”(穴位的名稱)改成了“太泉”。唐高宗以治病聞名,於是劉禹錫在《劉斌文集》第六卷的《姚健》中把“治身”改為“管身”。不僅文字要改,連偏旁都要避。唐太宗的名人們把“世”字改為“代”,把“世”字改為“拖”,於是註解“太素”改為“發泄”。到了宋代,禁忌的範圍進壹步擴大。不僅當代君主主要忌諱,連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也忌諱。以後連孔子老子名字都要忌諱。到了鄭和八年(公元1118),甚至把壹切與皇帝有關的稱謂都作為禁忌語加以禁止:先是把“君”、“皇”、“聖”等字作為名稱加以禁止,後又擴大為“無龍、無天、無王、無玉、無帝、無貴族、無聖人”。
禁忌趨勢愈演愈烈,同音或相近音的詞都有涉及。秦漢以前的避諱制度比較粗糙,禮儀制度明文規定壹個人要直言不恭。所謂直言不諱,不尊其名,就是不能避免與君主或長輩的名字發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語。六朝以後,避諱制度越來越嚴格,連名字都是禁忌。比如東晉的姓於,所以由“漁陽縣”改為“雲陽縣”。唐高祖的祖父是壹只老虎,唐秀的《晉書》稱胡坤為,南朝嶽的祖先,沈仲國。據陸遊《老學宮筆記》記載,田登是宋代的壹位國家官員,對自己的名字保密。所有的州都稱“光”為“火”。元宵節,州官貼出單子說:“州官照例放三天火。”民間有句俗話,“只準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就是這個道理。這些都是避名的例子。每壹個需要避免的字都是在原字基礎上的漏筆,大多是最後壹兩筆,稱為漏筆。這是唐代形成的壹種方式。
以上方法在同壹個朝代也可以同時使用。比如清代醫書中,有人將“玄參”、“芒硝”的名稱改為“申遠”、“芒硝”,也有人將“玄參”二字寫成缺筆,因而沒有統壹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