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肉量是豬幾十倍的大象,為什麽沒有被人拿來吃呢?

肉量是豬幾十倍的大象,為什麽沒有被人拿來吃呢?

人吃肉的習慣由來已久,肉品不僅能給人帶來不壹樣的美味口感,還能給人體輸送必須的營養物質,例如蛋白質、人體必需元素、脂肪等等。在如今這個大多數人溫飽已經不成問題的時代,肉品已經出現在家家戶戶的餐桌上。中國人吃肉的範圍很廣,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和水裏遊的,都能夠成為我們的食材。眾所周知,清朝時期有壹種宮廷盛宴名為“滿漢全席”,該盛宴集齊了滿族和漢族大多數美味佳肴。其中有壹道菜肴名為“象拔”,第壹次聽說的人可能會認為這道菜中有象拔蚌或者大象的鼻子,但實際上象拔指的是象鼻魚。這種魚的鼻子很長,因此人們為其取這個名字。從這裏我們可以引申出壹個問題,象肉可以吃嗎?

大象的肉是什麽味道的?象肉確實可以吃,而且中國古代有相關的記載。古籍中記載的象肉大多指的是亞洲象,亞洲象是目前亞洲大陸上體型最大的陸地生物,成年個體能夠長出1米多長的象牙,這是它們對抗敵人的有力武器。然而在野生環境下的亞洲象數量已經岌岌可危,在中國境內的野生亞洲象僅分布在雲南邊陲地區,因此亞洲象也被列為國家壹級保護動物。

象肉和其他動物的肉品壹樣,所含有的營養主要有蛋白質和脂肪,除此之外還有維生素、有機酸等物質。那麽象肉吃起來是什麽味道呢?中國壹些古籍對此有所記錄。在古代,象肉和鹿肉壹樣是珍貴食材,壹般人是吃不到的,因此也只有官方編著的史料中對大象肉的味道有所記載。其中《開寶本草》中就用“平淡”二字來描述象肉。而《本草綱目》對象肉的評價則是“味鹹酸”,意思是大象的肉又鹹又酸。不僅是國內對象肉味道的記載存在偏差,國外在這方面的記載也不盡相同。根據研究發現,國外最早記錄象肉味道的應該是威尼斯的壹位探險家阿爾維斯·卡達莫斯托,他在岡比亞河探險的過程中初次迫於食物匱乏,初次嘗試了象肉。

根據卡達莫斯托的記載,由於象肉看起來又厚又大塊,於是他先將象肉烤了壹遍,然後再煮壹遍,最後發現象肉依舊難以被咬動,而且味道不怎麽樣。另壹位探險家弗朗索瓦·瓦蘭特在非洲探險進入壹個部落時,被部落裏的人邀請去吃大象腿肉。瓦蘭特入鄉隨俗後將象肉的味道記在日記中,他認為大象腿肉的味道十分美味,以至於他離開部落後依舊想念那種味道。

第三位吃過象肉並且記錄下味道的人是探險家大衛·利文斯通,他在非洲森林中進行科考任務,並有機會嘗試了壹下象肉。根據他的記載,當時他們吃的是大象的舌頭,經過長時間的烹煮後大象的舌頭依然十分硬,最後他們放棄了對它的食用。由以上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象肉是否好吃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大多數記載認為象肉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