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龍芝軍事學院是俄羅斯培養各軍兵種團級以上指揮軍官的學校。
學院創建於1918,地點在莫斯科,全稱為工農紅軍總參謀部學院。1924年,伏龍芝元帥擔任院長。1925,學院以伏龍芝命名。1931年,伏龍芝軍事學院開設坦克和炮兵課程,1939年,成立防空部。1941年學院遷至塔什幹,開設幹部培訓速成班。1943年,伏龍芝軍事學院從塔什幹遷回莫斯科,基礎部新發展,學制改為三年。1947,學院恢復研究生制度。伏龍芝軍事學院以1922獲得紅旗勛章,1943獲得列寧勛章,1945獲得蘇沃羅夫勛章,1978獲得十月革命勛章。學院還獲得了“伏龍芝紅旗軍事學院”的稱號。1992,學院更名為俄羅斯沃龍茨軍事學院。
學院舊址
醫院的歷史與蘇聯武裝力量的建設和鞏固以及蘇聯人民爭取祖國自由和獨立的鬥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院是在復雜的條件下創建的,在年輕的蘇維埃共和國與白匪和武裝幹部激戰、國內形勢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開始授課。
1924年,伏龍芝軍校青年營內戰期間,經常有大批或個別學員被派往武裝鬥爭最緊張的地方。在將大學畢業生和學生送上前線的盛大聚會上,來自蘇聯和中國的著名黨和國家活動家經常出席。1965438+2009年4月19日和6月14日,列寧兩次視察學院,向分別前往東部軍團、西部軍團和南部軍團的學員發表了熱情的告別演說。列寧壹直非常關心學院的活動,經常在許多方面給予支持。內戰期間,1/3學生因積極上前線而獲得“紅旗勛章”。黨組織在大學生活中發揮了很大作用,黨員這個* * * *人在軍事藝術的教學和活動中發揮了先鋒作用。
內戰後,學院調整了教學、科研和黨政工作。在完成這壹任務的過程中,伏龍芝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曾在1924年4月至1925年6月期間擔任該院院長。在他的領導下,他改進了學院制度,改革了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法,並放棄了不必要的科目。他重視野戰工作,發展軍事科學研究,活躍了軍事科學協會和研究生班(成立於1924+0年6月)的活動。隨著裝甲坦克、機械化士兵、炮兵和航空兵的發展,學院面臨著培養從團級到軍級具有廣博知識的各兵種指揮員的任務。為此,成立了摩托化和機械化、空軍和戰鬥訓練等教研室。1931年,在軍事學教研室的基礎上成立了作戰部,培養從集團軍級到軍級的指揮員和參謀人員。
畢業生直接去前線打仗。
1931~1932學年,學院不僅招收各兵種指揮員,還接收炮兵、坦克兵、航空兵等學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和戰爭初期,學生和教師的數量增加了。當時非常重視對西班牙戰爭、哈桑湖和哈拉欣河作戰、蘇芬戰爭經驗的學習,提高了野外工作的地位,使學生更經常地參加實際軍事演習。
伏龍芝河畔街俯瞰蘇德戰爭。戰爭開始後,學院縮短學制,積極參與莫斯科防區的建立。教師參加了首都民兵部隊和殲滅戰隊的訓練。僅1941年就有3000名左右的軍官被派往作戰部隊,而在整個戰爭年代,* * *向部隊派出了1.1萬名訓練有素的指揮官和參謀。他們沒有辜負黨和政府的信任,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了蘇聯英雄,獲得了政府頒發的高級獎章。許多畢業生和教師在抗擊德國法西斯侵略者的戰鬥中獻出了生命,其中包括:阿帕納森科和瓦圖廷將軍、科爾波諾斯將軍、中將·埃夫列莫夫和中將·卡比雪夫等。戰爭結束後,學院廣泛開展學習和總結戰鬥經驗的活動,並開始研究軍事藝術中的新問題。
組織和課程
學院有1院長,1教學、科研、政工副院長。學院下設培訓部、政治部、研究部和物資技術保障部,以及院務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和教學方法委員會。主要教研室有戰役戰術、馬克思列寧主義教研室,蘇聯黨史、黨政工作教研室,戰史、軍事藝術史教研室,外語教研室。學院有兩大系:基礎和函授,還有進修班和研究生班。基礎部由合成軍、偵察、空降、登陸等專業組成。
學院優先招收畢業於各軍兵種合成軍高級指揮學校,擔任營長職務2年以上,具有部隊指揮實踐經驗,具有良好的戰鬥素養和政治素養,年齡在38歲以下的上尉、少校。招生方式為領導推薦,逐壹審核,考試錄取。考試科目包括俄語、數學、文學、戰術、技術裝備等。基礎部每年招生近300人。函授部招生多,相當於基礎部的2 ~ 3倍。畢業後統壹分配所有學生。壹般晉升軍銜為1,晉升軍銜為1 ~ 2,團參謀長職務不低於團。單項學習優秀者可擔任團長。
現在學校的主樓。
基礎部開設的課程有合同戰術、兵役、戰爭史、外軍史、馬列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黨史和黨政工作、外語、軍事心理學、軍事教育學、軍事法學、軍事財務管理等。綜合軍事專業學制3年。第壹年學習基礎戰術理論和團攻防戰術,第二年學習師戰術和指揮,第三年學習集團軍戰役理論和指揮,畢業前兩三個月還要學習陸軍戰役等相關知識。函授部的課程和進度與基礎部相同,但以自學為主,六個學期後允許學生參加畢業考試。學院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的戰役、戰術和軍事技術素養,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優秀合成陸軍指揮員。培訓強調綜合運用講座、課堂討論、自學、各種作業、各種練習等形式,既提高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又強調運用現代化設備提高教學質量。
高校教師從全軍選拔。很多老師都是經過戰爭考驗,從事科研教學多年的將軍和其他級別的軍官。師資隊伍基本實現了老中青結合。比如戰役戰術教研室,教齡10年以上的占37%,5年以上的占31.5%,5年以下的占31.5%。
這所大學的教學方法是先進的。訓練中特別強調綜合運用講座、課堂討論、自學、各種作業、各種練習等形式,提高學員的戰鬥、戰術和軍事技術素養,培養學員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訓練過程中,還註重模擬指揮所、實驗室、教學中心等現代化教學設備,讓學員熟悉武器技術裝備,訓練和掌握現代化裝備,學會使用自動化指揮系統指揮部隊。這個學院的教員知識淵博,經驗豐富。教員中有不少是從事多年教學科研的將軍、軍官,擁有博士學位。
伏龍芝是壹個男人。
說到伏龍芝軍校,我們就不得不談到伏龍芝。
伏龍芝
伏龍芝是蘇聯內戰中最著名的紅軍指揮官之壹。1885出生於吉爾吉斯斯坦斯佩克(今吉爾吉斯斯坦伏龍芝),蘇聯黨和國家著名活動家、軍事家、傑出的軍隊統帥和軍事理論家。1924年4月,伏龍芝任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工農紅軍參謀長,兼任軍事學院院長。這壹任命表明了蘇共黨和政府對軍隊幹部培養的高度重視,也印證了學院在這壹重要事業中的巨大作用。
伏龍芝來到學院後,首先進壹步明確了學院的培養目標。他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軍事技能,還要不斷提高思想理論水平。為了適應世界軍事的發展,伏龍芝對學院的組織結構、訓練內容、訓練方法和訓練體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作為壹位傑出的軍隊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伏龍芝非常重視統壹認識軍事藝術的重要原則問題。他不僅專門撰文指出統壹軍事學說和軍事藝術基本觀點的重要性,而且在統壹學院的訓練方針、統壹作戰內容及其實施方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學院教學、部隊訓練乃至全軍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0年6月,伏龍芝去世,享年40歲。在悼念這位深受全院人民愛戴的院長的日子裏,全院職工要求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以他的名字命名學院。委員會批準了這項請求。工農紅軍總參謀學院更名為伏龍芝軍事學院。這所學院已被並入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合成學院,但俄羅斯人仍習慣稱其為沃龍茨軍事學院。
著名校友
該學院在蘇聯乃至世界享有盛譽,為蘇聯武裝力量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如蘇聯元帥崔可夫、格雷奇科、朱可夫、沃羅諾夫、比留佐夫等。中國元帥劉伯承、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將軍、高等軍事學院副院長楊虎城將軍也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
“蘇聯英雄”朱可夫
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1896 65438+2月2日~ 65438+6月0974 18)蘇聯軍事家。由於在蘇德戰爭中的突出貢獻,他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軍之壹,也因此成為僅有的兩個四次獲得“蘇聯英雄”榮譽稱號的人之壹。
朱可夫
朱可夫出生在壹個貧窮的家庭。少年時在莫斯科當學徒,1915年被召入俄羅斯騎兵團。壹戰中,朱可夫因作戰勇敢兩次獲得“聖喬治十字勛章”,並晉升為中士。十月革命後,他加入了布爾什維克。在壹次遭遇戰中,他帶領部隊以100人對2000人的劣勢堅守陣地7個小時,得到了斯大林的賞識。1918到1920,參加過蘇俄內戰。1923年,朱可夫成為團長,1930年,升任旅長。他是新裝甲戰理論的熱情支持者,詳細的作戰計劃和對紀律的嚴格要求也為他帶來了名聲。
1938年,日軍在外蒙古與蘇軍以及日本建立的偽滿洲國邊境制造摩擦,朱可夫被派往邊境組織對日軍事部署。諾門坎戰役爆發於1939年5月。蘇軍在朱可夫的指揮下,利用大量裝甲部隊進行閃電戰般的立體機動作戰,最終圍剿日軍並取得勝利。朱可夫因在這場戰役中的出色指揮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1940年,朱可夫被授予上將軍銜,後被任命為蘇聯總參謀長。
1941 6月22日,德軍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蘇軍在戰爭初期被擊敗。朱可夫簽署命令,要求蘇聯紅軍立即組織反擊,但沒有奏效。德國人進軍後,重點是基輔。經過判斷,朱可夫提出應該撤出基輔,以免被德軍包圍,造成更大的損失。他的觀點和直率的性格使他與斯大林發生沖突,他被任命為後備軍司令,沙波什尼科夫接任總參謀長。隨後的戰爭過程顯示了朱可夫的洞察力。如果斯大林當時采納了他的建議,就不會造成66萬蘇軍在基輔全軍覆沒的悲劇。
朱可夫在前線指揮戰鬥,朱可夫擔任後備軍司令後,率領軍隊在葉利尼亞成功實施了葉利尼亞反擊,粉碎了德軍先鋒部隊,穩定了當地前線。九月的列寧格勒很匆忙。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被任命為大本營代表,去了列寧格勒。從此開始了他在各地協同指揮的序幕,也因此被稱為“救火隊長”。
朱可夫到達列寧格勒後,立即中止了正在研究撤退計劃的會議,毫不留情地撤換了兩個集團軍的指揮官,逮捕並處決了壹些擅自撤退的軍官,並迅速擬定了壹個守城計劃。通過自己堅強的意誌來帶動下屬,合理的使用有效的力量來集中防守和反擊,穩固防線。5438年6月+10月,德軍大規模進攻莫斯科,朱可夫被調回莫斯科,代替季莫申科保衛莫斯科。保衛戰於65438年2月結束,德軍從莫斯科周邊地區撤出。
1943年初,朱可夫和伏羅希洛夫元帥作為統帥部代表,協同列寧格勒方面軍和沃爾霍夫方面軍突破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戰役勝利後,朱可夫被提升為元帥;同年夏天,他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協調了庫爾斯克戰役。1945年5月8日深夜,朱可夫主持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儀式,並代表蘇聯簽字。
戰後,朱可夫因戰功卓著,又有自身缺點,受到斯大林的懷疑。1953斯大林去世後,被召回莫斯科;65438年至0955年任蘇聯國防部長。然而,在幫助赫魯曉夫的過程中,朱可夫自豪地說:“沒有我的命令,壹輛坦克不會從原來的位置移開。”赫魯曉夫隨後感受到了朱可夫的威脅,利用朱可夫的來訪架空了他,回國後以“波拿巴主義者”的莫須有罪名解除了他的國防部長職務。
赫魯曉夫下臺後,朱可夫再次被提及。深居簡出的朱可夫寫了許多軍事著作,如《回憶與思考》、《在保衛首都的戰鬥中》、《庫爾斯克突出》、《在柏林方向》等。,並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上的許多著名戰役,闡述了他的軍事思想。朱可夫死於1974,葬在紅場克裏姆林宮的城墻下。
“軍神”劉伯承
劉伯承(1892 65438+2月4日~ 1986 65438+10月7日),原名劉,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領導人。1892 65438+2月4日出生於四川開縣趙家場。當我十幾歲的時候,我致力於為我的國家服務。1911年響應辛亥革命,加入開縣學生軍。1912考入重慶軍政府總校。1913加入四川桃園(世凱)軍。1914加入中國革命黨。在保國護法戰爭中,他擔任連長、參謀長、旅長。
劉伯承
1965438+2006年3月,攻占豐都時右眼中彈致殘。1923年對吳戰爭期間,擔任東路賊軍第壹路前敵總指揮,被譽為“川中名將”。1926年5月加入中國* * *產黨。1927參與領導南昌起義,任前敵委員會參謀長。
1928年下半年,劉伯承被調到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當他踏進校門時,壹條醒目的標語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壹切戰術都要適合於壹定的歷史時代。如果新的武器出現,軍隊的組織形式和指揮也將發生變化。”劉伯承由此聯想到他在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時曾經在課堂上看到的壹句口號:“離開現實的理論是死的理論,離開理論的現實是盲目的現實。”這兩句警句的深刻內涵對劉伯承的軍事思想有著深刻的啟示。
為了徹底理解為什麽“壹切戰術都要適合於壹定的歷史時代”,劉伯承從恩格斯的《反都靈論》中找到了理論依據:“沒有什麽比陸軍和海軍更依賴於經濟前提了。裝備、編制、編制、戰術、戰略首先取決於當時的生產水平和交通條件。這裏改變的不是天才指揮官的‘智力自由創造’,而是更好武器的發明和士兵構成的改變;壹個有才華的統帥的影響力,最多也就局限在讓作戰方式適應新武器和新士兵。”恩格斯這壹精彩非凡的理論深深打動了劉伯承,他鼓起勇氣把這壹段譯成了中文。
從此,他非常重視恩格斯軍事著作的研究,並從中受益匪淺。伏龍芝軍事學院的主要課程包括戰略、戰爭史(壹戰和蘇聯內戰的歷史)、軍事地理、俄語等等。劉伯承學習軍事理論,努力與實戰相結合。每學習壹門課程,他幾乎都要聯系自己過去經歷過的戰爭案例,從中總結成功和失敗的教訓。所以無論是課堂提問,還是圖上作業,還是野外作業,他都學得紮實,理解得透徹。
1930年夏,劉伯承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回國後,任中央軍委委員、長江局書記,協助周恩來處理中央軍委日常工作。1937 1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任工農紅軍學校校長兼政委。他也是長征中的中央縱隊司令,指揮先遣部隊渡烏江,智取遵義。1935 1月,在遵義出席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支持毛澤東的主張。5月,指揮壹個幹部團奪取焦坪渡,保證了全軍向北順利渡過金沙江。後來他和聶率先出兵為全軍開路,並與彜族首領小結盟,使全軍順利通過彜族聚居區。5月25日,率紅壹師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紅軍與四方面軍會師後,他堅決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與張的分裂活動作鬥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劉伯承擔任八路軍129師師長,組織指揮所部對陽明堡、七根村進行夜襲,以及長勝口、神頭嶺、響堂鋪等戰鬥。後來又取得了晉東南反九路“圍剿”和冀南反十壹路“掃蕩”的勝利,建立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1940組織部隊參加百團大戰。後來,組織正規軍、遊擊隊和民兵的武裝集團聯合起來,把主力部隊地方化,成立大量武裝工作隊,進攻敵占區的城鎮據點和交通線,打敗了日偽軍的“侵占”和“掃蕩”,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同時多次反擊國民黨頑固派對根據地的入侵。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中原軍區、第二野戰軍司令員。438年9月6日至945年9月,他和政委鄧小平指揮了上黨戰役和邯丹戰役,有力地支持了毛澤東、周恩來在渝同蔣介石和談。1947年6月,鄧小平率12萬大軍突破黃河防線,組織指揮魯西南戰役,隨後遠離根據地,躍進千裏大別山,深入敵後腹地,生根發芽,多次破敵圍攻。9月以來,與挺進豫皖蘇的陳(義)蘇(豫)野戰軍和挺進豫西的陳(庚)謝(富治)團密切配合,殲滅江淮、河漢之間大量敵人,迫使國民黨軍陷於被動,對扭轉全國戰局起了決定性作用。1948 165438+10月參加指揮淮海戰役,取得戰略決戰重大勝利。1949年4月,參加指揮渡江戰役,直接指揮第二野戰軍解放皖南、浙西、贛東北、閩北廣大地區。同年冬,指揮西南戰役,實行長途迂回包圍的作戰方針,解放川、滇、黔、西康四省。
1950年底,領導成立解放軍軍事學院,任院長(後任政委)。65438年至0954年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軍委訓練部部長。1957年9月任高等軍事學院院長、政委。1959後還負責戰略研究,為解放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壹級八壹勛章、壹級獨立自由勛章、壹級解放勛章。1982辭去黨政軍領導職務。1986 10於10月7日在北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