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市場上有品種繁多的釣魚用具。那麽,古代的人沒有這些先進釣具又怎麽釣魚呢?當然,古人自有辦法。先說釣鉤,最初是用兩頭尖的小石條、竹條、木條和獸骨等物品充當釣鉤,將其包在釣餌中,等待魚兒吞食時卡住喉嚨後將之釣起;到新石器時代,人們便會磨制骨質釣鉤;到商代和西周以後,便有了鐵制釣鉤,東漢許慎在其《說文解字》裏對“釣”解析為:“鉤魚也。鉤者曲金也,以曲金取魚謂之釣。”再說釣線,除麻線、絲線,古時將結繭的蠶體內的絲漿收集後,人工拉成單股粗絲,天然幹燥後使用。這種絲線,柔軟、光滑、透明、強度大。至於釣竿,古代的人常用細而長的竹子來制作,從《詩經》裏就可找到根據,《國風·衛風·竹竿》:“籊籊竹竿,以釣於淇。”同時,古人對於釣魚季節、天氣的選擇以及釣魚技巧的運用等方面,也頗有經驗。我們把春、秋季視為釣魚的“黃金季節”,這在古籍裏也早有描述,如張誌和《漁歌子》中“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詩句,指的就是在春季釣魚的情況;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八月湖水平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便道出了秋季正是釣魚好時節。此外,古人對於線與水色相配的重要性也有所研究,唐朝詩人方幹在其《贈江上老人》詩中提到:“潭底錦鱗多識釣,未設香餌即先知。欲教魚目無分別,須學揉蘭染釣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