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徐誌摩 (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人。
名章垿,字誌摩,小字又申。
曾經用過的筆名字:南湖,雲中鶴。
徐誌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1915年畢業於杭州壹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
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
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
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詩評》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
1925年赴歐洲,遊歷蘇、德、意、法等國。
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壹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
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遊歷英、美、日、印等國。
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
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7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毀人亡。
詩集著有
《誌摩的詩》,《翡冷翠的壹夜》、《猛虎集》、《雲遊》,
散文集有
《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
小說散文集《輪盤》,
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劄》、《誌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他的作品已編為《徐誌摩文集》出版。
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壹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張宗祥
張宗祥
張宗祥(1882—1965) 名思曾,後慕文天祥為人,改名宗祥,字閬聲,號冷僧,別署鐵如意館主。海寧硤石人。少時與蔣百裏壹起勤奮苦讀;俱文采斐然,齊名鄉裏。長大成才各有貢獻,硤石鎮上流傳“文有張冷僧,武有蔣百裏”之說。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中秀才,二十八年中舉人。先後任教於硤石開智學堂、桐鄉桐溪學堂、嘉興府中學堂和秀水學堂,以講授地理出名。三十三年應聘至浙江高等學堂任教,又兼教於兩級師範學堂和杭州府中學。在兩級師範,與魯迅、許壽裳壹起領導反對封建頑固的監督夏振武(綽號“木瓜”)的鬥爭,號稱“木瓜之役”。宣統二年(19l0)赴北京應試,得壹等,任大理院推事兼教清華學堂地理課。辛亥革命後,在浙江軍政府教育司工作。民國3年(1914)進京任教育部視學,與魯迅、朱宗萊、單不庵等鉆研古籍。4年參加反對袁世凱稱帝運動。後兼任京師圖書館主任,負責整理故宮移來的大量古籍,“日拂拭灰土中”,埋頭兩年,成《善本書目》4卷,糾正了過去著錄的不少訛漏。11年南返,任浙江教育廳廳長。鑒於文瀾閣《四庫全書》在戰亂中受損,迄未恢復,乃奔走滬杭募款,組織人力去北京補抄。歷時兩年,抄得4497卷,補齊殘缺。當時實行中等學校三三制,他悉心推行新學制,整頓教育,並籌建浙江大學。14年調任甌海道尹。15年冬,定居上海,專事抄校古籍。20年,赴漢口任平漢鐵路局秘書。抗戰期間隨局內遷。後到重慶,任職於交通部,不久,入中國農民銀行。並擔任文瀾閣《四庫全書》保管委員會委員,對該書在抗戰中安全轉移和勝利後運回杭州出力不少。建國後,歷任浙江圖書館館長、省文史館副館長、西冷印社社長,並任浙江省人大代表、政協常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浙江省委常委等。張宗祥治學勤奮謹嚴,經他精心校勘的古籍有300多種,已出版的有《說郛》、《國榷》、《罪惟錄》、《越絕書》等。生平抄書成癖,邊抄邊校,往往夜以繼日;運筆如飛,壹晝夜能抄二萬四五千字。壹生抄校9千余卷,前無古人。其書法學李北海,兼融漢魏碑法,雄渾灑脫,壹氣呵成,流傳頗廣。亦善畫,印有《冷僧書畫集》。工詩能文,精鑒賞,通曉醫藥、戲曲、文學、史地等,詳見本誌《著作目錄》篇。昆曲《十五貫》解放後演出劇本亦由其改定。他重視鄉邦文獻,海寧學者著作經他校訂的有500多卷。1957年,將藏書2000 余冊捐贈給海寧縣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