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過秦論中篇及翻譯

過秦論中篇及翻譯

秦滅周祀,並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淩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並兼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推此言之,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雖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設秦王論上世之事,並殷周之跡,以制禦其政,後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長久。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饑者甘糟糠,天下囂囂,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政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壹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汙穢之罪,使各反其鄉裏;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循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內,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雖有狡害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弭矣。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然後,奸偽並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於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鹹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借公侯之尊,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者見終始之變,知存亡之由。是以牧之以道,務在安之而已矣。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故曰:“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於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過也。翻譯:秦始皇統壹天下,兼並諸侯,臨朝稱帝,享有四海,天下的人自然地聞風向往。像這樣是什麽原因呢?回答是:近古以來沒有統壹天下的帝王,已經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繼死去以後,命令不能在天下通行。因此用武力征伐,強國侵略弱國,大國損害小國,戰爭不休,軍民疲敝。今秦王正式稱帝統壹天下,這是在上有了天子啊。那些可憐的百姓,都希望靠他安身活命,沒有誰不誠心景仰皇上。在這個時候,應該保住威權,穩定功業。安定危亡的關鍵,就在此時了。秦王懷著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相信功臣,不親近士民,廢棄仁政的王道,而樹立個人權威,禁毀詩書古籍,執行殘酷的刑罰,把詭詐權力放在前頭,把仁義道德拋在後面,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實行兼並,要重視詭詐和權力:安定國家要實行順時權變:這就是說奪天下和守天下不能采用相同的方法。秦朝經歷了戰國到統壹天下,它的路線方針沒有改變,他的政策也沒有改變,這是他奪天下與守天下的方法沒有不同啊!孤立無援,擁有天下,所以他的滅亡,很快就來到了。假使秦王能夠考慮古代的治國政事,沿著商周的路來制定自已的政策,後代即使出現了驕奢淫逸的君王,政權也不會有傾覆的禍患。所以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建立國家,名號卓著,功業長久。如今二世繼位,天下的人沒有不伸長了脖子盼望著而觀察他的政策的。挨凍的人穿上粗布小襖便感到滿足,饑餓的人吃上糟糠就感到香甜。

天下嗷嗷待哺的百姓,正是新皇帝執政的機會。這就是說對勞苦的百姓,實行點仁政便見效果。假使秦二世有壹般平庸君主的德行並且能任用忠賢的臣子,臣主壹心***同承擔天下的憂患,在服喪期間就改正先帝始皇的過失,割地分民賞賜功臣的後代,封國立君,以禮節對待天下的賢才,空出牢獄,免除刑殺,廢除沒收犯罪者妻子兒女為官家奴婢之類的雜亂刑罰,讓罪犯各自返回家鄉;打開倉庫,散發錢財,以賑濟孤獨窮困的士人;減輕賦稅,減少勞役,幫助百姓解除困難;簡化法律,減少刑罰,並堅定地執行下去,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更新操守,檢點言行,各自謹慎修身,滿足廣大人民的願望,以威信德政對待天下的人,天下人就歸附了。如果在全國範圍內到處都歡歡喜喜地安居樂業,唯恐發生變亂,那麽即使有奸詐不軌的人,而民眾沒有背叛主上之心,圖謀不軌的臣子也無法掩飾他的奸詐,暴亂的陰謀就可以阻止了。秦二世不實行此種辦法,卻比始皇更加暴虐無道,重新修建阿房宮,使刑罰更加繁多,殺戮更加殘酷,官吏辦事更加苛刻狠毒;賞罰不當,賦稅更加沒有限度。天下多事,官吏們無法管理。百姓窮困,而君主卻不收容救濟。於是奸偽欺詐的事都發生了,上下相互隱瞞,遭受罪罰的人很多,受刑被殺的人在大路上到處可以看到,天下的百姓都以此為苦。從群卿以下壹直到百姓,人人都懷著自危的心理,親身處於窮苦的境地,都不能安於其位,所以容易動亂。因此陳涉不憑商湯、周武王的賢能,不借公侯的高位,在大澤鄉振臂壹呼,天下響應的原因,在於人民處在危難的境地。所以古代聖王能洞察開端與結局的變化,懂得存在與滅亡的關系。因此,管理人民的辦法,最重要的是使他們安定而已。只要人民安定,盡管天下有叛逆的臣子出現,也必然沒有人響應。所謂“安定的人民可以壹道做好事,危難的人民就容易壹道幹壞事”,就是說的這種情況。高貴到天子,富足到擁有天下,而其自身不免於被殺的原因,就是由於挽救敗局的方法不對。這就是二世的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