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蕭聲
石,出生於1953,畢業於鄭州大學歷史系1982。河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資料室原副主任,《中州今古》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現任河南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河南三國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出版有《河南名勝古跡辭典》(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大辭典》(執行主編,新華出版社)、《諸葛耕田閑話》(中州古籍出版社)等專著。
諸葛亮的苦幹是中國史學界長期未解的難題。應該承認,由於時代的局限,《三國誌》對這壹問題的記載過於簡略,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中難免有史料不壹(在《裴松之》)的地方,所以諸葛亮的勤釋有爭議和值得商榷的地方是正常的。
關於諸葛亮耕田,歷來眾說紛紜,但有壹點誰也不能否認,那就是諸葛亮本人在《出師表》中說“我壹身布衣,在南陽耕田。亂世死了,就不要請文達做諸侯了。始皇帝不以賤待臣,其指控不攻自破。他在草堂裏照顧群臣,對世俗之事心存感激,便答應先帝趕他走。”《出師表》中的這段話,是諸葛亮前半生唯壹壹次回顧自己的深情。
諸葛亮自幼投靠荊州,隨叔父諸葛玄耕南陽,但只提南陽這個名字,可見南陽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因此,研究諸葛亮,正確解讀《我披著布衣,獻身南陽》中的地名“南陽”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只從地名的角度解讀這個“南陽”,不涉及其他史實。
第壹,“南陽”是當時的縣名,即秦三十六郡之壹的南陽郡,郡屬萬縣,即今天的南陽市。《史記·貨殖列傳》載:“潁川,南陽,夏人居住地。”《三國誌》也記載“南陽百萬戶”。很明顯,這兩個南陽指的是整個南陽縣,而不是南陽縣的任何壹個具體地方。但諸葛亮說的“我壹身布衣,壹心撲南陽”不可能是整個南陽郡,而只是壹個具體的地方。自戰國末年以來,已有多處記載南陽、南陽城、南陽郡曾被用來指郡治宛縣。如《史記》記載“在萬孔家前,梁人也以冶鐵為業。秦征伐魏,遷孔南陽。西漢另外兩個財主是巴寡婦清河淑卓,兩人都是西漢的縣名,只是孔把縣名南陽換成了縣治“萬”。同句還有“動孔南陽”之語。所以這個“萬孔氏”的“萬”和“移孔氏南陽”的“南陽”是真實的。
這就好比《讀史記》卷五十壹中的說法:“二十七年,司馬錯攻楚,赦令遷南陽,於是宛壹開始就成了南陽的名字。二十五年前,我設南陽郡治萬。”史記還記載“南陽西接武關”,而《漢書》在引用同壹句話時,直接將“南陽西接武關”改為“宛西接武關”。由此可見,這個西接武關的“南陽”,只能由本縣管理,而不能由葉、方城或新野、鄧縣管理。
此外,《後漢書》還有“漢軍皆攻南陽,斬前隊醫甄宓”和“漢兵自南陽起兵至昆陽”。毫無疑問,這裏的“南陽”也指宛城,因為此時王莽已將宛縣改名為“南陽郡”。《水經註》(趕水)記載“妳南下宛城之東。其城為神伯之都,楚王滅神威為郡。秦襄王封白起為將軍,以郢為楚,即取宛縣,改宛縣。王莽改名為縣錢月隊,又改名為縣嶽南”。雖然東漢時南陽郡恢復為萬縣,但稱萬縣為“南陽”成為當時的習慣。《後漢書·田》載四年三月,丁卯、巡視了就職典禮,又從宛返回,說自己病了。至葉,崩。”皇帝是“南洋之幸,張玲之幸”。《孝安帝紀》中也記載了同樣的事件:“三月初五,日日有糧。萬幸的是,萬這個皇帝並沒有思想準備...醜,自婉也。丁卯,幸葉,皇帝崩於禹,時年三十二歲。”毫無疑問,“從南洋歸來”和“從南洋歸來”是同壹個地方。同時,這兩則記載還將"南陽"與南陽郡所屬的葉、等縣名並列,進壹步表明此"南陽"指的是治萬郡而非南陽郡。後來晉《南周勇記》記載“宛縣西有梅溪”。晉代沒有南陽郡,只有萬縣。但《南永州紀》中仍習慣稱宛縣,可見當時稱宛縣為南陽是壹種正常的習俗。此外,《三國誌》記載孫堅“勝南陽”。甘寧“居南洋”;諸葛亮《後出師表》記載曹操“困南陽”;東晉郭忠所制《襄陽紀》中“南陽城南九十裏,有舊居,為晉朝所令”等記載,都證明了漢晉時期稱南陽郡為“南陽”是壹種普遍的社會習俗和常態。
特別是《漢晉春秋》收錄的諸葛亮《出師表》中提到曹操“困南陽”,就是曹操在宛城被張繡打敗的事情。
諸葛亮“前模”在漢五年(227),“後模”在漢六年(228)。前後只有壹年時間。在這麽短的時間內,諸葛亮作為軍事家、政治家、地理學家,不可能把同壹個地名指向相隔200多裏的兩個地方。所以諸葛亮“前模”中的“耕南陽”和“後模”中的“困南陽”是壹樣的,南陽郡治宛城應該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