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術是什麽時候發明的?
雕版印刷的確是壹個偉大的創造,但也有不便之處:印壹種書就得雕壹回木板,費時費力,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壹旦這部書不再重印,那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到了十壹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歷年間),畢升發明了壹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把我國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壹步。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升用膠泥制字,把膠泥做成四方長柱體,壹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壹個字為壹個印。排版時先預備壹塊鐵板,鐵板上放松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鐵板四周圍著壹個鐵框,在鐵框內擺滿要印的字印,擺滿就是壹版。然後用火烘烤,將混合物熔化,與活字塊結為壹體,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壹下,使字面平整。便可進行印刷。用這種方法,印二、三本談不上什麽效率,如果印數多了,幾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為了提高效率常用兩塊鐵板,壹塊印刷,壹塊排字。印完壹塊,另壹塊又排好了,這樣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個印,以備壹版內有重復時使用。沒有準備的生僻字,則臨時刻出,用草木火馬上燒成。從印板上拆下來的字,都放入同壹字的小木格內,外面貼上按韻分類的標簽,以備檢索。畢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實驗發現木紋疏密不壹,遇水後易膨漲變形,與粘藥固結後不易去下,才改用膠泥。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為泥活字,畢升發明的印書方法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壹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裏,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發明並未受到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他死後,活字印刷術仍然沒有得到推廣。他創造的膠泥活字也沒有保留下來,但是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卻流傳下去了。1965年在浙江溫州白象塔內發現的刊本《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經鑒定為北宋元符至崇寧(1100——1103)年活字本。這是畢升活字印刷技術的最早歷史見證