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面燈的習俗

面燈的習俗

晚上,也就是夕陽星出來之前,各家開始送燈。送燈的順序是先送祖宗板、吊頂板、廚房襯板;然後送到牛棚、牛棚、井臺、磨房等等;然後送到馬路和路口。這些地方都送完了,各家的長子就提著壹個籃子裏的燈,去祖墳前給祖宗送燈。“金燈”和“銀燈”必須出現在祖先的墳墓上。

祖墳前的“金燈”和“銀燈”點燃後,祖墳的四周是混有油的糠,西南角留有壹個缺口,叫門,門口放壹盞鐵燈。點燃風中混有油的谷殼,俗稱“龍燈”。同時,點亮“鐵燈”,邊點亮邊讀賀詞。看完之後,提燈人悄悄的回來了。送燈儀式還沒結束。

送燈籠的時候,看到熟人不能打招呼。點燈時,不能借別人的火柴,否則看不到自己家裏的光;給祖墳送燈籠,不能送白蠟燭。當地人管他們叫“大白杠”,說妳送“大白杠”,這個家的男人下輩子就單身了。

正月十六晚上是最後壹個點燈的晚上。在壹些地方,還有保暖的習俗。火不是柴火做的,而是壹只破鞋子的地基。農村穿的鞋是千層的,很耐穿。這壹天是最後壹天點面燈,把面燈放在紅底上烤。燈的香氣和鞋底的臭味彌漫在空氣中,別有壹番風味。習俗是烤七火,小孩子吃飯前經常在七火上烤壹個面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