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很害人,思考太害人。神心累易服,氣弱病來侵。不要搞得極度悲喜交加,當季吃好。又是三個晚上的醉酒,第壹個就是晨怒。睡在海裏的時候,天鼓響了,銀杏咳出了玉瑾。邪氣難侵,精氣來自全身。如果妳想遠離各種疾病,妳應該始終保持謹慎。鎮定神經,快樂,珍惜精神,保持平和,拯救。人生在世,修行在我。如果我們能遵循這個原則,平坦的土地可以是真實的。
孫思邈是唐代著名的醫學家。少年時因病學醫,熟讀數百部經典和歷史。他撰寫了不朽著作《千金方耀》和《千金方毅》,各30卷,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後人尊為“藥王”。孫思邈不僅醫術精湛,而且擅長養生。他已經100多歲了,是中國最老的醫生。在陜西省耀縣孫家園的王耀山上,後人留下了100多塊石碑,其中壹塊上刻著孫思邈的“養生銘”,這是養生的智慧。
中醫把“精、氣、神”視為生命的“三寶”,認為壹個人要想健康長壽,必須“惜氣”、“安神”,重視保養。因此,孫思邈首先提出,怒不能傷氣,思不能傷神,以避免氣的紊亂,血管的不調和,臟腑的功能失調,從而導致各種疾病。孫思邈特別重視心理保健,認為壹個人平時要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盡量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避免過度的悲喜,以免出現“悲可傷肺”、“大喜大悲”的情況。孫思邈還指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保健的壹個重要方面。所以生活壹定要規律,註意飲食,保持飲食均衡。特別是要防止夜間大吃大喝、醉酒,以免造成停止進食、消化不良或胃損傷、肝損傷等不良後果。在生活習慣上,要註意少吃刺激性食物,不能偏食。這就是養生碑文裏“省五味”的意思。所謂“天鼓”,是指睡前(晚上9~11點)敲36次牙,“銀杏虞書津”是指早上醒來(淩晨3~5點)上下腭攪動數十次,津滿嘴就可以咽下去了。以上兩種導法在唐代以前的醫療保健書籍中常被提及,具有保存津液、固定牙齒的作用。孫思邈認為,只要大家都註意養生,就能達到“正氣藏於內,邪不可幹”的目的,可以有效防止身體“神疲心易,氣弱病侵”的“未病”狀態。孫思邈最後在《養生銘》中指出,能否健康長壽,其實掌握在自己手裏,絕不是命中註定的。只要個人保健得當,保健得當,就能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