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出身楚國沒落貴族家庭,雖然家境不比鼎盛時期,但也衣食無憂生活優渥。家中長輩滿腹經綸,對屈原的家庭教育很是重視。屈原深知自己身上流淌著楚國王室血脈,從小對待自己的要求也非常嚴格。
離他們家不遠處有壹座山,山中環境空幽寂靜,除了獵戶到此打獵,平時裏鮮有人跡。屈原在家中讀書,冬日裏火盆燒的很旺盛,屋子裏非常暖和,不壹會兒屈原就感覺昏昏欲睡。他想起古籍中記載讀書人吃苦學習的故事,便想到去家後面的山洞裏讀書,這樣既能鍛煉自己的心智,還能不打盹把書讀下去。
他把想法告訴家裏人後,遭到了家裏人的壹致反對。但是屈原不顧家人阻攔,帶著書本只身來到山裏,找了壹處背風的山洞,開始讀書。山中氣溫本來就低,洞中更是寒冷潮濕,沒過多久就把屈原的手腳凍腫了。他起身跺跺腳搓搓手待身體暖和過來就又開始坐在地上讀書。家人看到屈原這麽小就能吃苦也就不再阻攔了。屈原在山洞裏堅持了三年,終於把《詩經》讀懂讀透了。這也為後來他開創楚辭奠定了堅實的文學基礎。
其實,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經驗中有壹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肯吃苦肯努力,做壹件事付出的努力和汗水遠比其他人要多的多。屈原能夠取得政治上和文學上的巨大成就就與他的吃苦精神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壹點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
屈原詩的總體介紹
提到屈原,人們第壹個浮現腦海的關聯就是《離騷》。《離騷》的文學水平極其出色,在贊揚《史記》時周樹人先生曾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由此可見《離騷》的地位。
作為詩人,屈原是成功的,是他開啟了文學著名於世的大門,在他之後湧現的文學家、著作才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而屈原作為政治家是失敗的,空有壹身抱負滿腔熱忱卻報國無門,他曾經在楚國得到過楚懷王的器重,朝堂之上也曾呼風喚雨,但是他的文人氣質又顯得與政治局面格格不入,最終落得被罷免流放的慘淡局面。文學家和政治家的雙重身份,使得屈原所創做的詩句帶有明顯的愛國主義情懷。
楚辭這壹文體在屈原的筆下得以創立,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著壹席之地。屈原的詩句內容涉及面廣泛,從神話故事傳說到人鬼神境遇,都被他拿過來創作。詩句突破了短篇的局限,開啟了長篇創作的先河,對賦、比、興的修辭手法信手拈來,詩歌風格磅礴大氣,文風跌宕起伏,音律錯落有致。可以說,屈原所創作的詩句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文學成就之高無人可與之匹敵。
如果說屈原行在文學創作的路上不理政事,那麽他的結局可能會被改寫。但是脫離了政局,他的愛國憤慨之情還會如此般激昂嗎,還能創作出《離騷》嗎?這恐怕就不得而知了。
關於屈原的傳說
屈原是壹位歷史名人,耳熟能詳的人物,關於他的傳說也有很多。眾所周知,屈原是壹位楚國貴族,與當時的楚王是有著親戚關系的。因為屈原太優秀了,所以楚王非常忌憚屈原,再加上楚王身邊的人總是在說屈原的壞話,所以楚王就更加的討厭屈原了。楚王討厭屈原的直接後果就是,把屈原外放到了非常偏僻的地方。
屈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都以無效告終。最後的屈原感覺走投無路了,於是跳江自殺。屈原的死,成全了壹條江的名字,那條江叫做汨羅江。
在屈原跳江之前,和壹個漁人有了很著名的壹段對話。屈原覺得人們都錯了,都是黑的,只有自己是對的,是白的。漁人和他討厭塵世的想法不同,漁人喜歡的是隨波逐流,覺得順其自然活的會更好。屈原不認同漁人的想法,覺得高貴不能和低俗***存,因此更覺得自己不能在這世界生活下去了。關於屈原和漁人的對話,至今人們還是分成兩派,各自為營,有著不同的價值觀。
百姓很愛戴屈原,傳說中江裏有吃人的大魚,百姓們不想看到自己愛戴的人被吃掉。於是在屈原跳江的這壹天,想盡辦法給大魚餵食物。江南地區的稻米多,百姓倒到江裏的稻米也多,後來就有了吃粽子的習俗。粽子外面有竹葉或者竹筒,裏面就是稻米。因為人們是劃著船到江上的,今後的每壹年都有劃船,後來就演變成了傳說中的賽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