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唐宋八大家是誰?

唐宋八大家是誰?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八大家”,是唐宋八大家的統稱,即唐代的柳宗元、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軍人物,歐陽修、蘇三(蘇軾、蘇轍、蘇洵)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韓愈和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們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歌發展的舊面貌煥然壹新。

明初選韓、劉等人文作《巴先生文集》,於是開始用八派之名,真正始於此。明中葉唐順之編撰的《文編》中,唐宋時期的《文編》只有八篇。明末,毛坤城選編***164卷《唐宋八大家筆記》,舊社會廣為流傳,“唐宋八大家”之名由此而流行。自唐宋明引八家以來,八家壹直被視為中國古代學者的門派。《唐宋八大家鈔》164卷,包括明萬歷刻本和清代書店刻本。清代魏源有《唐宋八大家讀本》8卷。

八大人物中,有蘇父子三人,被稱為“蘇三”,即蘇洵、蘇軾、蘇轍,也被稱為“壹校三學士”。因此,可以概括為“漢劉鷗王曾蘇三”。

起源

明初,遊助將上述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匯編成《八股文集》,八大文學家的名字由此開始。明中葉唐順之編撰的《文編》只收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壹概不收,對唐宋八大家的名的塑造和傳播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不久後,推崇的毛坤,根據朱、唐的編纂,選了八篇,編成《唐宋八大家筆記》,唐宋八大家之名就這樣定下來了。

除了八大家之外,還有歐陽修、蘇軾、曾鞏、王安石四家,被稱為宋四家或宋代古文四大家。

歷史背景

“唐宋八大家”的稱謂,最早出現在明初選錄韓、劉等人文為《劉先生文集》時,因三蘇合並,實為《八先生文集》。

明中葉唐順之編纂的《文編》中,唐宋時期的只有八篇。明末毛坤根據二人的理論,選編了***160卷《唐宋八大家筆記》。這本書在舊社會廣為流傳,“唐宋八大家”之名由此而流行。

唐宋八大家以來,歷代作家都以八大家為宗。《唐宋八大家鈔》164卷,包括明萬歷刻本和清代書店刻本。清代魏源有《唐宋八大家讀本》8卷。

韓愈和柳宗元共同倡導“古文運動”,故合稱“韓鶴陽柳安”。韓愈、柳宗元等人開創了古文運動,使唐代散文繁榮起來。壹時間古文作家群起而攻之,形成了“人人咳嗽吐沫,萬物成珠”的高潮局面。

蘇軾、蘇洵、蘇轍合稱為“三蘇”,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歐陽修是蘇軾的老師,王安石和曾鞏都曾拜歐陽修為師。因此,唐宋八大家分為兩唐(韓愈、柳宗元)和六宋(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曾鞏、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是主持唐宋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他們提倡散文,反對駢文,對當時及後世文壇影響深遠。

基本信息

韓愈

韓愈(768 -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擔任吏部侍郎,又稱朝鮮吏部。謚號“文”,又名韓文公。他和柳宗元都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把駢文打碎,拓展文言文的表達功能。

到了宋代,蘇軾稱他為“八代文學之衰”,道己溺於世,忠於囚怒,得三軍之帥”(八代:宋、齊、梁、陳、魏、齊、周、隋);明人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柳宗元並稱“劉漢”。杜牧將韓愈的文章與杜甫的詩歌並列,被稱為“杜韓石筆”,有“大文豪”、“百代文人”之稱。著有《韓昌黎文集》40卷、《外國文集》10卷、《教師評點》等。

韓愈也是語言大師。他善於借用前人的話,註重當代口語的提煉,能夠創造出許多新的句子,其中有許多成了成語,如“落井下石”、“易受責備”、“亂了方寸”等。在思想上,他是中國“正統”觀念的創始人,是尊儒反佛的標誌性人物。

柳宗元

柳宗元(773 -819),字厚,漢族,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思想家,祖籍河東(今山西運城永濟壹帶)。世人稱之為“劉合東”、“河東先生”,又因有柳州刺史而稱“柳柳州”。

柳宗元和韓愈被稱為“劉漢”,劉禹錫被稱為“劉瀏”,王維、孟浩然和魏吳穎被稱為“王蒙”。生於長安,貞元九年(793)進士,官督禦史。他壹生留下了600多首詩歌,成就大於詩歌。他不到50歲。著有《六合東集》等。

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字尊“東坡居士”,謚號“東坡居士”,贈太師,追謚號“文中”。他是四川眉山人,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畫家、散文家。蘇軾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中國幾千年來公認的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人之壹。他的散文與韓愈並稱為“韓朝蘇海”,與歐陽修並稱為“甌塑”,與黃庭堅並稱為“蘇黃”,與辛棄疾並稱為“中國古代第壹全才”。

蘇軾、其父蘇洵(1009~1066)、其弟蘇轍(1039 ~ 112)都以文學聞名於世,並稱“三蘇”。嘉祐二年(1057),與弟弟同為秀才。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東坡支林》等。

蘇洵

蘇洵(1009 -1066),本名明雲,是勞權人;四川眉山人。58歲。在我27歲的時候,我變得渴望學習。20歲的時候,我養了進士,我養了蔡瑁等。,都沒打中。我學會了燒我寫的文章,關起門來學習,於是我學會了六經百家,我瞬間寫了幾千字。在和嘉佑之間,他帶著次子史和哲去了京城。

歐陽修出版了《論衡》、《權術》等二十二部經學者傳世的著作。丞相韓琦在朝奏,除秘書,省校簿記員。他與襄城太守姚弼合撰《禮記·龍以來》壹書,即《太常銀鴿禮》壹百卷。壹本書成為壹本書,但它會死去。只有二十卷,還有三卷,都是宋史的傳記,流傳於世。

蘇洵就是聖紫晶《二十七》中提到的“蘇勞權”。蘇洵很晚才發火,但他很努力。晚年的蘇軾回憶起童年隨父求學,感受到父親對他的深刻影響。當然,如果蘇洵不努力讀書,蘇軾早年也不可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更不可能有壹個“學通經史,壹日千字”的青年蘇軾。

蘇哲

蘇哲(1039-1112)出生於梅州梅山,漢族。嘉祐二年(1057),與哥哥蘇軾同中進士。神是王朝的皇帝,是三司之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在河南升官。當他是哲學家的時候,他被稱為省派書記。

元佑元年,遊諫。程,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出知汝州,貶雲州,後遷居雷州,又遷居。

回先後遷居永州和越州,成為壹名中醫,後又遷居徐州做官。自封迎賓遺風。卒,石人。唐宋八大家之壹,與父蘇洵、兄蘇軾齊名,合稱蘇三。

歐陽修

歐陽修(1007 -107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詩人。字永叔,號醉翁,出生於冀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綿州(今四川省綿陽市)人。

天盛進士在仁宗時,厭知聖旨,翰林學士;英宗時為官,為樞密使,參政議政;宗申王朝,動了兵部尚書,並以少師王子為官。卒為文忠。範仲淹不僅是李青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歌革新運動的領導者。他也樂得賞罰落後,蘇軾的兄弟曾鞏、王安石都出了他家。

歐陽修的詩、詞、散文,都是當時最好的。詩歌是“唐宋八大家”之壹,雄辯抒情。詩風類似散文,強調氣勢,流暢自然;他的詞深沈優美,繼承了南唐的纏綿之風。與宋祁合編《新唐書》,獨立撰寫《新五代史》。我也喜歡收集碑文,並把它們編成《古代記錄集》。《歐陽文忠公文集》作者。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086),本名,晚年名半山,號獾郎,世稱王。生於北宋臨川(今江西撫州市東鄉縣上池村),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壹。他出生在壹個小官宦家庭。父益,字失,是臨江軍判官,壹生擔任數州縣官。安石不太愛讀書,記憶力強,受過良好的教育。

李青二年(1042),位列楊堅進士榜第四名,先後任淮南知府、鄞縣知府、知府、常州知府、條甸江東獄官。治平四年(1067),宗申初即位,詔安從江寧府學,被召為翰林學士。

熙寧二年(1069),升任參政。從熙寧三年開始,先後兩次擔任改革家,推行新法。Xi寧九年罷市後隱居,病逝於江寧(今江蘇南京)鐘山,謚號。“宰相肚裏能撐船”是王安石。列寧稱贊他是“11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改革家”。

曾鞏

曾鞏(1019 -1083,天璽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壹日)被稱為“南風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江西撫州市南豐縣)人,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

曾誌堯之孫,曾之子。嘉佑二年進士(1057)。北宋政治家、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壹,“南豐七曾”(、曾昭、、曾竹、、曾燮、曾盾)之壹。

個人工作

韓愈

詩文作品如《原道》、《佛骨桌上》、《原性》、《原滅》、《師說》、《學釋》等。

其他作品包括雜文,獲得林傑,和著名的犧牲,以十二郎。

柳宗元

詩文作品中的寓言,貴州的驢,永謀的老鼠,臨江的麋鹿。

哲學著作有《非國語》、《甄宓》、《時令》、《刑辯》、《天說》、《天兌》、《永州八記》等。其中有《小石池塘記》、《西遊記夜宴記》、《袁家客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等。

蘇軾

《水調頭》、《浣溪沙》、《江城子》、《最近的花》等詩歌作品。散文有《千赤壁賦》、《後赤壁賦》、《王萍論》、《後後論》和《石鐘山集》。

蘇洵

《六國論》、《均勢論》、《辨漢奸論》、《管仲論》、《權利書》等詩文著作。

蘇哲

其他作品有《六安市集》84卷、《六安市趙英集》13卷。

曾鞏

詩文作品:《給歐陽舍人的信》、《給上蔡學士的信》、《李安二聲序》、《王平福文集序》。

歐陽修

詩文作品有《醉翁亭記》、《鳴蟬賦》、《秋聲賦》、《給的壹封勸告信》、《論友》、《靈官傳》和《賣油翁》。

王安石

詩:遊寶蟾,上鐘勇,答司馬之言。

喬記

劉漢是壹個好朋友,曾經帶王鷗去過江蘇。

和歐陽,和曾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