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太平經的黃老道學

太平經的黃老道學

黃老道學,顧名思義,應是關於黃老道的學問,是黃老道的理論學說(黃老道之學)。然而我們以往研究黃老道時,只考察它的宗教信仰或宗教祭祀活動,而沒有涉及到它的理論學說,視黃老道只是壹種社會上流行的宗教信仰活動,只是壹種打著黃帝與老子之名的方術(神仙方術)。黃老道學的提出,則不僅把黃老道看作是壹種宗教信仰活動,而且認為黃老道還有自己的壹套理論學說,有自己的思想體系的。那麽它的思想學說是什麽呢? 它的代表著作又是哪些呢? 黃老道學這壹提法如要成立,就必須回答這些問題。這是問題的關鍵之所在。

金晟煥博士在撰寫他的博士論文過程中,發現了這樣壹個問題,即西漢末至東漢朝出現了《太平經》、《老子河上公章句》等這樣的幾部著作,以往的研究者都把這些書當作是我國早期道教的經典著作,當然這樣籠統的提法並沒有錯,但當時的道教(五鬥米道和太平道即早期道教)尚未形成。壹般來說,五鬥米道於東漢順帝時(126-144),由沛人張陵入蜀,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而傳其教,受其道者出五鬥米,故稱為五鬥米道。太平道由巨鹿人張角所創,於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其部三十六方,皆著黃巾,同日反叛,這就是有名的漢末黃巾大起義。五鬥米道讓其信徒學習《老子》五千言,又相傳為張陵抑或張魯還著有《老子想爾註》,宣揚早期的道教思想。太平道則利用《太平經》,張角頗有其書,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由此可見,早期的五鬥米道與太平道,建立教團都較晚,又皆與《老子河上公註》沒有直接的關系,至於《太平經》則為張角所用,但產生年代大大地早於太平道,並不是張角所造。因此《老子河上公註》與《太平經》並不就是早期道教五鬥米道與太平道的產物,而應當作進壹步的考察。

人所***知,早期道教的前身是黃老道,張角在創立太平道以前,還曾奉事過黃老道,那麽《老子河上公註》與《太平經》是否就是黃老道的理論著述呢? 這兩部著作究竟與黃老道有何關系呢? 這是要我們來加以研究的。在漢代道教教團五鬥米道和太平道產生之前,在社會上曾經流行過兩次有關黃帝與老子學的熱潮:壹次為西漢初年的黃老學,壹次為發端於西漢活躍於東漢的黃老道。漢初的黃老學主要是用老子的清靜無為思想來治理國家的壹種政治學說(所謂黃帝之書,實也是用黃帝之名宣傳老子思想而已)。之後的黃老道則與黃老學有著很大的不同,黃老道是黃老學與神仙學相結合的產物,屬於神仙學範圍,是道教的前身。

眾所周知,最早的神仙家形成於戰國中期,為燕齊方士們所創。他們宣揚渤海中有神山,神山上有仙人仙藥,只要求得仙藥,吃了就能長生不死。由於他們講長生不死成仙人之方術,所以人們又把他們稱之為方仙道。當時,方士們曾引用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來宣揚神仙思想。據《史記?封禪書》說,齊威王、宣王之時,鄒衍論終始五德之運,而燕國方士宋毋忌、正伯喬,充尚、羨門、高誓等,皆為方仙道,講形體銷化而成仙,講鬼神之事,並皆傳鄒衍的陰陽五行說和主運說,但傳其術而不能通,可見,鄒衍的學說並不能講通神仙之事。之後,到了稷下黃老學盛行,方士們開始用黃老學來解釋神仙學,試圖把兩者結合在壹起。最初方士們先把黃帝神仙化。黃帝本是傳說中的英雄人物,相傳他戰勝了炎帝,擒殺了蚩尤,是位了不起的華夏民族的祖先,因此西漢的方士們首先把黃帝神仙化,認為黃帝是登天成仙的。據史書記載,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方士齊人公孫卿就提出黃帝得寶鼎而仙登於天的事,又宣揚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龍,與群臣後宮七十余人俱登天。(《資治通鑒》卷二十《漢紀十二》)可見,西漢武帝時方士已把黃帝神仙化,把黃帝與神仙學結合了起來。在《漢書?藝文誌》中,以黃帝之名,列入神仙家的著作就有《黃帝雜子步引》、《黃帝岐伯按摩》、《黃帝雜子芝菌》、《黃帝雜子十九家方》等多種。至於神仙家把老子神化則較晚,大概在東漢朝,正如著名道教學者陳攖寧先生所說:《前漢書?藝文誌》列舉各家書目,在道家有黃帝又有老子,在神仙家只有黃帝而無老子,可見西漢時期的老子還是他本來面目,到東漢時,老子身分才起了變化。(《道教與養生》第39頁)據王充(27-約97)《論衡?道虛》說:世或以老子之道,為可以度世,恬淡無欲,養精愛氣。夫人以精神為壽命,精神不傷,則壽命長而不死,成事。老子行之,逾百度世為真人矣。王充生於東漢光武時,卒於漢和帝時,屬於東漢前中期人,當時世上已流行老子逾百度世為真人的說法了。至於在上層社會中較早神化老子的,據史書記載當推楚王劉英。《後漢書》卷四十二《楚王英傳》說:英少時好遊俠,交通賓客,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又說: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在這裏劉英把黃帝、老子看作與外來的佛(浮屠)壹樣的神加以祭祀的。後來的桓帝,更在宮中設華蓋以祠浮屠老子。這就是東漢時神仙家與黃帝老子相結合的情況,這樣西漢的黃老學正式演變成了東漢的黃老道,而漢桓帝就是黃老道的熱烈信徒。《後漢書》卷七十六《王渙傳》稱:延熹中,桓帝事黃老道,悉毀諸房祀。同書《誌》第八《祭祀誌》中說: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陳國苦縣祠老子。九年,親祠老子於濯龍。可見桓帝是十分信仰黃老道的,並尊老子為仙祖。

綜上所述,黃老道的形成是壹個長期演變的過程。它發端於西漢而成熟於東漢桓帝時期。至於黃老道的主要思想則是宣揚養生、修仙,祭祀黃老君,求長生福而已。正如卿希泰主編的《中國道教史》所說:東漢講黃老,側重在養生,修仙,與西漢前側重在統治術的黃老學,已有所不同。這是黃老學逐步衍變為黃老道的新發展。又說:在尚黃老、修仙道的社會思潮中,到東漢出現了主要以修道長生的觀點解釋《老子》的著作,即《老君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或稱《老子河上公註》。它是神仙方術與黃老思想逐步結合的歷史產物,也是《老子》由道家學說向道教理論過渡的重要標誌。(《中國道教史》第壹卷第76頁)這就肯定了黃老道的性質不同於漢初的黃老學,並明確肯定了《老子河上公註》為神仙學與黃老學相結合的歷史產物,這也就是說,《老子河上公章句》是黃老道的理論學說。因此我們說這部著作應屬於黃老道學的範圍。至於《太平經》內容雖然十分龐雜,但它的思想中也有著老子道家思想與神仙方術思想相結合的重要內容,也滲透著黃老道學的思想。所以張角信奉黃老道,又頗有其書(即《太平經》)的。為什麽我們強調《老子河上公註》與《太平經》是黃老道之學呢? 具體地說,我們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兩點:

(壹)從時間上說,《老子河上公註》與《太平經》的著作年代,正與黃老道的形成年代大致相壹致,是在社會上崇尚黃老道的時代氛圍下產生的。相傳《老子河上公註》為西漢文帝時河上丈人所著,也有的學者認為它是魏晉時的作品。但《漢書?藝文誌》沒有著錄,在道家壹派中,見錄的只有《老子鄰氏經傳》、《老子傅氏經傳》、《老子徐氏經傳》和劉向的《說老子》。這說明西漢時此書尚未問世。至於魏晉時期的著作壹般都帶有玄學的特征,或受到玄學的影響,而《河上公註》沒有受到玄學的洗禮。它的思想主要講養生長生和清靜治國的,並講元氣說與精氣說,與東漢時代思想相合,所以多數學者把它看作是東漢時代的作品。這是有道理的。它的寫作年代正與黃老道的形成年代相當。至於《太平經》,它並不是壹時壹人之著作,而是有壹個相當長的演變的過程。最早的《太平經》稱為《天官歷包元太平經》12卷,為西漢成帝齊人甘忠可所造,以言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漢書》卷七十五《李尋傳》)至東漢順帝時又有《太平清領書》170卷的出現。據《後漢書?襄楷傳》說:初,順帝時,瑯邪宮崇詣闕,上其師幹吉(即於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又說:襄楷於桓帝年延熹九年(166年),自家詣闕上書曰:臣前上瑯邪宮崇受幹吉神書,不合明聽。……書奏不省,十余日,復上書曰:'前者宮崇所獻神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雲雲。李賢註曰:神書,即今道家《太平經》也。由此可見,今《太平經》可能是經過西漢成帝時的《天官歷包元太平經》至東漢順帝和桓帝時的《太平清領書》這樣壹個漫長的形成過程的。而這壹過程也正與黃老道的形成過程相吻合。可見《老子河上公章句》與《太平經》與黃老道之間必定有著密切的關系的。

(二)從思想上來說,《老子河上公章句》與《太平經》是反映了黃老道的思想的。關於黃老道的思想,史書上記載得不多,從零星的材料上看主要有這樣壹些:(1)養生長生術思想。如最早於《漢書?藝文誌》神仙家中所列出的黃帝書中的《黃帝雜子步引》、《黃帝岐伯按摩》、《黃帝雜子芝菌》、《黃帝雜子十九家方》等書,皆是講的養生方術。之後神化了的老子也是位養壽長生而成仙的人,《列仙傳》稱老子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是懂得養生術的壹位真人。所以王充在《論衡》中說:世或以老子之道,為可以度世,恬淡無欲,養精愛氣。夫人以精神為壽命,精神不傷,則壽命長而不死,成事。老子行之,逾百度世為真人矣。(2)修仙成仙思想。黃老道宣揚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而成仙的,或稱黃帝封禪而成仙的。宣揚老子則主要是修性而成仙的,養精愛氣而成真人的,所以邊韶《老子銘》說:延熹八年八月甲子,皇上尚德弘道,含閎光大,存神養性,意在淩雲雲雲(《全後漢文》卷六十二),認為只有存神養性才能淩雲飛升成仙。(3)神化黃老、祭祀黃老的思想。如楚王英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桓帝更在宮中祀浮屠、老子等。他們神化老子,向老子膜拜。活躍於明帝、章帝朝的王阜並著《老子聖母碑》稱: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生,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遊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全後漢文》卷三十二)在這裏更是把老子當作了宇宙本源道的化身,生於宇宙太初之先,是宇宙的始祖。以上幾點可以說就是黃老道的壹些主要的思想。這些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到了《老子河上公章句》和《太平經》中。尤其黃老道宣揚的養生修仙的思想,在這兩部書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現。《河上公章句》承繼了黃老學的思想,把治身與治國的原則統壹起來。它在註《老子》第四十三章無為之益時說: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不勞煩也。又在註五十九章莫若嗇時說:治國者當愛民財,不為奢泰;治身者當愛精氣,不放逸。治國治身當用老子的無為思想,治身無為就是愛養精氣不放逸。這樣治身就可做到壽命延長,無有既盡時也,而得到長生不死。所以說:人能自節養,不失其所受天這精氣,則可以久。(《辯德》第三十三)這就與王充所記載的世或以老子之道,為可以度世,恬淡無欲,養精愛氣。夫人以精神為壽命,精神不傷,則壽命長而不死的黃老道思想基本壹致。可見《老子河上公章句》確實反映了當時流行的黃老道的思想的。《太平經》亦與《河上公章句》壹樣,壹方面講治國,宣揚太平盛世,另壹方面就講愛氣養神得長生久視而成仙。《太平經》認為,人的生命,要靠精、氣的結合。《太平經》卷四十二《四行本末訣》:凡事人神者,皆受之於天氣,天氣者受之於元氣。神者乘氣而行,故人有氣則有神,有神則有氣,神去則氣絕,氣亡則神去。故無神亦死,無氣亦死。這即是說,人的氣與神相須而行,缺壹不可,因此養生就要做到愛氣養神,使氣、神結合,才能達到長生不死。《太平經》還提出了精、氣、神三者相結合的養生思想,其《令人壽治平法》中說:三氣***壹,為神根也。壹為精,壹為神,壹為氣。此三者,***壹位也,本天地人之氣。神者受之於天,精者受之於地,氣者受之於中和。故人欲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人的生命在於精、氣、神的三結合(三氣***壹),這是對《河上公章句》愛氣養神思想的進壹步發揮。可見,《太平經》的思想也是在社會上流行的黃老道思想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

以上我們從兩個方面談了《河上公章句》與《太平經》的關系,當然這壹探討是十分初步的。我們的初步結論是:《老子河上公章句》與《太平經》是屬於黃老道學的思想,它們是早期道教思想的前身,在中國道教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