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鼻沖簡介

鼻沖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鼻沖穴的別名 5 出處 6 穴名解 7 所屬部位 8 鼻沖穴的定位 9 鼻沖穴的取法 10 鼻沖穴穴位解剖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1 鼻沖穴的功效與作用 12 鼻沖穴主治病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鼻沖穴的配伍 15 文獻摘要 16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鼻沖 1 拼音

bí chōng

2 英文參考

Qūchā BL4 [中國針灸學詞典]

3 概述

鼻沖為經穴別名[1]。出《針灸甲乙經》。即曲差[1]。

穴位 曲差 漢語拼音 Qucha 羅馬拼音 Chucha 美國英譯名 Crooked and Inferior 各

號 中國 BL4 日本 4 法

國 莫蘭特氏 V4 富耶氏 德國 B4 英國 B4 美國 BI4

曲差為經穴名(Qūchā BL4)[2]。出《針灸甲乙經》。別名鼻沖[3]。屬足太陽膀胱經[3][2]。曲即曲折,差即不齊,足太陽膀胱經自眉沖曲而向外,至此穴又曲而向後,表現參差不齊,故名曲差[2]。曲差穴主治頭痛,頭暈,目視不明,目痛,鼻塞,目眩,鼻衄,偏正頭風,巔頂痛,鼽衄,?劈,心中煩滿,熱病汗不出,喘息不利,頭部瘡癤,現代又多用曲差穴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鼻息肉,眩暈,癲癇,鼻炎,鼻竇炎,眼瞼痙攣,結膜炎等。

4 鼻沖穴的別名

曲差(《針灸甲乙經》)。

5 出處

《針灸甲乙經》:頭痛身熱,鼻窒,喘息不利,煩滿汗不出,曲差主之。

6 穴名解

曲即曲折,差即不齊,足太陽膀胱經自眉沖曲而向外,至此穴又曲而向後,表現參差不齊,故名曲差[2]。

曲,有屈曲不直之義;差,有不齊之義,或有邪義[4]。足太陽經自睛明直行向上,行至眉沖處即橫行向外,曲而不齊也[4]。又以其橫列不與發際諸穴相齊,故名之以“差”(差,音池,參差不齊也)[4]。

7 所屬部位

頭部[5]> 前頭[6]

8 鼻沖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曲差穴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即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三分之壹與中三分之壹交點上[5]。

曲差穴位於頭正中線入前發際0.5寸,再旁開1.5寸處;或於神庭與頭維兩穴連線的內1/3與中1/3的交點處取穴(《銅人腧穴針灸圖經》)[3]。

另說曲差穴在前發際上,距頭正中線1.5寸(《針灸甲乙經》);或在頭正中線入前發際0.5寸,再旁開1寸處(《針灸集成》)[3]。

曲差穴在頭部,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2]。

曲差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曲差穴在頭部的位置

曲差穴的位置

曲差穴的位置(血管)

曲差穴的位置(肌肉)

9 鼻沖穴的取法

曲差穴在頭部,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2]。

正坐或仰臥位,在神庭旁1.5寸,入發際0.5寸,當神庭與頭維(胃經)連線的中1/3與內1/3的連接點取穴。

10 鼻沖穴穴位解剖

曲差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腱膜下結締組織、骨膜。皮膚厚而致密,由額神經的眶上神經和滑車上神經分布。皮下組織由脂肪和纖維束組成,內含豐富的血管及神經末梢。枕額肌的額腹由面神經的顳支支配。針經上述結構以後,水平向行刺於腱膜下疏松結締組織內。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額腹[2]。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眶上神經和動脈的分支分布;深層有面神經顳支和眶上動脈分支分布[7]。

布有額神經外側支和額動、靜脈[3]。

11 鼻沖穴的功效與作用

曲差穴有疏風明目通竅的作用[2]。

曲差穴有清熱明目,安神利竅的功效。

曲差穴位居頭部,故以治療頭、額部的局部病為主[8]。

曲差穴有清頭散風之功[4]。

12 鼻沖穴主治病證

曲差穴主治頭痛,頭暈,目視不明,目痛,鼻塞,目眩,鼻衄,偏正頭風,巔頂痛,鼽衄,?劈,心中煩滿,熱病汗不出,喘息不利,頭部瘡癤,現代又多用曲差穴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鼻息肉,眩暈,癲癇,鼻炎,鼻竇炎,眼瞼痙攣,結膜炎等。

曲差穴主治頭痛、頭暈、目視不明、目痛、鼻塞[7]。

曲差穴主治頭痛,目眩,鼻塞,鼻衄等[3]。

曲差穴主治頭、目、鼻部等疾患:如偏正頭風、巔頂痛、目眩、鼻塞、鼽衄、?劈、心中煩滿、熱病汗不出、喘息不利、頭部瘡癤等[2]。

曲差穴主治頭面五官病:頭痛,目視不明,鼻塞,鼻衄[8]。

現代又多用曲差穴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鼻息肉等[2]。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眩暈,癲癇,三叉神經痛;

2.五官科系統疾病:鼻炎,鼻竇炎,眼瞼痙攣,結膜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沿皮刺0.3~0.5寸[3][2]。

平刺0.5~0.8寸[7][9],局部有脹感[9]。

13.2 灸法

艾炷灸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3]。

可灸[2][7]。

艾條溫灸5~10分鐘。

本穴禁用灸法[9]。

14 鼻沖穴的配伍

曲差配百會、太沖,有平肝熄風鎮痛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眩。

曲差配四白、風池,治近視[9]。

曲差配百會、印堂、太陽、合谷,治頭痛、頭暈[9]。

曲差配迎香、風池、上星、合谷,治鼻塞[9]。

15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喘息不利,煩滿,曲差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目視不明。

《太平聖惠方》:主心中煩滿,汗不出,頭頂痛,身熱,目視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