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公元 2001年。大約 1776 年前,諸葛亮(公元 181—234 年),字孔明,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水縣)人,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早年避亂荊州,隱居隴畝(今湖北省襄陽城西南),藏器待時。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十月,劉備三顧茅廬,始出。諸葛亮對他縱談天下形勢,並建議劉備聯合孫權,抗拒曹操,以益州為基地,興復漢室,此後壹直佐劉備。建安十三年即聯孫權,在赤壁失敗曹操,取得荊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漢,拜為丞相。公元 223 年劉備死後,後主劉禪襲位,諸葛亮盡心托孤,被封為武鄉候,主持朝政。諸葛亮誌在北伐,於是東連孫吳,南收孟獲,頻年出征,與曹魏交戰,最後卒於軍中。有《諸葛武侯集》。
公元 223 年十月派鄧芝赴吳與孫吳重新修好,公元 225 年諸葛亮親自南征,平定益州、永昌等四郡,安定了後方。這些都是為推進事業,出兵擊魏做準備的。蜀後主劉禪建興三年(公元 225 年)。公元 226 年五月魏文帝——曹丕死。同年七月孫權征江夏圍石陽,不克而還。這正是蜀漢進擊中原的良機。於是諸葛亮毅然決定出征討伐曹魏。經過壹番準備,於建興五年(公元 227 年)三月率軍北駐漢中(今陜西省漢中市),準備北伐曹魏。可是後主劉禪庸愚懦弱,胸無大誌,近佞遠賢,難以守成。這是諸葛亮最為憂慮的。為了開導劉禪,布置朝政,表明心意,激勵眾誌,所以寫了這個表。這篇《出師表》是他出師前向劉禪上的奏疏,篇名為後人所加。
《前出師表》出於《三國誌·諸葛亮傳》。《後出師表》見於《三國誌·諸葛亮傳》裴松之的註文中。裴註言:“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後人頗有穎此表為偽作者,但《三國誌·吳書·諸葛恪傳》記諸葛恪(諸葛亮兄諸葛瑾之子)所說“近見家叔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未嘗不喟然嘆息也”,似指《後出師表》而言,又兩《出師表》言辭、情感非常壹致,後表當不會為偽作。 答案補充 人們常說:文如其人。讀罷《出師表》,益感斯言之不謬。這不僅文章的風格宛如作者之為人,而且更由於作者傾註了真摯的思想情感和寫入了以身許國的政治經歷。因此它才具有如此深切的感人力量。在《出師表》中,作者對自己身世的表述,是和當時紛爭擾攘的局勢和蜀國的歷史緊密地揉和在壹起的。為了全面理解文章的內容,本文不得不花壹定的篇幅先來簡介壹下當時的政治發展變化的形勢和作者的有關身世經歷。
東漢末期,朝政日非,社會動亂,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因而導致了“三十六方同日而起”的黃巾農民大起義。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個地主武裝集團擴充了自己的實力。為了掠奪地盤,消滅異己,他們在中原地區展開了長達十余年的軍閥混戰。幼年喪父的諸葛亮,隨叔父玄從山東流亡湖北,避亂荊州。玄死,諸葛亮寓奇襄陽城西三十裏的隆中,“躬耕於野,不求聞達”(《進諸葛亮集表》)。此即《出師表》中所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答案補充 當時,名為皇族中山靖王之後,實乃織席販履出身的劉備,亦集結壹小股人馬參與了鎮壓黃巾起義的活動,隨後又與其他軍閥逐鹿中原。由於“智術短淺”,力量單弱,十幾年來,劉備老是東奔西趕,屢受挫折;經幾度輾轉,最後只得依附於荊州劉表,且險於遭到劉表妻黨的暗算。建安十二年(公元二O七年),屯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推薦下,“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各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進諸葛亮集表》)在草廬之中,劉備向諸葛亮詢問興復漢室、統壹天下的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先取荊、益,後圖中原,即從鼎足三分到統壹全國的方案和“西和諸戍,南撫夷越”,“東和孫權,北拒曹操”,“內修政理”的外交、內政方針,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策”。
與此同時,北方的曹操在軍事上可說是節節勝利。特別是官渡壹戰,打敗了強大的敵手袁紹以後,基本上統壹了北方。建安十三年,曹操乘勝利的形勢,親率大軍南下荊州。時荊州刺史劉表新亡,繼位的次子劉琮不戰而降。答案補充 劉備首當其沖,孤軍作戰,由於眾寡懸殊,劉備乃棄新野,走樊城,奔當陽;在當陽長阪被曹操的輕騎兵打得大敗,復逃至夏口。曹操率領著號稱八十萬水陸大軍,從江陵沿長江東下,企圖壹口吃掉劉備和孫權。這就是文中所說的“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背景。在這形勢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二十七歲的諸葛亮“乃建奇策,身使東吳,求援吳會”(《進諸葛亮集表》)。在孫權的幫助下,大破曹軍於赤壁。劉備遂據有荊州。到建安十九年(公元二壹四年),又奪取了益州。至此,始實現了統壹方案的第壹步:即“跨有荊、益”,“鼎足之形成矣”。(《隆中對》)
又過了六年(公元二二壹年),劉備稱帝於蜀,拜諸葛亮為丞相。而在這前兩年(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壹九年),關羽曾率荊州之兵,打敗了曹魏襄樊的駐軍: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由於關羽未能認真貫徹“聯吳抗魏”的外交方針,使得曹操得以乘間策動孫權密遣大將襲取了荊州,擒斬了關羽。劉備稱帝後,“忿孫權之襲關羽”,“秋七月,遂率諸軍伐吳”。第二年二月,“於夷道猇亭駐營”,六月,慘敗於吳將陸義答案補充 。(見《三國誌·先主傳第二》)劉備收敗軍退居白帝城。由於愧恨交加,劉備於章武三年(公元二二三年)春在白帝城病歿。死前,曾從成都召來諸葛亮托以後事,並對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又詔敕後主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三國誌·諸葛亮傳》)所以《出師表》說“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終劉備之世,未能實現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願望。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壹。這次戰役的結果,蜀國不僅在軍事上的損失十分慘重,而且在外交上也陷於孤立。而劉備的繼承人劉禪,是歷史上典型的庸懦無能之君“南中諸君,並皆叛亂”(《諸葛亮傳》)。蜀國處於內外交困的境地。諸葛亮就是在這樣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受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挑起蜀國軍政大事的重擔的。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的幾年中,夙興夜寐,勤勤懇懇,在內政、外交、軍事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陳壽對此作了公正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