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詞是李清照早期的名篇之壹。下面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文學編輯室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王思宇先生對此詞的賞析。
此詞通過寒食時節景物形象探尋壹位少女的感春情思,從而表達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寫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敘,頭兩句是第三句睡醒後的所見所感。“淡蕩”猶蕩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滿。寒食節當夏歷三月初,正是春光極盛之時。熏爐中燃點著沈水香,輕煙裊繞,暗寫閨室的幽靜溫馨。這兩句先寫出春光的宜人,春閨的美好。第三句寫閨中之人,詞中沒有去寫她的容貌、言語、動作,只從花鈿寫她睡醒時的姿態。“山枕”謂枕形如山。“夢回山枕隱花鈿”是少女自己察覺到的,不是別人看出來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臥,不覺沈沈入睡,壹覺醒來,才覺察自己凝妝睡去,自己也覺詫異。熏香已殘,說明入睡時間已久,見出她睡得那樣沈酣香甜。她夢回猶倚山枕,出神地望著室外的蕩漾春光,室內的沈香煙裊,壹種潛藏的春思隱約如見。這幾句不事修飾,淡淡道來,卻別有壹番情致。
下片寫少女的心曲。“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海已過柳生綿”。古人以為燕子產於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飛來,故稱海燕。“鬥草”是用花草賭賽勝負的壹種遊戲。時節已到寒食,為什麽不見燕子飛來呢?女伴們鬥草嬉戲,情懷是多麽歡暢。江梅花期已過了,楊柳又正飛花。這裏寫的是少女眼中所見,心中所感種種景致說明春事已經過半,當此時少女的春閨寂寞、情懷繚亂,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這兩句對仗工整,既有動態,更有細微的心理活動,極盡工巧之妙。
“黃昏疏雨濕秋千”,寫的是另壹種境界。秋千本是少女喜歡的遊戲,尤其是當寒食時節更是無此不歡。這壹句寫的是黃昏時忽然飄起細雨,把秋千灑濕了,這是壹種“無可奈何”的情緒的外現,同上兩句所寫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寫照。此句寫春愁卻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卻道出愁緒萬縷。
這首詞以物寫人,以景寫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態和內心世界寫得活靈活現,有“無我之境”的妙趣。 王學初《李清照集校註》卷壹:此首別見宋仲並《浮山集》卷三,從《永樂大典》輯出。清勞格《讀書雜識》卷十二雲:“仲並《浮山集·浣溪沙·春閨即事》,《樂府雅詞》作李清照詞。”曾慥與易安同時,以此首為易安作,必有所據。疑《永樂大典》誤作仲並詞,或清四庫館臣誤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
徐培均《李清照》:李清照這首詞寫得不像晏殊那樣輕松偷快,而是寫壹個少女在這春光淡蕩的時刻,幽閨獨處,甚感無聊,春夢初回,斜欹山枕,對著香爐裏縷縷殘煙在出神。下半闋是寫江梅(壹種未經人工培植的野梅)已謝,柳絮初生,燕子雖然還未從海上飛來,而那些天真的女伴,已經按捺不住青春的情懷,走出閨門,去做鬥百草的遊戲。而她自己直到天晚,還是足不出戶,默默地看著疏疏落落的細雨打濕空掛著的秋千。詞中既寫了時令,也寫了人物。從上半闕到下半闋,詞中的天氣由晴轉陰,心情也由嬌慵轉入淒清。“黃昏疏雨濕秋千”是壹個很富於意境的句子,前人評價說“可與‘絲雨濕流光’、‘波底夕陽紅濕’‘濕’字爭勝”(黃蘇《蓼園詞選》)。在這裏,壹位少女的傷春情懷,僅著壹字,而神情畢現。其內心世界,令人可以想見。看來詞人自己也快由天真無邪的少女走向多愁善感的盛年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2月出版)
陳邦炎:這首詞為寒食日的即景之作。“沈水裊殘煙”、“山枕隱花鈾”兩句,所攝的是戶內的兩個畫面;“人鬥草”、“柳生綿”、“疏雨濕秋千”三句,所攝取的是戶外的三個畫面;“淡蕩春光”句,則總攝戶內外,是這些畫面的***同背景……就時間而言,詞的上半闋是逆挽。按順序,本應先寫隱枕而寐,壹夢醒來,然後寫見到室內爐香燒殘,再寫感到四周春光駘蕩;而詞句卻是倒過來敘說的。至於詞的下半闋是否也是逆挽,抑或轉為順述?……從本句尋繹,既是花鈾未卸,多半是晝寢;從上句推斷,既是睡前註入爐內的沈香尚自殘煙裊裊,則入睡還不到壹爐香的時間,似也是晝寢。其情事近似晏殊在壹首《踏莎行》中所寫:“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壹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似可斷定,詞中的“夢回”是午夢醒來。這壹句是全詞的分水嶺。上闋寫戶內,是倒敘;下闋寫戶外,是順述……就這首詞的藝術結構而言,除了以“夢回”壹句為中心,上闋逆挽。下闋順寫,使全詞既見錯綜變化而又層次分明、脈絡井然外,還有壹些值得拈出之處。如前所述,全詞六句,顯示了六個畫面。每個畫面所描畫的又不止壹物壹事,而是兩三種事物的組合。如首句寫了春光與寒食;次句寫了玉爐、沈水、殘煙;第三句寫了春夢、山枕、花鈾;第四句寫了燕未來與人鬥草;第五句寫了梅已過與柳生綿;末句寫了黃昏、疏雨、秋千。詞人把這麽多的事物收集入詞,卻使人讀來並無拼湊龐雜之感,只覺事物與事物間、字句與字句間融合無間,構成了壹幅完整而和諧的畫卷。(《李清照詞鑒賞》,齊魯書社1986年4月出版)
劉瑜《李清照詞欣賞》:此詞格調清新,用語淺俗,作者並非精心雕琢,刻意求工,似乎信手拈得。《填詞雜說》雲:“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鏟盡浮詞,直抒本色,而淺人常以雕繪傲之。此等詞極難作。”可見此詞來之不易,孫麟趾雲:“用意須出人意外,出句如在人口頭,便是佳作。”說得很有道理。(民族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