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承露盤中承接的仙露,不過是早晚由於溫差凝結在盤中的水蒸氣。漢武帝就把這些凝結的水珠,當成了長生不老的仙露,將承接下來的露水交由方士。方士再將露水和美玉的碎屑調和而成後,讓漢武帝服下,並且告訴漢武帝這樣就能長生不老了。可是公元前87年,漢武帝還是死了。
雖然不能使漢武帝長生不老,但銅仙承露盤如果保存至今,肯定是壹件難得的工藝品。遺憾的是,漢朝滅亡以後,魏明帝曹睿,也就是曹操的孫子,下令將銅仙承露盤從長安搬遷到洛陽。
可沒想到,在搬遷途中銅仙承露盤就被徹底損壞了,最後破損的部件也被丟棄得不知所終了。這段歷史被《三國誌》、《漢晉春秋》等很多文獻記錄,就連四大名著之壹《三國演義》的第壹百零五回 “武侯預伏錦囊計,魏主拆取承露盤”中,對這段歷史也有描述。
唐朝的著名詩人李賀讀到這段歷史後還大發感慨,寫下了《金銅仙人辭漢歌》壹詩,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成為後人們廣為傳誦的名句。
北海以瓊華島為中心景區,瓊華島北坡風景為最美。在瓊華島北坡的所有景物中,最為珍貴、最為特殊的當屬“銅仙承露”。銅仙承露矗立在高臺之上,四周有漢白玉石欄環繞,中間豎立著蟠龍石柱,龍柱的頂端站立著壹個銅制鎦金的仙人,銅人身著秦代寬衣大袖的服飾,面向北方,雙臂舒展,高舉著壹個銅制托盤,向天承接著甘露。銅仙承露是以銅與少量合金鑄造而成,表面鍍以黃金。起初銅仙全身上下金光閃閃,隨著歲月的流逝,現在早已經金衣脫盡,僅剩下古色古香的銅銹綠裝了。
有幾條路都通向銅仙承露,但是由於瓊華島上道路迷離,很少有人發現那個銅人。有人登過銅仙承露臺,但再來時常會走彎路。不熟悉路線的人,就更容易走到岔路上去,這樣,銅仙承露就變得鮮為人知。
通向銅仙承露臺的道路有三條,第壹條是從白塔北面攬翠軒西側的小門下山,走不多遠就可以到達銅仙承露臺。
第二條是從瓊華島東坡向北,穿倚晴樓西行,沿著紫翠房的後面入山門,攀山路蜿蜒而上,經過嵌巖室,跨過石板橋,穿過小昆丘,也可以輾轉找到銅仙承露。
第三條是從瓊華島的西坡畝鑒室北側的小路繞過去,也可以到達銅仙承露。
古時候從道寧齋後面臨山書屋東側的小門出來,昂頭便是銅仙承露臺,但是這條路後來被封住了,所以暫不算數。
2200歲的銅仙如何來到北海
銅仙承露的珍貴,在於它的出身和兩千多年來的輾轉經歷。
有很多旅遊書籍上介紹它是乾隆仿造秦漢時期的“銅仙”制造的,但是根據目前可以查到的歷史資料中,乾隆年間沒有仿制過“銅仙”的任何記錄。相反,在古籍《三輔舊事》、《漢書》、《廟記》、《西都賦》、《魏略》、《金銅仙人辭漢歌》等書籍文章中都有關於銅仙承露的記載。尤其是在金朝,詩人元好問在遊覽北海後,所做的《西苑詩》中,特別提到了銅仙承露。
那麽這個“銅仙”是從什麽地方來到北海的呢?
銅仙承露又稱“銅人”,俗稱“銅仙承露盤”。史料中關於銅仙承露的記載多得不勝枚舉。古籍講秦始皇統壹中國以後,將六國收繳來的銅制武器銷毀,回爐熔化後制作了十二個鍍金銅人,立於阿房宮前,用以表示秦始皇統壹六國之後,將天下太平。從此,銅仙承露就成為了和平安康的標誌物。
秦朝滅亡後,歷代帝王都將“銅仙”視為珍寶。宋朝“銅仙”被收藏在北宋都城汴梁艮嶽禦苑中。當金軍圍攻北宋都城汴梁時,天寒地凍,城內長時間斷炊,皇帝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命人打開艮嶽禦園之門,任百姓拆毀禦園中的宮殿,以取暖避寒。金軍攻進汴梁,艮嶽禦苑之中早已經壹無所有,只剩下壽山艮嶽滿山的太湖石和壹個手撐銅盤的仙人了。
金人為了建設金中都宮殿,將艮嶽禦苑的太湖石和銅仙承露拆運到北京,堆在遼代遺留下的瑤嶼行宮中的瓊華島上。
銅仙承露來到北海已經八百多年,作為阿房宮的遺物,計算壹下,其至今也應該有2200多歲了。
“文革”中曾被當成爛鐵賣
在“文革”中,銅仙承露險些遭到滅頂之災。造反派將其拉倒,漢白玉石雕龍柱也斷為兩截。銅仙人被當做廢銅爛鐵,賣到廢品收購站,後來被文物部門發現,收藏起來。據說是在陳毅元帥的支持下,於1971年得以復原。
根據歷史文獻對銅仙承露記述,經過對銅仙人的裝束、服飾、紋飾等特征的研究,以及對銅仙承露的鑄造工藝的分析,可以確定北海的銅仙承露是秦代的遺物,而且是阿房宮前十二個承露銅仙人中惟壹的幸存者。只是歷經數千年風雨滄桑,金衣脫落,其特殊的身份被後人忽略而已。
銅仙承露是秦代阿房宮十二銅人中遺留下來的惟壹實物,也成為北海乃至北京最為珍貴的歷史文物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