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絡理論可診病
如何根據經絡理論診斷人體功能是否異常或有疾患?中醫認為,經絡系統是人體聯系天,地、人整體的紐帶,穴位既是經絡氣、血、津液輸註於體表的部位,又是經絡接受體內或外界 *** 的反應點。當外邪入侵,對經絡氣血運行產生幹擾,繼而產生瘀結,致使經絡運行受阻,導致臟腑或相應組織器官功能異常、病變;如果臟腑或組織器官發生病變,在體表經脈循行的部位也會有異常反應,其中經絡穴位是反應的主要部位。
穴位診斷是中醫診斷疾病方法的壹種。「有諸內者,必形諸外」,「通則不痛,不通則痛」。當點按穴位反應酸脹時,說明經脈氣滯;反應刺痛,說明經脈有瘀;反應發涼,說明經脈受寒;反應發熱,說明經脈受熱;反應麻木,則經脈屬虛等等。而且穴位反應輕重與機體受傷害程度正相關,反應越強,說明機體受傷害程度也越嚴重,反之則越輕。
如點穴時,心經和心包經等相關穴位出現明顯脹痛和刺痛感,不但可診斷臟腑功能異常、病變,也可進行調理。
手部點穴與經絡密不可分
《黃帝內經·素問》指出:「掌中熱者,腑中熱;掌中寒者,腑中寒」。反應了手掌與臟腑之間存在密切的對應關系,當臟腑發生寒熱等疾病在手掌上就會反應。
中醫將所有疾患概之為壹個「邪」字,「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有「經脈所通,主治可及」之說。
中醫認為,手足是四肢的末端,稱為「四末」。它是陰陽之氣會合的部位,是經絡的起止點。有四肢為「根」為「本」之說。 *** 這些部位的穴位,易於激發人體經氣,促使氣血環流不息,有利於疏通經絡,營養全身,以達到散結化瘀,使體內多余物質或凝聚在體內的毒素化解,隨汗液或大小便排出體外;使病氣通過呼吸或矢氣摒出;並循經絡感傳,調動和激發人體免疫功能,使體內臟腑功能活性化而達到祛病養生的效果。
雙手密集了眾多經穴,經外奇穴和特定穴,而現代生物全息穴位群和病理反射區的發現和運用,更加拓寬了手部點穴祛病養生的作用和範疇。
手部點穴有特色,優勢多
手部點穴屬中醫「內病外治法」中「遠治法」的壹種,不但可治療手部附近的疾病,還可治療遠端和內臟相關的疾病。且其不受場地限制,不借助器具,取穴方便,安全,可靠,沒有副作用,療程短,見效快。
手部點穴宜在飯後壹小時。急性重癥性、傳染性、高燒性、出血性疾病或必需手術者不宜進行。女性例假、懷孕期和產假期不宜。點穴時,指甲要修短、洗凈,保持衛生,主要用拇指端偏峰對相關穴位點壓,同樣會有如同針灸壹樣酸,脹、痛、麻、熱、沈、寒、涼、輻射等「得氣」感。手法上宜先輕後重,再輕揉,循序漸進,逐漸達到力中肯綮,要有壹定滲透力。點壓頻率約同呼吸次數,每穴位點壓5分鐘左右,壹只手做完後再換另壹只手,時間掌握在壹小時左右。做完後,周身溫熱微汗,口渴,喝杯白開水。
服用藥物者,取得壹定療效且鞏固壹段時間後逐漸減少用藥。
手部點穴防病於未然
手部點穴可以防病於未然。通常,人們借助體檢了解身體狀況,手部點穴也可幫助自己了解身體異常。因久病必瘀,重病必瘀,怪病必瘀。如果點到穴位反應刺痛,表示臟腑有瘀,說明疾病已經或正在形成。可以做到早發現,早防治。
手部點穴療程短,見效快。其遵循「治病先治其心,後治其形」之古訓,從整體觀出發,根據具體情況,采用「同病異治」或者「異病同治」法,結合陰陽五行之關系,有時不但能治好壹種病,還能治好其他病。對於治療慢性病、功能性疾病,尤其在「治未病」,促進人們走出「亞健康」,有獨到之處。
手部點穴不但可自治,也可他治。有很多問題可以發現並進行調理。如頸椎病、肩周不適、頭痛、耳鳴、失眠、腹瀉、疲勞綜合征、中風後遺癥等。
通過點穴,開始時那些酸、脹、痛、麻、熱、沈、寒、涼等反應會逐漸減輕,病情也隨之逐漸緩解或康復,即通過點穴經脈疏通,令其「行氣、活血、化瘀」,扶正祛邪,提高人體正氣,和諧臟腑,平衡陰陽,提高機體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