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金門炮戰的過程

金門炮戰的過程

戰前準備:

在金門炮戰之前,解放軍已經對金門島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前線解放軍總司令葉飛將軍調集17炮兵營組成聯合地區炮兵群,15炮兵營組成廈門地區炮兵群。海軍海防部隊6個海岸炮連部署在圍頭、廈門、聯合等地,負責打擊和封鎖進出遼羅灣的船只。解放軍使用了439門火炮,包括152榴彈炮、155榴彈炮、122榴彈炮和130海岸炮。與此同時,福建沿海的民兵也動員起來配合解放軍炮兵部隊與正規軍作戰,每個炮兵陣地都配有壹定數量的民兵。

早在7月初,參戰的解放軍部隊就開始在福建沿海集結,秘密進入。除了炮兵部隊,海軍和空軍部隊也駐紮在福建。其實早在1955,已經完成朝鮮戰場作戰任務的空軍主力就計劃南下福建,但為了向臺灣省表明和平意願,空軍暫停進入福建。到1958,形勢急轉直下,戰備機場完成。空軍主力轉移到福建,開始準備奪取制空權。除了加強海岸炮的戰備任務,為了奪取近海制海權,除了原來駐守廈門的海軍炮艇外,東海艦隊第六支隊的12魚雷艇在上海裝上火車,海軍官兵集體換上陸軍軍服,攜帶魚雷艇的軍事縱隊改裝成“陸軍新兵列車”由陸路秘密抵達廈門,準備在廈門海域作戰。

在臺灣省,8月初,1958,臺灣省當局也宣布臺灣-金鵬-馬地區進入緊急戰備狀態。14年8月7日、8月4日,兩岸空軍在臺灣省海峽上空激戰。8月20日,蔣介石親自到達金門島,鼓勵金門守軍。此時距離金門炮戰全面爆發只有三天時間。

在大陸壹側,嚴陣以待的解放軍炮兵部隊隨時準備接受炮擊命令。解放軍通過審問俘虜等多種調查手段,獲得了部隊在金門島的大致分布和金門防衛司令部的駐地信息。金門防衛司令部的所在地位於金門島最高峰吳泰山的南側,火炮很難擊中。解放軍炮兵部隊正在大陸尋找類似的高丘進行模擬炮擊,獲取數據後準備射擊。

炮兵作戰過程:

824海戰

8月24日,解放軍海軍魚雷艇在遼羅灣擊沈軍方包租的商船泰生號(民生公司所屬戰車登陸艦),嚴重損毀戰車登陸艦中海號(LST201)。泰生號上至少有200人遇難。中海死亡8人,受傷12人。175號艇在返航途中中彈受傷,掉隊,被擊中沈沒。船上大部分船員遇難或被俘,只有5人遊回大陸獲救。這個故事被改編成著名的故事片《海鷹》,壹時間聞名全國。

炮戰結束後,為應對解放軍的猛烈進攻,美國國防部於8月24日在臺灣省海峽部署了第七艦隊。此後,第七艦隊協助臺當局海軍補給金門,與臺當局空軍、臺當局海軍陸戰隊和臺當局陸軍舉行了壹系列聯合防空兩棲作戰演習,並向臺當局派出F-100戰鬥機和勝利女神導彈營,還設立了作戰指揮中心。

8月25日以後,國軍試圖維持金門的海上補給,利用夜間運輸進行彌補。另壹方面,解放軍轟炸船只和海岸,試圖維持封鎖。

遼羅灣海戰

自8月23日大規模炮擊後,解放軍炮兵轟擊點逐漸集結彈著點,集中於金門西村、沙頭機場、寮羅灣,意圖困住金門島。在解放軍炮兵和海軍的封鎖下,機場根本無法起降,金門島1.5萬軍民的補給完全依靠博羅灣的海上運輸。

9月1日,由馬工起航前往金門運輸補給的臺當局海軍巡邏艦沱江號,於9月2日在落羅灣與解放軍發生了壹場遭遇戰,史稱落羅灣海戰。沱江號在這次戰鬥中受到重創,但仍然順利完成了運輸補給的任務。戰鬥中,魚雷艇隊誤判了敵艦目標,放過了優秀的戰鬥機。混亂中,174和180兩艘魚雷艇相撞沈沒。

9月8日,解放軍繼續向金門群島發射了53300多枚炮彈,重點是金門的新碼頭。途中,解放軍海岸炮150連的炮火擊中正在卸貨的中型登陸艦(LSM242),造成11官兵死亡,登陸艦中彈,用海運軍火引爆,燒毀。下午1時30分,駐金門的炮兵開始反擊,發射10100余發。到下午6時30分,解放軍被壓制,停止射擊。

美國的幹預

自9月2日羅灣海戰後,9月3日,美國海軍開始為國民黨海軍提供武裝護航,但並未進入原定的三海裏。然後9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中國領海12海裏。在外交上,中美開始了政治博弈。我國政府聲稱,外國船只和飛機未經許可不得進出我國領海和領空。面對封鎖,金門島逐漸供不應求。除了持續的炮戰,雙方還在臺灣海峽上空進行了頻繁的空戰。9月24日,國民黨空軍用AIM-9響尾蛇空對空導彈擊落解放軍空軍壹架戰鬥機,開創了世界空對空導彈擊落戰鬥機的先河。

15年9月,在華沙舉行的中美大使級會談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王炳南要求江撤出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承諾在壹定時期內不進攻臺灣省。王炳南要求中國政府宣布,必須收復直接威脅廈門、福州並被國民黨軍隊占領的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如果國民黨軍隊願意主動撤出這些島嶼,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是不會追擊的。“應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求臺灣省撤出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以美國政府的名義表示,美國政府曾要求臺灣省當局放棄金門,因為金門群島和馬祖群島不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防禦義務之內, 並承諾提供當時美軍5個師的標準裝備作為補償,為金馬地區軍民撤退提供交通工具。 但這壹要求遭到了蔣介石的拒絕。美國隨後通過第三國表示,可能在保衛臺灣省外島的戰鬥中使用戰術核武器,美國還支援了國軍的重型裝備。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警告北京不要引發美蘇核對抗。

美援臺灣八寸炮

9月中旬,美軍支援6門203mm口徑M55自行火炮,俗稱八寸炮,由國軍1號陸軍炮兵607營接管。經過壹周的熟悉訓練後,他們被美國海軍分兩步從左穎軍港運送到澎湖。9月18日和9月21日,國軍啟動“雷霆計劃”,美軍和國軍合作運送八寸炮到金門。為了分散風險,還是分兩步進行,由三個國家陸軍和海軍的登陸艇(LCU)各攜帶壹把M55,LCU停泊在美軍的萬噸船塢運輸艦(LSD)中,護送到金門。美國船塢運輸艦停靠在距離金門3英裏的地方,三艘登陸艇隨後駛向金門,在炮火下在海灘登陸。

9月26日,首批3門m55首次上陣,摧毀圍頭地區炮兵陣地。下午四點,圍頭近海的炮兵陣地撤退,M55s火力追擊。9月29日,第二批3架m55投入戰鬥,主要攻擊大登和聯和炮兵的陣地和工事。9月27日,國軍炮兵第607營第三次成功搶灘登陸,6門M2牽引八寸榴彈炮加入金門,至此金門國軍擁有12門八寸遠程重炮。

對於國軍八寸炮的成績,雙方有不同的記載。在臺灣省,當時俞大猷得到戰報,說國軍觀察射擊準確,解放軍炮兵炮位周圍的零散火炮被擊破,這是前所未有的打擊。在壹個多小時的八寸炮射擊中,解放軍40多個目標全軍覆沒。因此,極大地鼓舞了臺灣省當局和國軍的士氣。黃金防衛部司令胡璉也記錄道:“只有壹百多次突擊射擊,我們看到敵人的岸炮殺傷人員並引起煙霧。我軍官兵被敵人彈幕壓抑已久,歡呼如雷。”當代臺灣省軍事史作家分析,12八寸炮到位後,國軍取得了火力上的優勢,就其影響而言,中國人民* * *和國家在炮戰上轉為劣勢,不再可能以炮戰封鎖金門或削弱防禦態勢。考慮到中國人民和中國方面取得的政治收益,他們不希望沖突升級引發美蘇勢力直接上戰場,甚至將戰火擴大到華南地區,所以相繼宣布“停火壹周”、“停火兩周”、“單槍匹馬,兩手都要硬”,以降低沖突能量。

在大陸,報告文學作家沈偉平提出,他查閱了大量當時在廈前線的作戰文件、電報、情報分析、作戰簡報和總結,只提到了幾個個別的關於203榴彈炮在金門使用的材料,遠沒有臺灣省部署“屠夫”地對地導彈和“響尾蛇”空對空導彈以及美國航母特遣部隊重要。9月16之後,解放軍廈門前線的炮兵火力從未減弱。9月26日以後的戰鬥損失統計沒有出現明顯的增加。同時,他看望了參戰的士兵和民兵。大多數受訪者表示,中國大陸的炮兵工事相當堅固,203榴彈炮的命中率有限。同時金門也沒有頻繁使用,避免暴露203榴彈炮的位置。沈偉平總結道,“203榴彈炮的到來,無疑增強了金門的防禦,但並沒有改變大陸強大、金門火力薄弱的大局;這種型號的巨炮肯定給大陸帶來了麻煩,但麻煩肯定沒有臺灣省說的那麽邪惡。”

國際反應

金門炮戰打響後,美國國內國際輿論擔心地區沖突升級為大戰,大多反對臺灣省當局固守大小金門、馬祖等外島,也反對美軍介入。9月11日,英國外交大臣塞爾文·勞埃表示,美國合作保衛外島,甚至動用戰術核武器,顯然會產生連鎖反應,臺灣省當局從外島撤軍會強化其國際地位。9月29日,美國參議員約翰·肯尼迪表示,美國必須保衛臺灣省,但必須除掉外島。新西蘭總理瓦爾特Naoh建議臺灣省從外島撤軍,國際社會確保其地位,成為壹個獨立的中立國。10 10月1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表示,臺灣省當局在金門部署大量兵力不是壹個好主意,但是國軍不能在敵人的壓力下撤退。

10 10月26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飛往臺北會見蔣介石。杜勒斯說,必須用核武器突破大陸的炮擊封鎖。蔣介石最初表示可能考慮戰術核武器,但當他得知必須使用相當於廣島威力的核彈時,他表示不願因為使用核武器而引發世界大戰或讓美軍卷入大規模沖突。杜勒斯指出了美軍支援金門的政治困難和限度,並向蔣介石提出了壹些條件,暗示臺北當局接受“兩個中國”的解決方案。杜勒斯離開後,蔣介石和他的兒子蔣經國商量了壹下,決定與北京聯系,冷靜壹下。蔣氏父子秘密向中國人民和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傳達了這樣壹個信息:如果大陸繼續炮擊,臺灣省必須從外島撤軍,中國將有分裂的危險。美國學者陶涵認為,蔣介石和毛澤東都把金門作為連接臺灣省和大陸的樞紐,雙方在這壹點上有默契。

沖突冷卻

65438年10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彭宣布“基於人道理由,停止炮擊金門七天”。10年10月13日,宣布停火再持續兩周。然而,10年10月20日下午,解放軍聲稱停火無效,原因是美國軍艦在為臺灣省造船廠護航,並於當天下午4時恢復炮擊。到黃昏,* * *發射了11,500多發,國炮也在下午5點集中了7個營的火力進行反擊。10月65438+25後,解放軍放棄強攻,雙方炮兵此時繼續炮擊行動。隨後,解放軍宣布采取“單人雙停(單日炮擊,兩日不炮擊)”政策,繼續炮擊。次年10月8日至15日,連續五天無戰事。15日,解放軍突然進行零星的破壞性射擊。

此後每單日只發射小規模的射擊或宣傳彈,國軍經常利用單日對大陸零星射擊或發射宣傳彈。至於大規模炮戰,再也沒有發生過。

後期炮戰和單打雙不戰

金門炮戰(1960)兩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以更小的規模展開了617炮戰和619炮戰,之後又以“單槍匹馬,雙槍匹馬”的方式接連開炮,直到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在這壹點上,中華人民共和國聲稱金門炮戰是壹場不尋求殺戮或占領的戰爭,但其政治意義高於軍事意義。

金門炮戰

名稱:823炮戰

地點:金門及其周邊地區

時間:8月23日1958至10月5日10。

參加人員: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國民黨軍。

結果:炮擊停止,中國內戰處於休戰狀態。

參與者的力量:解放軍駐福建前線部隊和敵人國民黨的守軍

目標:解放臺灣省,統壹中國。

意義: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

背景: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國民政府徹底潰敗,退守臺灣省。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大陸大獲全勝的形勢下,準備進行解放臺灣省的戰役。根據毛澤東總統的部署,武力解決臺灣省問題的三步走戰略是:第壹,掌握海峽制空權和制海權;第二,掃除周邊島嶼的國民黨勢力,建立渡海基地;三、預計在1950~1951之間展開全面渡海戰役。雖然1949年解放軍發動金門戰役,渡海部隊三個團全軍覆沒,但中國人民解放軍壹直在為解放臺灣省做各種準備,從未間斷。

1949金門戰役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金門失敗。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入臺灣省海峽,增加了解放軍渡海攻臺的難度。國民黨政府和新中國政府隔著臺灣省海峽對峙的局面基本確立。但在此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此之前發動了萬山群島戰役,解放了廣東省的萬山群島。1955年,解放軍聯合發起壹江山島戰役,解放壹江山島。此後,臺灣省當局控制的地區僅限於臺灣省島、澎湖列島、臺灣省周圍的島嶼以及大陸沿海的金門島和馬祖島。金門島和馬祖島是臺灣省當局控制的最靠近大陸的地區。解放軍在金門島的三個團被殲滅的記錄,也成為很多解放軍將領心中永遠的痛。

朝鮮戰爭結束後,中國人民* * *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即著手修建鷹潭至廈門鐵路、浙閩、贛閩、粵閩戰備公路和東南沿海的福州、龍田、漳州、晉江、惠安、連城機場,鐵路、公路和六個機場相繼建成。1956年,仿制蘇聯米格17的解放軍殲5也試飛成功。但是,在臺灣海峽,解放軍從來沒有優勢。國民黨空軍壹直占據著臺灣海峽上空的制空權。國民黨空軍戰機經常來大陸騷擾轟炸,國民黨海軍已經基本占據制海權。解放軍海軍壹直用海上遊擊戰的方法對付沒有大型戰艦的國民黨海軍。在國內稍微穩定的情況下,為了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繼續實施毛主席解放臺灣省三步走戰略的第壹步,就要發動對臺戰爭,爭奪沿海的制空權和制海權。

1958年7月中旬,伊拉克人民推翻了伊拉克王室,建立了伊拉克共和國,退出了巴格達公約。美英隨即出兵黎巴嫩和約旦,中東局勢緊張。中國人民* *和中國政府以“支援中東人民反侵略鬥爭”為借口,加強海防力量,形成了要進攻臺灣省的態勢。15,臺灣省當局宣布臺灣馬地區進入緊急戰備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