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征》序 我的朋友湘潭人羅研生,把他編纂的《湖南文征》壹百九十卷給我看,並且囑托我替他寫壹篇序言放在書的前面。我曾國藩自感孤陋寡聞,年齡又大了,身體也日益衰弱,哪裏夠得上談論文章的事? 我私下裏認為古代的文章,原本是沒有所謂的文法的。《易》、《書》、《詩》、《儀禮》、《春秋》等經書,它們的文體語句氣勢沒有壹字相互抄襲。到了周、秦的諸子百家,也各自成為壹體。用這些標準來衡量他們,劃分這些好像金玉和花草樹木不同類壹樣,這怎麽有所謂的文法呢。後人本來不能寫文章,勉強借鑒古人創作的文章來模擬,於是有的合乎古人的做法,有的與古人背離,這樣的寫文章的文法不能用“法”來命名。 如果他們不去模擬古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然形成的文章,大約有兩個方面:壹是理,壹是情。這兩者都是人人本來就有的。稱頌我所知道的理,要用筆書寫記錄成書,用傳來世代相傳,稱頌我所說的喜愛厭惡悲傷歡樂的情感,要點綴文辭來讓它通達,好像破開肺腑來陳述策略壹樣。這樣做的都是順其自然的文章。性情敦厚的人,大致能夠做到了。然而文章內容的深淺,技法的精妙拙劣,就相差很遠而沒有極限了。除了各種經書以外,百家的著述大都有優勝之處。以理取勝的,大多是闡發幽深登峰造極的語句,然而它的弊病或是過激或是遲緩失去了適中原則;以情取勝的,大多是悱惻感人的語言,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詞藻華麗缺少實際內容。自從東漢到隋朝,文人才子,在闡發道理時大多不知闡發道理,文辭多為駢體排比。就是議論朝政,考核大禮時,也每每用排比的句式來裝飾,中間又有婀娜之音,到了唐代還沒有改…… 湖南作為壹個邦國,北面靠近長江,南面接近五嶺,西面接近貴州四川,是苗族各部落居住的地方,大概也是比較偏僻荒涼的山區。然而到了周朝末年,屈原出生於這裏,《離騷》等名篇為後世的稱為“情韻”之祖。等到宋朝,周敦頤又在這裏出生,他寫作了《太極圖說》、《通書》,被後世的人成為“義理”之祖。兩位聖賢,都沒有師承前人,卻創作了宏文。向上可以和《詩經》、《周易》相比,向下百代才子,沒有人能夠超越他們的範圍。更何況後代的湖南人士,都受到他們的影響呢?這部文集收錄的,長於說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長於言情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四;然而駢體類的文章很有文采,不說文法而文法沒有亂。只是考據類的文章搜集的太少。前賢倡導的沒有被弘揚,後世羨慕的文章也不多。羅研生的學問,考證《說文》來探求文字的通達,註釋《禹貢》來明晰地區的標誌,本來也很明白考據學家的學說,然而文章只是崇尚體裁要點,不崇尚繁雜成為旁征博引,選取它的長處而不沈溺它的短處,這好像是君子慎重的選擇技藝的道理壹樣啊!
知識點:
壹、文言常用實詞的特點
(壹)單音性——古代漢語中,單音節詞占絕對優勢。雙音詞主要是聯綿詞、疊音詞、象聲詞、偏義復詞以及外來詞,為數不多。復音詞語,分為復音詞和復音結構(兩個單音節詞連用)兩類;
附:復音實詞(壹個復音詞)、實詞性復音結構(兩個單音詞)
(二)活用性——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壹個詞臨時改變了它的語法功能,具備了另壹類詞的語法特點,這種現象叫做詞類活用。
(1)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的壹般活用
類型及規律例句譯法
名詞作狀語 用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做比喻,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狀態
(2)使動用法、意動用法
活 用 的 類 型 例句譯法說明
使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 項伯殺人,臣活之 動+賓=使+賓+動 有時也可譯成壹個動補式詞語。
(三)多義性——文言實詞的多義性,是由詞的本義派生引申而來,引申義和本義有著或近或遠的意義聯系。
(四) 近義性——現代漢語中有不太區分的概念,古代漢語中可能分得很細,形成壹系列近義詞,如關於\"看\"的動詞有20多個,除“看、見、睹、瞟、瞄”等詞外,更有很多表現神態和情感方面細微區別的詞
(五)通假性——用語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這在今天看來類似於寫錯別字,但在古人是壹種習慣。(熟識《金太陽考案》165面的附錄“通假字”)
這些點所對應的內容就自己找吧,咱就幫到這兒了(*^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