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的民居,以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具有對稱的布局。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屋,中間的主屋體系最受推崇。它是舉行家庭禮儀和接待貴賓的地方。每棟房子都面向庭院,由陽臺連接。北京四合院雖然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家族制度的具體體現,但庭院寬闊,尺度適宜,安靜親切,花木有序,是理想的戶外生活空間。華北東北的房子大多都是這種寬敞的四合院。
中國南方的房屋結構緊湊,多為多層,其典型的房屋是以長方形小天井為中心的廳堂。這種民居方方正正,結構簡單,在南方各省分布較廣。
閩南、粵北、桂北的客家人,往往居住在規模較大的群宅裏,平面呈圓形、方形,由中央的壹個單層樓堂和四周的四五層樓房組成。這種建築防禦性很強,以福建永定縣的客家土樓為代表。在中國傳統民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樹壹幟。有方形、圓形、八角形、橢圓形等8000多座土樓,規模宏大,造型優美,科學實用,各具特色,構成了壹個奇妙的居住世界。
福建土樓用當地的生土、碎石、木屑建造單體房屋,再連成大屋,再建成厚實封閉的“防禦性”城堡式建築房屋——土樓。土樓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和強烈的宗族特征。樓裏有水井和糧倉。遇有戰事和土匪,壹旦關了城門,就自生自滅了。如果被圍困,食物和水將持續幾個月。加上冬暖夏涼、抗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為客家人世代攻堅、繁衍生息的居所。窯洞和古城民居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彩都各具特色。這裏主要介紹有特色的北方窯洞和古城裏的民居。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遊地區有許多窯洞。在陜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墻上挖橫洞,往往連幾個洞,洞內加磚加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地、經濟、省力,將自然和生活場景有機結合,是壹種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另外,中國還有保存完好的古城,這些古城裏有大量的古宅。其中,山西平遙古城和雲南麗江古城都在1998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是現存最完整的明清古縣城,是中國中原漢族古縣城的典型代表。到目前為止,這座城市的城墻、街道、房屋、商店、寺廟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築格局和特色基本保持不變。平遙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和藝術發展的活標本。
始建於南宋的麗江古城是唯壹壹個將納西傳統建築與外國建築特色相結合的城鎮。麗江古城不受中原建築禮儀的影響,城內路網不規則,沒有嚴密的圍墻。黑龍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池水流入墻壁和住戶周圍,形成水網。古城內隨處可見河流、運河,垂柳刷刷的沿河流水。南方自由式住宅
自由式住宅是指不采用庭院形式,但整體構成非常自由,造型單壹的住宅。主要分布在農村和南方小城鎮,多為中下層使用。
自由式住宅大多規模較小,特別註重空間的合理利用,並不特別註重禮儀制度。其他房子特別註意的區分,這裏都不太註意,設計思路接近功能主義。但他們仍然追求造型的完美,因為他們擺脫了禮儀的束縛,解放思想,組合靈活,所以更加多樣。自由式住宅的造型特點是:1,大多在壹個平面和壹個屋頂相連的建築上,運用各種手法營造出上下左右都可以進出的豐富空間,而外向則是開放外露,沒有院墻,與自然融為壹體;2、自由形式,不求規則對稱。或屋頂坡度先小後大,或樓房與平房相鄰,或屋頂部分高於閣樓,或吊樓部分挑在外墻某處,蓋著屋檐;平面有之字形、彎曲的尺子形或各種難以形容的形狀。室內空間充滿變化,屋頂下往往鋪設閣樓。閣樓要麽在前坡,要麽在後坡,要麽在中間。地面隨著基地的標高而變化,不同的房間可能有高有低,同樣的房間也可能不在同壹個平面,或者房子壹邊和另壹邊的地板不壹樣。總之,相對於正規的房子,處理完全是根據場地情況,極其奇妙;3.這些變化大多是利用民間壹種叫做“桶架”的便攜式框架來完成的,只需要壹些簡單的處理,就可以巧妙的變化成許多端,顯示出極大的靈活性;4.使用的材料是最容易獲得和最經濟的產品,以小綠瓦或茅草為屋頂,以小綠磚、編織籃抹灰、木板、巖石、石塊或泥土為墻壁。木材不上色,墻面只是酌情使用,形成顏色、紋理、質感的自然對比。木質結構自然的裸露在墻面上,表現出其結構穿插的美感,還有另外壹種天真無邪的趣味。中國的園林建築歷史悠久,在世界園林史上享有盛譽。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中國就有了最早的宮廷園林。此後,中國所有的首都城市和地方名城都建有園林,中國的城市園林豐富多彩,在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中占有光榮的地位。
以山水為主的中國園林,風格獨特,布局靈活,將人工美與自然美相結合,形成奇妙的效果。這些園林建築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掩映在山川之中,將自然之美提升到了壹個更高的層次。
中國的園林建築包括宏偉的皇家園林和精致的私家園林。這些建築以山水、花草、樹木、庭院、廊橋、楹聯等精巧布置,使山川充滿情感,意境無窮。中國園林的境界可分為三類:治世境界、神仙境界和自然境界。
中國的思想是務實的,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重視道德倫理價值和政治意義,反映在景觀設計中,這是管理世界的境界。這種境界多見於皇家園林,著名皇家園林圓明園中約有壹半的景點都體現了這種境界。
神仙境界是指造園時以浪漫主義為審美標準,註重中國道家思想中強調自然寧靜和修身養性的內容。這種境界在皇家園林和寺廟園林中都有體現,比如圓明園的彭道瑤臺,四川青城山的古道觀,湖北武當山的南巖宮。
自然境界以寫意為主,註重表達園主的感受。這種境界多體現在文人園林中,如宋代蘇舜欽的滄浪亭、司馬光的《獨樂府》。
中西園林的區別有:西方園林強調幾何和數學原理,側重建築;中國園林註重自然景觀和遊客的美好感受,更註重人與自然的和諧。
蘇州古典園林
蘇州古典園林,從65438年到0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體現了中國園林建築的藝術特色。蘇州園林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有十多處名園。蘇州園林大多占地面積不大,采用的是層出不窮、不拘壹格的藝術手法。以中國山水花鳥的意趣和唐詩宋詞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間內裝飾假山樹木,布置亭臺池塘,營造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其中著名的園林建築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等。
圓明園
中國最著名的皇家園林,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融合了中國各地不同風格的園林藝術,並借鑒了壹些西方建築風格。公園裏的建築很精致,雖然形狀不同,很有趣。宏偉的圓明園在1860年被侵華的英法聯軍焚毀,人們只能在碎瓦殘垣上想象這座名園的壯麗。
圓明園位於北京的西北郊。壹般來說,圓明園還包括它的兩個附屬園林,長春園和蘄春園(萬春園),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是清代北京西北郊五大離宮即“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圓明園、長春園)中最大的壹座,面積347公頃。
圓明園不僅是當時中國最傑出的宮廷園林,而且通過傳教士的書信和報告的介紹而聞名歐洲,對18世紀歐洲自然景觀園林的發展產生了壹定的影響。宮殿建築又稱宮室建築,是皇帝為了鞏固統治,彰顯皇權威嚴,滿足精神和物質生活享受而建造的壹種巨大而宏偉的建築。這些建築大多雄偉壯麗。
從秦朝開始,“宮”就成了皇帝和皇室居住的地方,皇宮也成了皇帝處理國家大事的地方。在未來的幾年裏,中國宮殿建築的規模壹直在擴大。它的典型特征是巨大的拱門,覆蓋著金色的琉璃瓦,彩色的繪畫,精雕細刻的天花板沈箱,白色大理石橋臺,欄桿,橫梁和柱子,以及周圍的建築草圖。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是典型的宮殿建築。
為了體現皇權至上和以皇權為核心的等級觀念,中國古代宮殿建築采用了嚴格的中軸線對稱布局: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華麗,中軸線兩側的建築相對低矮、小巧、樸素。由於中國的禮儀思想中包含著祭祖、崇尚孝道、重視糧食、祭祀土地神的內容,所以中國宮殿通常在左前方有壹座祠堂(也叫祠堂)供皇帝祭祖,在右前方有壹座國壇供皇帝祭拜土地神和糧神(國為地,粟為糧)。這種模式被稱為“左組右舍”。古代宮殿建築本身也分為兩部分,即“前者是皇帝統治政府和舉行儀式的地方,後者是皇帝及其嬪妃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紫禁城分為兩部分,前壹部分是皇帝舉行重要儀式和發布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築有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這些建築都建在漢白玉制成的8米高的平臺上,從遠處看就像龔瓊的仙女闕。建築形象嚴肅、莊重、宏偉、雄偉,三大殿內部金碧輝煌。紫禁城的後半部分,即“內宮”,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嬪妃居住的地方。幹青宮、坤寧宮、皇家園林等主要建築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大多數建築包括花園、書房、亭臺樓閣和巖石,所有這些都形成了自己的庭院。
由於朝代更替和戰亂,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不多。除了北京故宮,還有沈陽故宮。此外,Xi安還有幾處漢唐宮殿遺址。寺廟是中國的佛教建築之壹。寺廟建築起源於印度,從北魏開始在中國興盛。這些建築記錄了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發展和宗教的興衰,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中國古代人對陰陽世界有著深刻的看法,有著崇尚對稱、秩序和穩定的審美心理。因此,中國佛寺結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先和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南北中軸線布局、穩定對稱、嚴謹有序的方形建築群。此外,園林式建築的佛寺在中國也很常見。這兩種藝術模式使中國寺廟不僅具有典雅莊重的寺廟氛圍,而且充滿了自然情趣和深邃的意境。
洛陽白馬寺
河南洛陽白馬寺始建於漢代,是中國最早的官方佛教寺廟。寺廟呈長方形,占地約4萬平方米。白馬寺的修建有力地促進了佛教在中國、東亞和東南亞的發展。因此,白馬寺至今仍是許多國家佛教徒朝拜的聖地。
袁家山:又名小蓬萊、呂祖廟,是河南睢縣歷史文化名城中罕見的明代船形建築群。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由明代兵部尚書袁可立所建,是明清時期著名的道教勝地。
五臺山的佛教建築
五臺山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山上保存的古代佛教建築多達58座,其中著名的寺廟建築有建於唐代的南禪寺和北居士。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寺廟建築。北寺是中國不同時期建築形式的集合。寺內的建築、雕像、壁畫、水墨被稱為“四絕”。
衡山孔宣寺
另外值得壹提的是山西北嶽恒山懸空寺,是壹座豎立在空中的寺廟,造型獨特,上有危巖,下有深谷。這是壹座極其罕見的建築。懸空寺位於渾源南3.5公裏金龍峽谷西側懸崖的山腰上。它是中國現存唯壹壹座建在懸崖上的木結構建築。始建於北魏,歷經唐、晉、明、清四朝修繕。整個建築面向恒山,背面翠屏,壁巖無級,高樓聳立,是北嶽恒山第壹奇。
布達拉宮
喇嘛教是中國佛教的壹個流派。喇嘛教的寺廟建築以大佛堂、高堂和依山而建的建築為特征。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是典型的佛教寺廟建築。建於唐代的布達拉宮經歷了連續的修繕和擴建,形成了壹個龐大的建築群。整個宮殿建築依山而疊,雄偉壯觀,建築面積兩萬多平方米,殿宇二十余間。正殿供奉著珍貴的12歲釋迦牟尼鍍金銅像。布達拉宮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同時也吸收了尼泊爾和印度的建築藝術特色。
此外,承德的“外八廟”和北京的雍和宮也是喇嘛教的著名建築。陵墓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於人死靈魂不滅的觀念,中國古代人普遍重視喪葬。因此,無論什麽階層,他們都精心建造墳墓。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的陵墓建築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產生了罕見而龐大的古代皇帝和皇後陵墓;並且在歷史演變過程中,陵墓建築逐漸與繪畫、書法、雕塑等藝術流派融合,成為反映各種藝術成就的綜合體。
秦始皇陵位於陜西省Xi市的驪山北麓,是中國最著名的陵墓,建於2000多年前。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是守衛這座陵墓的“部隊”。秦始皇兵馬俑以其雄偉的氣勢、高超的雕刻和工藝,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曾評價說,環繞秦始皇陵的著名兵馬俑,連同它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都是完美的現實主義傑作,同時保留了很高的歷史價值。
在陜西省Xi附近,有許多中國皇帝的陵墓。除秦始皇陵外,還有西漢11帝王陵,唐代18帝王陵。漢武帝劉徹陵是西漢時期最大的陵墓,也是埋藏珍寶最多的陵墓。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陵園面積巨大,園內埋葬著17座英雄貴族墓。昭陵是地上和地下的珍貴文物,最著名的是唐代的精美雕刻《六駿圖》。
明清陵墓
明清帝王陵是中國帝王陵中保存最完整的。
明皇陵主要位於北京昌平,即十三陵,是明朝建都北京的13位皇帝的陵墓。它們位於北京昌平縣北部天壽山下的壹個小盆地,三面環山,向南開闊。這些帝王的陵墓散落在小盆地內的山坡上,面積達40平方公裏。陵墓中有13位皇帝、23位皇後和許多妃嬪、王子、公主和陪葬夫人。
十三陵規模宏偉,景色秀麗,氣勢雄偉。它們是中國最集中、最完整的墓地建築。其中,長陵(明朝朱迪)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鈞)最為壯觀。發掘後發現,定陵地宮石拱結構堅固,周圍排水設施良好,積水少,無石拱坍塌,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人民建造地下建築的高超技術。
中國現存的陵墓建築中,規模最大、建築體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寢——清東陵,占地78平方公裏,包括清朝5位皇帝,14位皇後,100多位嬪妃。清陵中的主要陵墓建築精美壯觀。
陵墓存在的意義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為現代留下了相當數量的古代遺跡、遺物和古籍。陵墓是我國古代建築遺產中較為豐富和保存完好的壹個類別,其中蘊藏著大量的古代藝術珍品。同時,陵墓建築本身也是古代藝術和技術水平的綜合體現。中國古代陵墓的壹個突出特點是刻意追求山川自然情境的完美。精心探索自然景觀美與人文景觀美的有機結合。這壹特征的形成有著濃厚的文化根源,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框架,綜合反映了古代人們的環境觀、建築觀、審美觀和倫理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