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陳寅恪和王國維,國學成就方面,哪個更出色或各有何特色?

陳寅恪和王國維,國學成就方面,哪個更出色或各有何特色?

這位仁兄,這世上許多東西是不能比較的,尤其這兩位近代國學泰鬥,我不想說哪位更出色,而更願意比較兩人學術上的特色和不同。

壹、兩人生平

王國維,生於1877年逝與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浙江海寧人。

早年科舉:世代清寒,早年屢應鄉試不中,感於戊戌風氣變化之際棄絕科舉之路。

留學日本:後進上海《時務報》館充書記校對,利用公余,到羅振玉辦的“東文學社”研習外交與西方近代科學,結識主持人羅振玉,並在羅振玉資助下於1901年赴日本留學,1902年因病從日本歸來。

獨學階段:在羅振玉推薦下執教於南通、江蘇師範學校,講授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復埋頭文學研究,開始其“獨學”階段。1906年隨羅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韻等,其間著有《人間詞話》等名著。

流亡日本:1911年辛亥革命後,王國維隨兒女親家羅振玉逃居日本京都,從此以前清遺民的身份處世。其間,在學術上窮究於甲骨文、金文、漢簡等方面。

上海教學:1916年,應上海著名猶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滬任倉聖明智大學教授,並繼續從事甲骨文、考古學研究。

北京任職:1922年受聘北京大學國學門通訊導師。翌年,由蒙古貴族、大學士升允舉薦,與羅振玉、楊宗羲、袁勵準等應召任清遜帝溥儀“南書房行走”,食五品祿。

清華教學:1925年,王國維受聘任清華研究院導師,教授古史新證、尚書、說文等,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被稱為“五星聚奎”的清華五大導師。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北伐逼近北京之時,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書,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

陳寅恪,生於1890年逝與1969年,江西義寧人,著名詩人陳三立之子,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孫。

少時私塾:少時在南京家塾就讀,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從小就能背誦四書五經,廣泛閱讀歷史、哲學典籍。

留學階段: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陳寅恪隨兄衡恪東渡日本,入日本巢鴨弘文學院。1905年因足疾輟學回國,後就讀上海吳淞復旦公學。1910年自費留學,先後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回國。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費的資助,再渡出國遊學,先在美國哈佛大學隨籃曼教授學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轉往德國柏林大學、隨路德施教授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向繆勤學習中亞古文字,向黑尼士學習蒙古語,在留學期間具備了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種語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清華任教:1925年回國。其時清華學校改制為大學,設立國學研究院,其“基本觀念,是想用現代的科學方法整理國故”。聘任當時最有名望的學者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等人為導師,人稱清華四大國學大師。當時的研究院主任吳宓很器重他,認為他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梁啟超也很尊重他,謙虛地向人介紹:“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 1926年6月,他只有36歲,就與梁啟超、王國維壹同應聘為研究院的導師,並稱“清華三巨頭”。

抗戰教學:抗戰期間顛沛流離、輾轉各地,先後在西南聯大、廣州大學、中山大學任教

解放前期:抗戰勝利後,陳寅恪再次應聘去牛津大學任教,並順便到倫敦治療眼睛,不僅無效,目疾反而加劇,最後下了雙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診斷書。寅恪懷著失望的心情,辭去聘約,於1949年返回祖國,任教於清華園,繼續從事學術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廣州,拒絕了國民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要他去臺灣、香港的邀聘,任教於廣州嶺南大學。院系調整,嶺南大學合並於中山大學。遂移教於中山大學。

解放後,他受到黨和政府的器重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先後被選為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史館副館長、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等職。十年動亂,被折磨致死。

二、學術側重

王國維屬於典型的舊時科舉無望,受維新運動感召的清末學者,講究適時論謀變法自強。在日本留學和日本流亡期間,接觸了西方學術,涉獵廣泛,包含農學及哲學、心理、論理等,這從他在上海任教時所授課程可見壹斑。王國維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確立了較系統的近代標準和方法。王國維公研究範圍非常廣闊,是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於壹身的學者,生平著述62種,批校的古籍逾200種。

陳寅恪屬於家傳國學,但未經科舉,直接出國留學,而且留學時間非常長,主要是學習語言文字學,是通曉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種語言。很重要的壹點是,人類的歷史是由文字記載的,而語言又是文字的母體,所以研究歷史肯定得熟悉各個歷史時期的語言,陳公是這方面的天才。陳寅恪治學面廣,宗教、歷史、語言、人類學、校勘學等均有獨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因此,陳寅恪的課上學生雲集,甚至許多名教授如朱自清、馮友蘭、吳宓、北大的德國漢學家鋼和泰等都風雨無阻地聽他的課。

由此可見二人研究範圍不盡相同,但均是各自領域的高山北鬥,現今再也沒有向清末、民國時期哪些國學大家了,那個時代雖然動亂,但中國文化和思想卻是極為昌盛,我們的國學正在隨著老壹輩大家的逝去中死亡,我們該怎麽辦?!沒有信仰的徹底唯物主義是最可怕的,是觀當下什麽錢不敢貪,什麽錢不敢賺,什麽話不敢說,什麽事不敢做。破已破,立未立,有破有立,方能振興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