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尼山硯的尼山

尼山硯的尼山

尼山的主要建築是“尼山孔廟”。據《闕裏文獻考》載:“後周顯德中,以尼山為孔子發祥地,始創廟”。說明此廟最早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年間(公元954-960)。宋代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孔子第四十六代裔孫孔宗願擴建尼山孔廟,增建講堂,立學舍、置祭田。元文宗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五十四代衍聖公孔思晦,請復尼山祠廟,朝議未允。元順帝二年(公元1336年),復建祠廟並塑孔子像,造禮、樂器,建觀川亭和尼山書院。薦舉彭為書院山長。名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五十九代衍聖公孔彥縉增修啟聖殿及寢殿,建成現在的規模,明清以來又多次重修。

尼山孔廟,建於山之東麓的高臺之上,***分三進、五院,重堂疊閣、柏松蒼翠蓊郁。其正門為欞星門,二門為大成門,其後的正殿亦名大成殿,是廟內的主體建築。黃色琉璃瓦覆頂,飛檐翹角,殿前石柱之上,精雕雲龍和花卉,宏偉壯觀。殿前豎有元至五年(公元1339年)翰林院編修國子助教陳繹曾撰文《尼山書院銘》碑,和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國子監監丞危素撰文的《尼山大成殿四公配享記》碑,是研究尼山孔廟歷史沿革,祀廟情況的重要資料。大成殿後為寢殿,東西兩廡各五間。殿兩旁的東西兩跨院,各有門相通,東為毓聖侯祠(即尼山神祠),西為仿北京國子監形建造的尼山書院。明朝文人孔承慶曾贊美書院題詩,“盤石重夢何處家,山深茅屋隔煙霞。幽人讀罷無余事,紗帽籠頭自煮茶。” 尼山孔子廟北,有壹幽深峭壑,據《闕裏誌·尼山》載:“中鋒之麓有先聖廟,廟北為中和壑。”《禮記·中庸》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壑即以此取名。“中和是喻孔子的思想可使萬事達於和諧的境界。中和壑又名“尼山硯溝”,用這裏的石頭制硯,石質致密,潤澤而發黑。“尼山石硯”為著名的魯硯之壹,名遐中外。

跨越智源溪尼山之東對面即為“顏母山”,據《鄒縣誌·山川》載:“顏母山縣東北距城50裏在尼山之東三裏。兩山相對中隔沂水,上有顏母井及祠堂基址。”鄒縣縣令婁壹均曾有詩記述:“昌平鄉望壹峰孤,天去嶙峋尺五無。子禱尼丘名字起,母因顏姓此山呼。”另《鄒縣續誌·方域誌·古跡》載:“顏母井在城東北顏母山麓。舊有祠廟,今,惟井尚存,相傳孔子母顏氏所汲井也。”顏母山麓有文德林,“尼山神”被封“毓聖侯”。毓即產生之意,是謂孕育聖人之神,故封為侯,文德林即毓聖侯之林。這些古跡大抵皆後起之名,惟有尼山堪稱為原始的聖跡。古人祈禱山川生子,自是壹種風俗,今人崇仰景慕尼山,皆因崇仰偉大先哲孔子的原因,亦不失為對桑梓熱愛恭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