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祭古時通用 姓氏系承仲胡
關於蔡氏的姓氏來源,歷來的古籍都有十分詳盡而肯定的記載,譬如,《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於蔡,子孫以國為氏,晉有蔡墨,秦相蔡澤,望出濟陽,蔡、祭,古通用。”
《性纂》上也指出:“周、蔡叔度既死,其子曰胡,續封,是為蔡仲,後因氏焉。”
另外,還有壹項明代的歸震川《華亭蔡氏新譜序》,把蔡氏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更為清楚。該序文是這樣記載的:“蔡之先出於周文王,而蔡叔度,武王之同母弟,以武庚之亂遷,其子胡,能改行,率德馴善,周公舉以為魯卿土,復封之蔡,尚書,蔡仲之命是也。今蔡州有蔡城,其後平侯徙居今新蔡,昭侯徙州來,今壽州也,後二十六年滅於楚。”
由上述的記載,有關蔡氏的來源便壹目了然,清楚明白了。他們在得姓之初,主要是繁衍於現在河南省的上蔡縣壹帶,傳到蔡平侯的時候,其他被野心勃勃的楚國所奪,就隨著平王東遷,被改封於現有的河南省新蔡縣。到了昭侯之時,楚國“陰魂不散”又動腦筋到蔡國的頭上,他們不得已,只好又遷徙到下蔡,也就是現在安徽省鳳臺縣的地方。不過,他們對楚國壹讓再讓,卻仍然不能使楚國“感動”,最後還是難逃被強楚所滅的命運。於是,曾經在周朝初年壹度掀起滿天風雲的蔡國,自此在歷史上消失,而他們的後裔,卻世代繁衍,同時表現卓越出色,終於成為了壹個族大人眾的著名姓氏。
蔡氏在歷史上的表現,真當得上“傑出卓越”四個字而無愧。漢代的數百年間,蔡氏的表現更加不得了,造紙的蔡倫,至孝的蔡順,以及定六經文字的蔡邕,都是在歷史上閃耀著無比光華的名字。他們的大名,千百年來大家耳熟能詳,他們的事跡,更早已深入民心。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蔡倫是東漢和帝時的壹位宦官,由於有才學而深受皇帝的器重,後來並被漢安帝封為龍亭侯。他所發明的紙,被稱為“蔡侯紙”,其制作方法依照《本草綱目》的記載,是這樣的:“東漢和帝時,桂陽蔡倫始采樹皮,故帛、魚網、麻繒,煮爛造紙,天下乃通用之。”
蔡邕在當時名望的崇高,真可以說是如日之中天,《後漢書》還記載有他的另壹段故事說,當董卓當了漢獻帝的司空之後,為了樹立自己的聲望,曾經強迫他出來做官,並且“三日之間,周歷三臺”。董卓雖然不是好人,後來在王允誅董卓之後,他甚至被連累而冤枉死於獄中,但當時蔡邕的響亮聲譽,卻已足令後世子孫引以自豪自傲。
“文姬歸漢“的女主角蔡文姬,則是蔡邕的女兒,她在離別胡夫及胡子時所作的《胡笳十八拍》,和她當著曹操的面誦憶所讀四百余篇墳籍的故事,壹樣的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