倓虛青年時代,正處於清王朝的衰敗時期,時局動蕩,戰事頻仍,百業雕蔽,使他飽嘗顛沛流離之苦。他的雙親都具有傳統的宗教觀念,父母的言行,使他從小受熏陶而形成濃厚的宗教意識。童年時期,他對求學淡漠厭倦;成年以後,對職業興味索然,唯喜涉獵宗教典籍。早年接觸過道教,並壹度想出家修道。他的早期《陰陽妙常說》(上海出版),就是佛道參半的著述。 1914年,他到北京懷柔縣紅螺山資福寺聽經,萌生出家意念,但未能如願。1917年,43歲,他拋家從營口赴天津清修院,由清池和尚介紹,經淶水縣高明寺純魁和尚代已圓寂的師兄印魁老和尚,為其落發染衣出家,法名“隆銜”,法號“倓虛”。後赴浙江寧波觀宗寺受具足戒並留在觀宗寺習禪。觀宗寺住持、天臺宗法卷43代傳人諦閑老和尚,對倓虛很器重,說他是“虎豹生來自不群”,希望他能在北方弘法。 1918年他隨諦閑到北京講經,次年到天津任法修院代理住持。1920年,倓虛回到營口。經他勸說,他的夫人王氏皈依了佛門,兩子也出家為僧。1921年,到河北井陘縣講經,隨後任沈陽萬壽寺僧學主講。其間,他主持創建了營口楞嚴寺、長春般若寺,並重新興建了沈陽般若寺。 1923年,倓虛應邀來哈爾濱主持修建極樂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