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是木蘭溪上的壹個小鎮,端午節的氣氛特別濃厚。家鄉的端午節是從農歷五月初壹開始的。家鄉過的端午節流傳的風俗:初壹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賽龍舟。
糕是為祭祀祖宗用的,是用面粉或用米磨成粉發酵後加糖做成的,松松的、甜甜的,很好吃。
記得每年五月初二,母親都會從棕樹上砍下壹朵棕葉,捆在高高的四方桌桌腳上,順著葉子的紋路扯成壹條壹條的,末端還是連在壹起的,用來捆粽子。洗好的粽葉和糯米端過來,還有調羹和筷子,壹切準備就緒,就搬來小板凳開始包粽子。而我就在旁邊蹦來蹦去的,不停地問什麼時候才能有粽子吃。看著壹片片粽葉在母親靈巧的手裏神奇地變成壹個個精致的粽子。沒多大會的功夫,桌腳上就掛起來壹串串精巧的粽子,解下來提在手裏沈甸甸的。就那樣提著棕葉的梗壹並放進大大的鍋子裏,得煮上好半天才能好,等吃上粽子多半都到了下午了。等到壹揭開鍋,壹股濃郁的棕香肉香立即撲鼻而來。
家鄉的端午節有吃螺的習俗,據說是小孩在這壹天吃螺會變得聰明。螺這東西當時不昂貴,五分錢就能買壹盎,村裏幾乎家家都買得起。初三這壹天,賣螺的小販會滿村裏吆喝。小孩們向大人討了錢、買了螺後聚在壹起吃;孩子們吃了螺,留下螺殼,就屋頂上扔,弄得舊瓦片喀啦喀啦作響,其樂無窮。
初四壹早,大人就會叫小孩們去田埂拔壹捆沾著露水的艾草,回來插在門框上。大人們說這樣驅蚊蟲、能避邪。等插在門框上的艾草漸漸被風幹了,就成了藥。夏天村裏的小孩容易得脹肚子,肚子鼓鼓的。拔壹根幹艾葉放在鍋裏煮。蒸氣冒出了壹股好聞的香氣,在屋裏繞來繞去,冷卻後讓脹肚子的小孩喝下,有時腫鼓鼓的肚子就會漸漸癟下來。初五是過端午節的高潮。家鄉民俗認為,五月為惡日,懸掛艾葉如旗、昌蒲似劍,可驅邪除穢。每當五月五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在清晨去采帶露水蘭草、金銀花、鐵芒箕、番石榴葉、榕葉的“五味草”,當然還要在午時上井裏打壹桶甘甜的清泉。這水,都是泉眼裏流出來的,沒有任何汙染。在端午節這天,水最涼,喝起來也最可口,喝了這天的水,可以保佑壹年健康。用“五味草”和“午時水”煮鴨蛋,剩下的水給小孩洗澡,換上新衣服看下午的劃龍舟。據說是水鄉蚊蟲多,用“午時水”洗澡可防叮咬。
端午節前,村裏的小孩都會纏著母親或祖母給打個“蛋兜子”。“蛋兜子”是用五色絲線結成壹個精致的網絡子。用“五味草”煮鴨蛋,會把鴨蛋染得黃黃的。裝進網絡子裏,掛在胸前衣襟的紐扣上,胸前的衣服通常也被染上壹圈黃漬。出門壹碰上小夥伴,就把鴨蛋掏出來,對碰撞,誰的蛋殼先破了,誰就輸了,就剝了殼吃掉,有壹種淡淡的五味草的清香。小孩子對於雞蛋很感興趣,並不是因為他們特別的喜歡吃,而是因為他們特別的喜歡“鬥蛋”。帶上幾只蛋,早早的來到教室,幾個壹群在課桌上拿蛋對撞,誰的蛋被撞破誰就輸了,好勝的小孩們玩得可開心啦。
龍舟競渡是壹種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壹種有利於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民間活動。我家鄉龍舟競渡據說也是為了紀念楚大夫屈原:“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端陽的下午,四鄉八鄰小孩們穿上新衣服,佩帶“香囊”和“蛋兜子”,高高興興地跟著大人們觀看龍舟競渡。岸上人頭攢動,翹首瞻望;溪面龍舟燦爛,壹字排開;船隊服色分明,沿岸彩旗飄揚;壹聲炮響,船如箭發。執旗手站在船頭,揮動令旗,助威吶喊;鑼鼓手敲起鑼鼓,節奏聲聲,扣人心弦;劃槳手赤膊上陣,齊心協力,溯流奮進。競渡完畢,奪標龍舟披紅綢,插紅花,放鞭炮,搖頭擺尾繞江向觀眾致意,似英雄凱歌頗自豪……
離開家鄉好多年了,隔著遙遠的時間和空間我仍能嗅到那股棕葉的清香。妻子和我都 是從家鄉出來的,每年端午節,妻子也會用“五味草”煮壹些鴨蛋,也會從市場買壹點螺煮給女兒吃。現在,超市可以買到各種的粽子,有包紅棗蜜餞的、有包蛋黃果肉的;妻子也會包壹些粽子,但我怎麽也吃不出母親包的感覺,怎麽也感覺不到端午節那個鬧烘烘的氣氛。20多年過去了,我仍然懷念家鄉的故土,懷念家鄉的人——勤勞善良的人民,簡單而古樸,充滿生活情趣的人,永遠忘記不了家鄉的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