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第壹部代表作。歷代正統學者用多種不同的語言贊美它。總的來說,他們稱贊它為“群經之首”,對它非常尊重。相反,他們認為這只是壹部古代的占蔔書,接近於巫祝的偽言。只是到了孔子的《周易傳》,以及歷代眾多學者之後,後人才盲從推崇。更何況近代以來,類似的輕佻嘲諷還有很多。《易經》原本是壹門古代的占蔔學術,但在商周時期,通過《文王》的校勘和註釋,它從占蔔的範圍被放入了“天人”的學術領域,從而《易經》成為中國人文文化的根基。自東周以來,為孔子所研究、所述,同時作為百家學術思想的源頭而散載。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所以,我們要研究中國的文化,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釋道諸子百家,甚至唐宋以後的儒釋道,不去探究《易經》就會忘記祖先。
後世有人把重點放在了《易經》所舉例的動物上,如龍、馬、象、龍、鹿等。,並采用了我們的祖先伏羲開始畫卦時“取萬物之遠”的說法,認為原來的“易”字是取其象形鳥的思想。然而,這壹說法並未引起關註。
在現代,有人認為‘易’是蜥蜴的簡化。蜥蜴,壹種生物,它自身的顏色隨時隨地都是多變的。當它附著在壹個物體上時,它的顏色會變成和物體壹樣的色調。易經解釋天地之間事物的必然變化,所以它以蜥蜴作為象征,就像經文中的龍和大象壹樣。但又不能叫易經,所以取名易。主張這種觀點的人,最強調的是日本學者。這就相當於在二戰前說堯是香爐,舜是燭臺,禹是爬蟲,都包含著輕浮的惡意中傷,不配有見識的人壹笑置之。
那麽,《易經》中的“易”字是什麽意思呢?根據道家易學者的傳統,以東漢魏伯陽的《參》為標誌,認為“日月稱易”的定義最為合理。“易”二字足以證明道家傳統和魏伯陽“日月為易”定義的準確性。目前,易經的學術思想在西方國家和歐美逐漸流行起來。我們自己對民族祖先文化的準確命名和解釋,絕不能和別人混為壹談,那樣會有損文化正統的尊嚴。
《耿毅三生》是秦漢以後的作者,是古代形成易學傳統的人所公認的,也是我們開始研究易學家必須首先了解的問題。
秦漢以後,儒家學者壹致認為,是我們的祖先傅開始畫八卦。演繹八卦的,當然是周文王;是孔子發揚了易學的精髓。因此,“耿毅三生”指伏羲、占蔔師、文王、孔子。事實上,文王占蔔,寫“蔔辭”,他的獨子周公也通過發展和拓展他的思想寫“蔔辭”。為什麽三聖中沒有提到周公?根據漢儒的種種跡象,按照古代宗法觀念,父子相隨,所以三聖中並沒有提到周公。在這個問題上,現在還很難確定這樣結案是否公平合理。
伏羲當然開始畫卦了,這是毋庸置疑的。文王蔔筮後,周公先人記述,孔子發揚光大,在體例上堅持依靠周公的學術貢獻。我怕孔子夢見周公的時候,心裏會不安。同時,也不應該輕易從“更聖”這個詞上溜走。古漢語中的“更”字也曾有同樣的意思。所謂“耿毅三聖”人才,是指易學經過三聖三士的整理,才得以發揚光大。
從伏羲的八卦圖,到商周時期,經過文王、周公、孔子三賢的研究和著述,建立了《周易》的學術思想體系。因此,可以看出,“耿毅三生”壹詞嚴格來說應該為《周易》之書。說所有易學體系都硬把伏羲拖下來補三聖,似乎有點牽強。與這個問題相聯系的,是“王文宜顏”的問題和作為六十四卦的反復解釋。
伏羲畫卦,這是古今公認的事實。從八卦上解讀為六十四卦,但有四種意見:(1)認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安排的。(2)有人認為六十四卦也是文王的解釋。(3)認為神農是把八卦反復排練成六十四卦的人。(4)認為於霞是反復玩卦的人。王弼(輔助繼承人)是最有力的倡導者,司馬遷是第二,鄭玄是第三,孫勝是第四。
把這四種說法加到漢語考據中,並不容易,幾乎不可能。至於認定重復卦的人是周文王,大概是從“王文宜顏”的“演”字來看,不能說是六十四卦義的解釋,而只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的順序和方式,以及《周易》卦爻辭的解釋。這是不可否認的,是王文的傑作。至於伏羲所畫的卦爻辭,為什麽《歸藏易》的排列以坤卦為首,值得研究。王夫之認為反復排練六十四卦的仍是伏羲的創作,是最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